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2006-11-22

西部大开发 2006年11期
关键词:刘志丹陕北老百姓

雷 珍

70年前,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红军长征的胜利终点陕北进行艰苦采访后,完成了一部有名的《西行漫记》。在书中,斯诺用很大篇幅,生动地介绍了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主要创始人刘志丹如何从一位地主儿子投身革命、创立陕甘革命根据地直至牺牲的故事。他写道:“在保安(今陕西志丹县)我遇到了他的遗孀和孩子,一个漂亮的6岁小女孩。红军为她特制了一套军服;她扎着军官皮带,帽子上戴着红星,那里人人喜欢她;她像个小元帅,深为自己有一个‘土匪父亲而骄傲。”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刘志丹将军牺牲7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来到当年被斯诺称为“小元帅”的将军之女刘力贞老人家中,听她讲述了许多刘志丹鲜为人知的故事。

深秋的西安,淅淅沥沥的雨一直下着。

这天下午,我来到位于西安市南郊的一个小院。当敲开一个普通的住宅门后,今年76岁的刘力贞老人热情地将我迎入客厅。仔细端详室内,陈设非常简朴。然而,挂在墙上的十多幅照片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身戎装的刘志丹将军遗照,更是英气逼人。

刘力贞老人深情的看着这些照片,一幅一幅地向我介绍着。她指着一张淡淡发黄的黑白照片说:“这是我父亲上中学时拍的,这张其实不是照片,而是从集体照中放大后截取出来画的。墙上的这张老照片,是我父亲在黄埔军校时拍的。那时候他刚去广东,水土不服,所以特别瘦,但是却非常精神!” 老人笑着说。此刻,我仔细端详刘志丹将军的遗照和老人和蔼的面容,感觉这对革命的父女非常相像。

听着刘力贞老人平缓又饱含深情的语调,感受面前这一幅幅老照片,就像翻开了一部红色史书,等待我们去抚摸那些沉积在岁月中的沧桑。此刻,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岁月的时空,触摸到了铭刻在老人心中的那段红色记忆。

到达陕北后,铁汉也流泪

刘力贞老人回忆说,70多年前,刚经过2万多里长征的毛主席,听说陕北有一块革命根据地,更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红军将领。

那是1935年的9月20日,毛泽东在到达甘肃宕昌县哈达堡时,意外地读到一张报纸,知道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和面积不小的苏区。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很快被证实。于是,毛主席当即决定把红军带到陕北去。至此,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可以落脚的地方。“就这样,我父亲他们所领导的西北红军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保存下来的全国惟一一块红色根据地,正式成为了中共中央与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记得在1935年12月,我父亲刘志丹与徐海东在劳山设伏,沉重地打击了进犯西北根据地的国民党东北军,打了个漂亮的胜仗。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分享胜利的喜悦,就突然遭遇一场磨难。当时先开进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中的‘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就开始在根据地内大肆进行‘肃反活动。我和母亲当时在家等凯旋的父亲,可是父亲还没有回来,保卫局就把他抓起来了。我父亲是个坦荡的人,这次被抓是他自己主动送上门的。因为他非常顾全大局,他不愿意用手中的兵权反抗这次不公平的逮捕,更不愿意西北根据地的党和红军分裂,使刚刚形成的革命大好形势失败。后来中央红军开进陕北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调查下,父亲出狱了。出狱后父亲没有丝毫怨言。”

接着,老人淡淡回忆说:“我一直觉得,父亲是一个以党的利益为重,置个人生死荣誉于度外,忍辱负重,胸怀大局的共产党员。他的从容与大度,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襟。他绝对无愧于中共中央后来对他的评价:“胸怀大局,具有崇高品质的领袖人物。”

说到红军刚抵陕北时,刘力贞老人说当时她还是被妈妈牵着手的孩子。因此对当时没有太多的记忆,而许多情景主要是大人给她讲的。不过,作为红军的后代,那段历史似乎深深溶进了她的血液里。今天再次给我讲述时,竟如同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格外令人动情。

老人告诉我,那时,中央红军刚经过万里长征到陕北,因此老百姓看到的红军都是衣衫褴褛,还以为是国民党的军队,所以都纷纷躲避。后来,当人们知道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的队伍后,老百姓纷纷大开门户,杀牛宰羊的迎接红军,而且一路“捡”受伤的红军进行救护。那些翻雪山时冻伤没有哭,过草地时随时面临死亡也没有哭的红军铁汉子们,面对热情、淳朴的陕北人民,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有的还长跪不起。“此时的泪,不仅是激动的泪,更是见到亲人后幸福的泪!”老人说这话时,双眼已泪光闪闪。

父亲和母亲,毕生献给党

当回忆起父亲刘志丹将军时,老人说:“父亲在外人的眼里,是充满英气的民族英雄。可在我的印象中,他却是个很文气的人。眼睛总含着笑,不笑就不开口说话,说起话来声音又不大。特别爱我,一回家就把我抱着放在他的腿上,对母亲也很好。我的爷爷对我说过,你爸爸在家里是孝子,从来不顶撞大人;在外对国家是忠臣,忠于国家忠于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真可谓是忠孝两全了。”

老人说,刘志丹将军对部下非常体恤。部队中年纪小的人都叫他为干大。而他对自己的部下是哪里人、多大年纪,都知道的特别清楚。打仗打到了离哪个战士家近的地方,他会特批假让那个战士回家去看看。“我记得有一个细节,那时我父亲去打靖边县的时候,他就很细心的想到,这个地方遭了灾,老百姓都没有粮食吃,所以部队到了那儿之后,他就要求部队多吃南瓜少吃粮。把粮留给老百姓。打土豪劣绅后分给部队的粮食,父亲大多又分给了老百姓。父亲经常给母亲说,把做完棉袄剩下的布条都保留下来,因为那时候缺布,剩下的布条可以用来打补丁。”

“正是因为我父亲爱民如子,老百姓也非常爱戴他。同时,也经常帮助我们。记得,我那时得了伤寒,没有药,妈妈只能从马的草药里给我抓点熬了吃。我的病一好,睁眼就说我想吃凉粉。话刚一传出去,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就都把凉粉做好了给我端过来。那时候我就觉得,老百姓怎么这么爱我呢?后来我明白了,老百姓对我的爱其实都是对我父亲的爱啊!”

“很多人以为我父亲肯定会给我讲许多革命的大道理,其实这些革命道理不用父亲讲,我自己从小就明白,革命队伍中的人亲如弟兄的关系,让我耳濡目染。抗大那些学生来我们家里打牙祭,我当时一看人家来了,自己就会躲出去。我想,这可不能让人家看到我,那可都是和爸爸一起革命的叔叔,如果人家看到我的话就会让给我吃,那他们不就吃的少了吗?说到躲出去,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片断。当时我特别小,就躲到马的肚子下面去了,别人看到了就对我妈喊:刘嫂子,别光顾着做活了,小心贞儿(刘力贞老人的乳名。编者注)被马踢啦!”

“而我母亲呢,现在大家都知道,在延安没有人不叫我母亲‘刘嫂子的。这称呼其实是从南梁叫起来的,朱德也这么叫。当然,这么叫我母亲不仅是因为她的年纪大。那时候我母亲照顾伤员,缝缝补补、洗洗涮涮都是她。年纪差不多的叫我母亲‘刘嫂子。小孩呢就叫我父亲、母亲干大、干妈。到现在的不少老干部子弟还把我母亲叫‘刘妈妈。那时候我记得我妈管的事可多了,连找的奶妈是不是没有奶在哄人,也要去找‘刘嫂子看看。革命队伍里,干部的小孩没地方放时,就寄在我们家里。那些战士的老婆,刚从农村来部队的,都先在我们家住着,让我母亲先给她们上课,讲革命道理,开导她们。”

“后来东征前,我父亲临出门时对我母亲说‘你来送送我吧!,这是我父亲打这么多次仗惟一一次提出要求让我母亲去送。可就在我母亲准备锁门出去的时候,恰好另外一位同志来和我母亲告别,他也是随军去东征的,后来也牺牲了。我当时心里特别着急,恨不得母亲立刻把话说完。等母亲把那位同志送走再带着我去送父亲时,父亲的部队已经出发了。就这样,我们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小时候我甚至为这件事情恨过我母亲,这真的是我一生的遗憾!”说到这里,刘力贞老人的热泪又禁不住流了下来。

她说,后来刘志丹将军牺牲后,组织上把他的遗物送回来,有军用皮包、手枪和马。但是她母亲说,这些都是别的战友需要的东西,所以家中什么也没留。

“尽管父亲任何有形的资产也没有给我们留下来,但是无形的资产却能让我受用终生。我这一辈子都是在享用我父亲留给我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做事首先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宁可吃点亏,也绝不做亏心事。”

永远心系老区

1946年,年仅16岁的刘力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革命胜利前夕,刘力贞已经成为了延安大学的校部秘书。1949年,刘力贞进入沈阳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她主动要求率领一支医疗队来到陕北最穷苦的地方,为当地患病的老百姓诊治疾病。 1980年,刘力贞担任了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时还担任着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院长。

1993年,刘力贞老人离休后,担任了陕北建委的顾问,陕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以及一些卫生、教育事业的顾问。尽管老人现在离休了,可还是闲不下来。最近她刚去了一趟延安,专门去她舅家跑了一趟。她告诉我,这次去主要是看看老区新农村建设情况。看了之后她非常高兴。她说,这次的西部新农村建设真的是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从老百姓的所想所需出发,干得很实。老人还说,为了考证新农村的成果是否有普遍性,她又专门去了趟旬邑。在旬邑看到的情况让她鼓舞!“旬邑的许多村子自来水也有了,下水道也有了。农民的堂屋里都挂着字画,生活水平到了一定的地步,才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看得出,老人对农村的那份深厚感情。

说起过去的农村情况,老人话题一转回忆说,当年她带巡回医疗队到陕北最偏远的山区进行“五改”时,农村条件差的就不能想象。现在农民兄弟们的要求高了,不仅仅是“五改”了,而都已经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用的都是沼气了。一个50多岁的陕北农民对她说,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已经到顶级了啊!老人说到这里,呵呵地笑了起来。

说完正在各地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老人又高兴地说,说起西部的变化可不止是新农村,现在政府的民主意识也是大大的提高了,政府服务意识提高了,政务的透明度也大大提高了。尤其是在咸阳,把市长和市委书记的电话号码也敢于公开了,公开接受人民监督,这是民主的进步啊!“普通公民只要能证明身份,也可以参加政府开的政务会议。政府的围墙也拆掉了。市民参与政务,他们的主人公意识也增强了。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各级政府干部学习和推广啊!”作为将军的后人,70多岁的刘力贞老人仍这样心系民生,情牵百姓,关注社会发展,精神令人十分感慨!

作为《西部大开发》杂志的记者,我和老人自然聊起了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些情况。对于现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时,老人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们西部最需要加强基础教育,整体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比如在旬邑,出去打工的人大多都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在建筑工地盖房子的。我就想,既然现在咱们这么注重劳务输出,那怎么不输出点高级人才呢?那肯定能为我们带回来更多的资金来建设西部、建设家乡啊!说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把学校办好,把基础教育办好,切实解决农村存在的很多孩子上不起学的问题。现在在陕北,还是有许多孩子上不起高中啊!所以,在咱们西部农村里,要创造条件,欢迎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去创业!”

采访结束时,老人特意借《西部大开发》杂志对西部大开发寄语说,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就像当年的红军长征一样,要目标明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尤其是各级政府干部要扎扎实实,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要用开放的思维,多学东部的新鲜经验,大家一起努力,精心规划、建设好我们的大西部。“我们相信:西部的明天必将非常辉煌!”老人最后高兴地说。

猜你喜欢

刘志丹陕北老百姓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刘志丹:“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刘志丹: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老百姓的话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刘志丹让大家称自己“老刘”
西安纪念长征胜利结束和刘志丹牺牲八十周年
防火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