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之大器 物之大美

2005-09-26

鉴藏 2005年4期
关键词:景德镇瓷器老师

梅 辰

耿宝昌,我国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他主持编写了多部陶瓷专著,其中,由他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古陶瓷研究鉴定的详尽专业论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鉴定宝典。

梅辰:中国丝绸的出口远早于瓷器的出口,为什么国际上称中国为“瓷器”(CHINA)而不是“丝绸”(SILK)?

耿宝昌: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至今国际上仍称中国为“CHINA”(瓷器),我想可能是一种约定俗成吧。中国除了瓷器之外还有茶叶、丝绸和四大发明,它们都是中国所特有的,而且茶叶比瓷器还早,汉代就有了,也是很早就传到了世界。中国不也没被叫成“茶叶”么。外国人确实很喜欢中国的瓷器,像17世纪末的德国国王奥古斯特·斯就特别喜欢中国的瓷器,他曾用一个兵团向奥地利的国王交换一组清康熙青花瓷器,包括两个大罐、两个瓶和一个尊(梅:成交了?)成交了!我见过这些文物,它们确实非常精美。他在世时购买了约二万多件中国瓷器,还亲自把它们都编了号,甚为喜爱。著名的德国麦森瓷器就是这位国王下令研制的。因为烧制瓷器需要特殊的土,当时德国还没发现有这样的原料,他就下令去找,去研究。现在麦森瓷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瓷器了。(梅:这应该算是德国的官窑了)

梅辰:中国最早的瓷器是什么样的?

耿宝昌:3000年前,在今天中国的浙江、江苏以及福建等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制作青釉瓷器的窑,它们制作了中国最早的瓷器。原始的瓷器和现在的瓷器不一样,很粗糙,仅仅是表面上有些玻璃质的草木灰釉而已,它是由制陶技术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人们称它为原始瓷器。

梅辰:我们平常总爱把“陶”、“瓷”合在一起说,“陶瓷”这种说法对吗?

耿宝昌:这是人们习惯的一种说法,实际上陶器与瓷器完全是两回事。陶是陶,瓷是瓷,两者原料不同。陶质是黏土,瓷质是高岭土,它们的发展是两条线,到今天仍然是两条线。我国陶器制作的历史距今已有一万多年了。陶器的特点是吸水、不透亮、硬度较低,而且声音沉闷,像秦兵马俑、唐三彩、明清紫砂壶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器物都是陶制的;而瓷器的特点则是不吸水、半透明或不透明、坚硬而且声音清脆。实际上在商代时就已经能生产原始瓷器,但是外国人不认可,按西方人的说法不吸水、透明的才是瓷器。

梅辰: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在近百万件藏品中,仅陶、瓷器就占了35万件,占1/3还多,为什么是这样?

耿宝昌:主要原因有:一是皇宫用瓷量大,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的瓷器;二是瓷器易碎,库房要储存大量的瓷器以备不时之需;三是因应皇亲贵族玩赏及宫廷陈设的需要;四是特殊场合、庆典及事功的赏赐,由皇上赐给王公大臣作为赏品;五是对外交流的馈赠,如明宣德年间,高丽王国及其他国家进贡,宣德皇帝就馈赠给他们瓷器,以白瓷为主,数量庞大。另外每朝皇帝的欣赏角度不同:明初皇帝喜欢白釉,后来的皇帝多喜欢红釉。明清两代每朝皇帝都成批成批的烧制瓷器,存到现在可不就多了呗。

梅辰:那么多不同品种的瓷器,为什么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偏爱青花?

耿宝昌:因为青花瓷器清新雅致,具有很好的艺术观赏性,不管是人物、山水还是花卉,多用笔讲究,构思精巧,仅用一种颜色就能完美地表达出景物的远近深浅,即所谓的“五彩青花”如同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再一点它是釉下彩瓷,因此它耐用,不容易磨损,没有毒性等不良的副作用。所谓釉下彩,简单地说就是先在瓷坯上用氧化钴(青花原料)构图绘画,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入窑烧制;釉上彩则是先在瓷坯上涂上釉,再在釉上画画,然后再烧制。根据科学研究,釉上彩中有的含有铅等有毒物质,时间长了就随着食物进入了人体,而釉下彩则在釉下,不与外界接触,沾不着水,也不容易磨损。(梅:五彩瓷为什么不能烧成釉下彩)它不是一种材料,是多种粉剂,现在也有釉下五彩了,像醴陵出的就不错。

梅辰:说到瓷器,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景德镇,景德镇瓷器为什么那么有名?

耿宝昌:景德镇在晚唐五代时开始烧制瓷器,明清时期建立御窑厂。由于宋代的五大名窑到明清时已经消失,而且这些窑口比较分散:汝窑、钧窑在河南;官窑一说在汴京,一说在杭州;哥窑目前尚未发现窑址所在地;定窑在河北,不像景德镇相对集中。元代朝廷在景德镇建立瓷局,明代建立御窑厂,由朝廷专门派出中官,并由专人在那里进行管理,有点像现在的国营企业。因为是御窑厂,所以它的产品高贵而精致,为世人称颂,久而久之声名就逐渐传播开来。

老师说“你们也不打开看看是什么东西?要是个炮弹你们也给人家送去……我们全都愣在那儿了……”

梅辰:文物收藏界有很多大家出自河北冀州,像您的老师孙瀛洲以及您和刘九庵先生等。为什么冀州人偏爱收藏?

耿宝昌: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我们那个村子比较大,归属三个县:东南角属冀县,西南、西北角属束鹿,东北角原来属深县,抗战以后也都归了束鹿了,它属于三县交界之处。严格地说孙老师是冀县人,我是束鹿县人。历史上我们这个村喜欢收藏的人很多,许多人外出谋生也以此为营生,基本上都是经营古玩、玉器以及字画这一类的,也有的从事金融或是绸缎等等,算是比较高级的商业。当他们在外站住脚后,亲友就会去投奔他们,那么他们干什么(行当),(去投奔他们的)小孩子就干什么(行当)。一般来说男孩子长到十六七岁就会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因为前辈都是做古玩这一行的,所以后人就陆陆续续的都进入这一行,像冀县、衡水、武邑、深县这种情况很普遍。

梅辰:您是多大时离开家的?学徒生活给您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耿宝昌:说起来我应该算是15岁离家,我是1922年出生,1936年离家,正好是虚岁15,过去都按虚岁说。那个时候的学习(条件)和今天的学习(条件)可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的书可供你看,也没有什么培训班、讲习所让你去听,只能凭你日常的功夫。比如老师一辈的人攀谈时,你是不是留心听了?听了以后是不是都过了脑子?是不是都用心去琢磨、研究了?有时候你会觉得挺神的,怎么一件东西他们一看就知道它是哪个年代的、什么名称等等,觉得挺神奇。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有一天晚上,老师从天津带回一件东西,他到家后就告诉我们说这东西是给别人带的,嘱咐我们第二天给人家送去。那时侯的人都老实,尽管是学做生意,但也并不是那种鬼头鬼脑的人,所以老师让送就老老实实地去送,什么也不多想。第二天一早,我们几个拿着东西往外走,走到门口被老师拦住,问“你们这是干嘛去啊?”,我们说“不是您让我们给人家送东西去吗?”老师说“你们也不打开包看看是什么东西?要是个炮弹你们也给人家送去?你们也不问问怎么跟人家交代……”我们全都愣在那儿了。老师说:“打开看看吧!”一看是个宋代哥窑的花盆,哥窑器很少,是个稀罕物啊。老师说“你们送这样的东西到人家府上,也不问问是卖给人家的?还是怎么的?这不是百货商场卖货,一来来一批,这东西都是很稀少的……”通过这件事使我对哥窑的认识角度有了提高。收藏鉴定的知识就像识字一样,要从年轻的时候一点一点地积累。

实际上这是老师故意用这种方式来试探我们,看我们一年到头做生意、做事情是不是都动了脑筋,是对我们的一种测试,看我们是不是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这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凡事都要动脑筋,动了脑筋注意力就集中了,对一个事物的印象也就加深了。

梅辰:您还记得第一次做鉴定时的情景吗?

猜你喜欢

景德镇瓷器老师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我的家乡景德镇
中国的名牌瓷器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高傲的瓷器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