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对联三种

2006-09-21李燕青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6期
关键词:宗祠大观园宝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由复杂的生活组成的广阔的封建社会后期的时代画卷,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作家本人的多才多艺,表现方面之一,就是小说的“文备众体”。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作为众体之一、出现在《红楼梦》中的对联。这里所说的对联,是相对于诗词、曲赋而言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是用于特定时间或地点,以悬挂张贴为传播方式,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对偶句。但对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既不同于修辞学中的“对偶”,又不同于律诗中的“对偶联”。它不同于二者的根本之处在于它的很强的实用性。因此,《红楼梦》中的回目,文中的韵语,诗词、曲赋等中的对偶句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这样,《红楼梦》中的对联就有二十三副。

《红楼梦》中的这些对联和小说中的其他文体一起,散布在特定的地方,当小说情节随着人物活动而展开推进时,它们依据不同的使命出现,大多数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浑然一体,紧密结合着人物性格、命运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展现人物性格,同时又不离开情节的发展推进。据此,我们对《红楼梦》中的二十三副对联作了一个大体的分类,得出下表。

下面,我们就结合该表,对分别起着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和渲染烘托环境作用的这三种对联作些探讨。

一、塑造人物形象的对联

由表中可知,《红楼梦》中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对联共十一幅。这些对联,或是侧重于人物的生活环境,或是侧重于人物自身的性格、才情,或是侧重于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并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紧密结合,共同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一下显示宝玉才情的大观园诸联。

大观园诸对联的题咏,从贾政的角度讲,是以此来“试宝玉的进益如何”,而对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用意,脂砚斋认为是:“宝玉系诸艳之贯(冠),故大观园对额必得玉兄题跋。”作者正是要通过贾宝玉所题大观园诸联额,见出宝玉广博的知识,敏捷缜密的思维,准确细致的观察力和富家公子的生活情趣,达到对人物塑造的目的。因此,在宝玉每题一联之前,作者都是先把环境、景物细致描写一番,让宝玉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然后再给出相应的题咏 。对于宝玉所题大观园诸联,我们在这里只讨论潇湘馆、蘅芜苑二联,因为这两处将有两个主要人物居住:林黛玉、薛宝钗。

1、潇湘馆联

贾政来到潇湘馆,仍未忘记让宝玉致力于“仕途经济”,但宝玉在此联中却偏说在此处煮茶、下棋,表现的是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趣。所以,贾政大不以为然。其实,这正是宝玉叛逆性格的一个表现。让黛玉住在原名为“有凤来仪”的潇湘馆是作者的另一番深意。一是暗寓她是“人中之凤”之意;二是竹子又象征孤洁、清高,同她的性格特点相符;三是结海棠社时,探春为她起了“潇湘妃子”的别号,暗示她将为宝玉担惊受怕流泪至尽而死。所以,此副对联可谓身兼三职:描写环境、塑造人物、暗示故事情节。

2、蘅芜苑联

此联是宝玉在驳斥了两个清客盲目乱题的两联后给出的。固然,此联只是抒写了公子小姐们的闲情逸致,但却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观察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客观事物和主观心情的真实合理的反映,而不像清客们的自命风雅、装模作样。因此,这副对联可看作宝玉性格纯真的一个表现。

比较上面这两副对联,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塑造人物形象之外,前面一联还在深层上暗示了在此居住之人(林黛玉)的生活和命运,而第二联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像与薛宝钗有什么关系。对联中“豆蔻”语出唐代诗人杜牧的狎妓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在此处是指在此居住之人喜吟香艳之诗,过着懒散闲适的生活。遍观大观园内诸儿女,符合这特征的只有宝玉。他曾被宝钗称作“富贵闲人”,而宝钗不爱花儿粉儿,衣着与日用器物异乎寻常的朴素和节俭,举止闲雅,“闲来只以针黹为事”,在行酒令时听见黛玉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戏文,就提醒她以后不要再说,不要再读此类书,并说 “最怕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由此观之,宝钗断不会做对联中所描写的“香、艳”之事,这副对联既不符合其人,又不符合其事,更与后文情节无关。所以,此联竟似作者的一处败笔。但以作者之才,决不致如此。因为在题这两处对联时,作者对其景物作了突出描绘,相应的对联也应是作者颇下功力之处。所以,我怀疑这蘅芜苑联不是作者原作,而是在传阅抄录过程中,有人作了篡改,或是遗失了,而又由后人增补上的。

二、 暗示故事情节的对联

《红楼梦》中暗示故事情节的对联,可分为两类,分别暗示以王熙凤、贾雨村和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两类人物的人生道路与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全书叙事情节线索的高度概括和预言。在书中的作用有二:一是对见到对联的人物起到警醒劝诫作用;二是为读者阅读小说提供重要的线索。在此,我们以“孽海情天诸联”为例进行讨论。

孽海情天诸联从小说中人物的角度出发,可看作警幻仙子为宝玉设置的警示语。警幻仙子领着宝玉经过“孽海情天”宫,在“薄命司”内看了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又让他闻了“群芳髓”,喝了“千红一窟”茶,饮了“万艳同杯”酒,听了《红楼梦曲》,行了云雨之事,是想通过这些让他参悟人世的情爱亦如梦中所历,如孽海情天、薄命司和仙宫房联所言,从而“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然而他对这三副对联的理解却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太虚幻境的其他经历也未能使他醒悟,而是最后堕入了“迷津”。警幻仙子只好安排他在相会、相知、相爱过“自惹春恨秋悲”,“花容月貌”为他而妍的林黛玉之后,终于领悟到“幽微灵秀”的大观园,却只是一片“无可奈何”的天空,人生虚幻如梦,于是决然“悬崖撒手”,出家当了和尚。曹雪芹和高鹗用了整整一百一十五回的篇幅,描写了宝玉对孽海情天诸联的逐步认识与领悟过程。所以说,这几副对联既暗示了宝、黛之间的爱情a悲剧过程,也暗示了大观园诸儿女们的薄命和悲剧结局,也是全书的重要叙事线索之一。

三、人物生长社会环境的真切描绘——荣禧堂联和贾氏宗祠三联

如果说贾宝玉所题大观园诸联是对人物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高度概括和形象逼真的描写的话,那么,“荣禧堂”联和“贾氏宗祠”三联就是对她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来龙去脉的真实反映。“荣禧堂”联主要从贾府之人的服饰特征来描写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富贵豪华之气象,王熙凤的装束可作为代表。除此之外,作者书中又陆续写了贾府中其他人物的穿着打扮。上自夫人、小姐,下至丫鬟、仆妇,无不穿金戴银,珠光宝气。穿着打扮已是如此,贾府生活之豪华奢靡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贾府奢侈豪华的富贵如何得来的呢?一方面,我们从焦大醉骂中可以得知荣、宁二位国公曾经带兵浴血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家业是贾氏祖宗九死一生挣下来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五十三回的贾氏宗祠联印证此事。这副由衍圣公孔继宗所书的对联可以说概括地写出了荣、宁二公的赫赫战功及对国家人民的巨大贡献。因此,皇帝赐予贾家莫大恩荣。在高度评价了荣、宁二公的勋业的同时,皇帝也高瞻远瞩地看到贾氏子孙的前途,希望他们在享受祖先的功名、承受祖先的福德的同时,要“慎终追远”。“星辉辅弼”和“慎终追远”匾额下的对联就深刻地表达了皇帝的这种殷切期望。

“贾氏宗祠”三联分别为衍圣公、皇帝所书,既表明荣、宁二公的功勋德业,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说明了贾氏祖先地位之高,权势之盛。通过“贾氏宗祠”三联,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荣禧堂”联所反映的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这种环境形成的来龙去脉。“荣禧堂”联和“贾氏宗祠”三联是有紧密关系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看。

以上所讨论的这些对联,只是《红楼梦》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们的讨论,也只是表面的粗浅的。要想对《红楼梦》中的对联作全面深入的探讨,还需要具有更高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在全书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可以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了。

(李燕青,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宗祠大观园宝玉
红色是宗祠的母语
朝歌的诗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她带着前夫生活二十年再婚后前夫瘫痪
宝钗:生活要靠自己经营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寓言故事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