APP下载

中国“赤脚医生”之父

2006-11-22胡振栋

西部大开发 2006年11期
关键词: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家村

胡振栋

2006年8月21日至23日中午,中央电视台第7套《见证》栏目以《赤脚医生》为题,连续3天报道了这位73岁的土家族老人。他是一位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物,中国不多,世界少有。毛泽东3次接见夸奖;《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赤脚登临世界卫生组织论坛;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从农民到厅长破格提拔;前程如日中天之时断然辞官还乡;“厅长夫人”至今仍是农民。

39年前,鄂西长阳土家山寨的“赤脚医生”覃祥官,首创了看病吃药不花钱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和《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该制度在全国普遍推广,惠及亿万农民。其创始人覃祥官也被破格提拔为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正值前程如日中天之时,他却激流勇退辞官还乡了。

此后20多年,人们对他的印象逐渐淡忘。如今,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推广,人们尘封的记忆又慢慢开启,并渴望知道这位“历史功臣”的过去和现在。8月下旬,笔者再次陪同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制片人郑东先生一行4人,驱车前往距长阳县城150公里之外的乐园杜家村,专访了这位73岁、被新华社记者誉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 的土家族传奇人物。

“赤脚医生”同情农民乐园诞生合作医疗

1964年春天,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乐园公社党委把只读过3年私塾的覃祥官送到县中医进修班学习。一年后,覃祥官学成归来,担任了乐园公社卫生所医生,成了一名拿工资吃“皇粮”的国家公职人员。

在与病人的广泛接触中,他深切感受到农民无钱治病的痛苦。好多人“小病拖大,大病拖垮”,更不用说无病早防了。出生贫困的覃祥官,对农民的病痛寄于深深的同情。

深夜出诊回家,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潮难平:“过去,我们组织起来办信用社,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的剥削;组织起来办供销合作社,摆脱了奸商的剥削……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组织起来,实行合作医疗,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和疾病作斗争呢?”他的这种想法,很快得到乐园公社党委的高度重视,并赢得杜家村大队党支部的支持。

没过多久,他就通过深入各生产队调查摸底,并拿出了《关于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试行农民合作看病的草案》。

1966年8月1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挂牌了。覃祥官主动辞去公社卫生所的“铁饭碗”,在大队卫生室当起了记工分、吃农村口粮的“赤脚医生”。

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大队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平提留5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老痼疾病需要常年吃药的以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的挂号费,吃药就不要钱了。

同时,覃祥官还以“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为特点,在大队卫生室和小队土药房都开辟了药园,栽种了大量的常用易植药物。

由于大量的廉价中草药和自制成药充实了卫生室、土药房,减少了合作医疗经费的开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做到了“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体现了“出钱不多,治疗便利;小病不出寨,大病不出队”的好处,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

杜家村大队创办合作医疗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十里八乡的群众都盛赞它的种种好处。乐园公社党委向县卫生局局长梅宏毅汇报后,又迅速在全公社6个大队推广。

为总结合作医疗经验,县卫生局随即安排本局干部倪兵万、曾庆佩等人深入乐园公社,进行实地调查。

毛泽东赞赏亲笔批示《人民日报》重头报道

1968年下半年,一份反映乐园公社合作医疗情况的调查报告,几经辗转送进了北京中南海,立即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同年11月30日,中央有关部门专门给毛泽东主席写报告说,关于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合作医疗的一篇报道,经核实后,又拿到北京郊区开了两次座谈会,也整理了一个材料。“可否过两天将按语、报道及座谈会情况同时见报,展开讨论,请主席批示”。

毛主席看了这份报告后兴奋不已,连声称赞,当即在上面亲笔写下了4个字:“此件照办。”

几天之后的12月5日,《人民日报》以毛主席“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段语录作报眼,头版头条转发了这篇题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并加了编者按,称合作医疗是一件新事物,称赞共产党员、杜家村大队卫生室赤脚医生覃祥官是“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此后,全国95%以上的农村都陆续推行了合作医疗。人们在享受免费治病的同时,没有忘记合作医疗的创始人覃祥官。全国除台湾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先后派代表来杜家村大队参观学习,人数达5万多人。

1974年9月29日至10月6日,覃祥官以“中国合作医疗创始人”和“全国赤脚医生代表”的身份,随同以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参加中日通航首航纪念活动,并在回国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覃祥官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毛主席听过卫生部领导的介绍后,微笑着点头赞许。他操着一口湖南乡音慢慢对覃祥官说:“你搞的那个合作医疗,很好嘛!它使贫下中农的健康有了保障,人民群众欢迎啊!”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覃祥官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告诉主席,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今后一定在提高医疗水平上加倍努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听后频频点头。

那一晚,他兴奋得一夜没有合眼。

此后不久,他又作为全国“赤脚医生”代表,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

1975年元月,覃祥官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开会前夕,他第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向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汇报了乐园公社开展合作医疗的有关情况。

“赤脚医生”破格提拔“农民厅长”辞官还乡

1976年9月上旬,“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委员会第27届会议”、“世界卫生组织太平洋区基层卫生保健工作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在会上,覃祥官以中国代表团副代表的身份,用半天时间作了题为《中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报告。紧接着,又以两小时的时间,回答了参会各国卫生部长和记者的提问。

覃祥官的报告与解答,令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赞叹不已。他们伸出拇指对覃祥官说:“你们中国农村人口这么多,居然能够做到看病吃药不花钱,真是人间奇迹啊!”

1976年国庆节以后,43岁的覃祥官刚从菲律宾开会归来,中共湖北省委就破格任命他为省卫生厅副厅长、厅党委委员。

就这样,覃祥官成了一名吃农村口粮,拿村里工分的副厅级干部,人们习惯称之为“农民厅长”。直到如今,他那位贤惠善良的“厅长夫人”,仍然是生活在土家山寨的普通农民。

1977年元月,虽说“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左”倾路线的影响仍未消除。那时候,省卫生厅的大会小会和各种文件材料依然不少。

每天一下班,覃祥官就把自己关在屋里抽闷烟。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为人太实在,不适应官场的交际应酬和游戏规则,只适宜当一个走乡串户和农民打交道的赤脚医生,当副厅长简直是“活受罪”。

更重要的是,他时刻惦记着乐园的合作医疗,挂念着家乡的妻儿老小。

此时,卫生部一位副部长曾私下告诉覃祥官说:“中央有领导很赏识你,你有可能上调北京工作,前途无量啊!”。覃祥官听后微微一笑,他平静地告诉对方,自己“不是当官的料”。

浑身不自在的6个多月后,覃祥官终于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辞官还乡”抓合作医疗。他以“先回去看看”为由,给厅长打了声招呼,就自个搭班车回到了长阳土家山寨。

从此,他一去不复返,再未回到厅里上过班。但副厅长的职务,省里却一直为他保留着。

辞官还乡的覃祥官继续重操旧业。他一边在乐园公社卫生院为群众防病治病,指导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一边参加大队的农业生产劳动。

此后不久,覃祥官被选为县委常委、宜昌地委委员。

昔日厅长打水扫地合作医疗潮落潮起

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的命运连在一起。覃祥官和他创立的合作医疗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潮起潮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湖北农村实行责任到劳,土地承包,乐园公社集体的500亩药田也分到户了。农民要田种粮食,还种药干啥? 药很快被农民刨光了。

就这样,合作医疗制度因“一刀切”而陷入低谷。覃祥官精心饲养的5头梅花鹿跑了,20多只獐子也逃了。他为此急得唉声叹气,茶饭不思,一连在家躺了好几天。

合作医疗是这种景况,覃祥官的命运可想而知。省卫生厅副厅长的职务被免,地委委员、县委常委也不复存在。他惟一保留的职务是乐园公社卫生院党支部书记,据说这还是县里点名让“照顾”的。

从炙手可热的省卫生厅副厅长,到够不上任何级别的党支部书记,覃祥官的人生从顶峰跌入低谷。

没有什么会要他开了,也没有人找他商量工作了。卫生院考虑到他是“当过厅长的人”,更不便安排他参加医生值班。他在卫生院似乎成了一个闲人。实在没什么事可做,他就主动替病人打打水,帮院里扫扫地干干杂活,为此有人传出话来说:“覃祥官被贬到卫生院做清洁工了。”

还有一个县领导上乐园检查工作时,曾当面嘲讽他说:“老覃呀,我看你的农村合作医疗也是个极左的东西,要批判。”覃祥官愤怒地说:“要坐牢,我一个人坐。”

他一气之下,独自跑回杜家村去了。

那是覃祥官最苦闷的一段日子。有人问他过得怎样,他回答道:“工资照发,馒头照拿;喂猪带打杂,忙的没得法。”

合作医疗经过几年的冷落之后,老百姓又想起了覃祥官。现在医药费上涨,看病吃药是越来越困难了,“还是合作医疗时好啊!” 之后,湖北、山东、江苏、湖南、四川等十多个省市又悄然兴起了合作医疗。

乐园的山路上又有了参观者,各级新闻单位的记者也纷纷赶来。人们发现,覃祥官在杜家村的那段日子,并没有像他自己说的“喂猪带打杂”,他同大队卫生室的几名医生一起,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把这个大队的合作医疗制度坚持下来了。1978年2月,覃祥官连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那些被刨光的药园又重新恢复,栽上了几十种药材。由于采取了“以药补医”等措施,大队卫生室除了保证村民防病治病以外,年底还节余1000多元。几级党报相继报道了覃祥官坚持办合作医疗的事迹,新华社记者还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 覃祥官》为题,写文章发表在《半月谈》内部版上。他长期忧郁的脸上,终于又有了笑容。

1980年12月,覃祥官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1981年3月,他又被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聘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农民厅长”归隐大山“历史功臣”人民不忘

1993年,覃祥官按副县级干部退休,每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办了退休手续的覃祥官, 依然忘不了昔日诞生“合作医疗”的那方故土。他婉言谢绝了县卫生局留其在县城居住的好意,坚持回到海拔1500多米的乐园杜家村,与至今仍是农民的“厅长夫人”相濡以沫,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回到故乡的覃祥官,依然深得乡亲们的敬重。但他还是不愿歇下来,总爱使些小单方,为邻里村民们无偿服务,医治一些小病小恙;或偶尔到乐园卫生院走一走,与旧时的老同事聊聊天;或应邀走出土家山寨,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宜昌市国税局、地税局曾多次派专车,将他从乐园杜家村接到宜昌市,参加“税法宣传月”活动,请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讲解“税收与卫生”的关系问题;县里开党代会,他也作为特邀代表出席。

农民健康的“历史功臣”虽已归隐大山,但人民怎么也不会忘记他。

1999年6月24日,曾任湖北宜昌地委书记的王群同志专程从武汉赶到长阳看望覃祥官。他对覃祥官说:“我在内蒙古当区委书记时,只要一提起合作医疗,好多人都还记得你的名字。这说明一个对国家和人民作过贡献的人,不管他在不在位,退不退休,有没有级别,人民都是不会忘记的!”

湖北省档案局还将覃祥官纳入《20世纪湖北名人档案》系列,与饶兴礼、马学礼、吴天祥等英模人物齐名,并为他建立了个人档案全宗。

2005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董倩和香港凤凰卫视记者一起,慕名从北京来到长阳县城,并冒雪爬上乐园杜家村专访覃祥官。

2006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新闻调查》节目中,以《探访农民看病难》为题,播出了对覃祥官的专访。

老人乐呵呵地告诉笔者:没想到自己在古稀之年,又碰到合作医疗再度红火起来,而且还有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他!

人逢喜事精神爽,覃老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采访结束之时,覃祥官拿出一扎信让记者看。这是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单位和个人写给他的,有100多封。有的询问其近况并表达敬仰之情;有的请他介绍本县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情况;有的向他求医问药……还有几家制药企业想聘他当顾问,请其出山指导开发新特药,并以他的姓名作药品专用商标注册。

覃祥官深情的告诉笔者,他一生大起大落,尤其是告老还乡成为平民之后,依然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使他感到十分欣慰。他说,对于当初辞官还乡的选择,他至今无怨无悔。

我们进而领悟到,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入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与造福民众的长河中,才能充分实现和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

猜你喜欢

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家村
我家有位“赤脚医生”
美丽乡村背景下江西高安范家村改造提升设计
美丽的向家村
老照片里的赤脚医生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一个高等学府与一个村庄的碰撞
CITY OF LIFE AND DEATHBY ROBERT POWERS
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工作的思考
浅析政治力量在赤脚医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关于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补”现状、策略分析及改革新路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