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瑞清和他的乡村教育

2003-04-25陈兆兰

人民教育 2003年21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农村学校

陈兆兰

人物志:杨瑞清,1963年生,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人。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1981年,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市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工作。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他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育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拥有24个班、固定资产选一千多万元的“省级模范学棱”,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荣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走进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校园,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梦境: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具有鲜明徽派风格的教学大楼,淡雅素净,俨然一派书院气息,与周围乡村的田园风光组合褥非常和谐,让人联想到盂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台,青山郭外斜”。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一阵阵琅琅书声和悠扬的琴声打破了乡村校园的宁静。下课了,学生们像快乐的小鸟般飞出教室,言谈举止、表菅气质就像城里的学生一样,只有从那健康微黑的肤色中,能看出乡村孩童与城市孩子的差异。

校长杨瑞清从会议室里出来相迎。与几年前所见的谦逊、温和、疲倦的杨瑞清相比,如今他多了几分自信、坚毅和从容。我们的访问,就从乡村教育的话题开始。

一、学会联合——被逼出来的乡村大教育。

记者:你多年坚守乡村教育阵地。实践陶行知思想,任教一校,造福一方。回首所走过的路,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杨瑞清:20多年来,我从事乡村教育有这样三点收获和体会;第一,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学会联合,回答的是农村学校怎么办的问题,解决的是办学模式问题。第二,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学会赏识,回答的是如何教育农民子弟的问题,解决的是育人模式问题。第三,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学会自信,回答的是乡村教师如何成长的问题,解决的是乡村学校的“留人”模式问题。

投身乡村教育22年,杨瑞清对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感悟尤为深刻。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荣誉纷至沓来,他的烦恼也与日俱增:为何苦苦干了10年,行知小学与苏南城镇学校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呢?那段时间,一些骨干教师相继调走,加上自己胃病缠身,杨瑞清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苦闷和迷茫中。

农村小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深入实践和深刻反思,杨瑞清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我到答案——联合,开放。不能关门办学,只有走联合、开放的办学之路,才能获得主动发展的机遇。就这样,办大教育的思路逐渐明晰起来!

1991年,他们提出创办“乡村大教育”办学思路时,有不少人存有疑虑:就凭你一所小小的村办小学,能撑起“大教育”的天?但大多数村干部和教师都给予支持。他们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以幼儿教育为基础环节,以成人教育(农民学校)为延伸环节,以产业建设(校办工厂)为中介环节,以基地建设(实践基地)为开放环节,以文化建设为相关环节,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环节,扎扎实实地开始了乡村大教育的实践。他们依托与南京晓庄师范的联合,让行知小学成为晓庄师范第二附小,建立了教师培训基地;为培养好的生源,他们开展了“幼儿园一小学教育教学一体化”实验;为了提高农村两代人的素质,他们与成教部门联合,开办了五里村农民文化技术业余学校,以家长学习班为主体,增设了扫盲班、实用技术培训班和夜校高中班;与经济部门联合,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办产业。

1994年,学校与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基金会联合,依托学校实验农场,创办了全市第一家让城市孩子了解农村科技与发展、体验乡村生活的行知教育基地,获得投资200多万元,拥有600多张床位和配套的生活、活动设施。2002年,他们接待城市中小学生1万多人次。基地成为南京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活跃细胞,南京市区20多所重点中学和实验小学纷纷在基地挂牌定点,农村的小学生成了城里学生的小先生。

乡村太教育的思路和探索,使行知小学走出低谷,焕发了活力,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太教育的课题被确定为省级九五重点课题,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列为全国推广项目。

开始乡村大教育的实践探索后,学校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来做一做小先生。在五里村,记者听到了8棵柿子树的故事。

行知小学校园里栽了8棵柿子树,成熟时节,树枝被压弯了腰,学生们伸手可及,但硬是没有一个人去碰一碰。金秋十月。学校举办柿子节,收获了2000多个柿子。杨瑞清对全校师生说,这可不是一般的果实,它有四大含义:是全校师生浇水施肥的劳动之果,是师生自觉约束的道德之果,是写观察日记和做数学题的智慧之果,是美化校园的艺术之果。学校把柿子分给全体师生,分法也很有讲究:先分给女同学,大的分给小同学。红灿灿的柿子被带回400多个丧家,8棵柿子树铟太含义”的佳话也传遍了全村。就这样,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几百名小先生把新事新风、环保知识、法律常识、实用技术等说不完的话题,源源不断地带到各自家中去谈论,成为传播文明的小天使。村民们说,我们村被评为南京市农业现代化示范村,也有小先生们的一份功劳啊!

今后农村教育的路怎么走?通过讨论,学校领导班子提出并回答了四个问题:一是农村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二是采取什么行动——创建中国新型农村小学;三是采用什么策略——学陶师陶;四是追求什么特色——赏识教育。

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杨瑞清很多年前就曾鄭重地把这个目标写在名片背面。有人笑他大言不惭: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杨瑞清以为,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在这里快乐成长、成人、成才的教育,并不要求物质条件最好。从目前行知小学的发展势头看,他们越来越有信心了。凡城市有的条件,他们渐渐都有了;城市没有的资源,他们也有了。杨瑞清满怀憧慑地告诉记者:我们要让城市的孩子羡慕乡村孩子所受的教育!

二、学会赏识——摸索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方式。

记者;学会赏识,是你们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体会,也是你们今后办学上追求的特色,为何要把赏识教育作为你们的育A模式?

杨瑞清: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视角、一种模式,它与情境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一样,只是探索的视角不同,但追求的规律是相同的,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赏识,是陶行知儿童观的真谛。陶行知在他的《小小歌》里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小的是他的身体,不小的是他韵心灵。陶行知看到了孩子的力量,把孩子称作小朋友、小先生、小小研究生,提出了六大解放。但现在我们的教育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个愿则,居高临下面对孩子,尽管也能培养一批人才,但却有一大批人带着失败的阴影、很不自信地走上社会。与城市孩子比,农村的孩子容易自卑、缺乏自信。1995年我听了周弘成功地将双耳失聪的女儿培养成才的报告,受到震撼。周婷婷成功的事例也告诉我,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而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我们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将周弘的经验加以梳理、提炼和完善,形成了赏识教育的理念。我们申报的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建赏识教育特色的新型农村小学研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

行知小学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源自于杨瑞清让农民的孩子拥有自信的办学理念,更源自于杨瑞清个人一段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

杨瑞清说,直到今天他才读懂了自己。20多年的办学过程,实际上是他自信心不断提升的过程。1981年,杨瑞清师范毕业时,在进城与回乡之间,他选择了回乡。人们说他有理想、有奉献精神,是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感召,但另外一个原因——自卑心理的作祟却鲜为人知。因为出生在山沟里,因为父亲去世早,家里穷,他形成了一种严重的自阜心理。进A晓庄师范后,他发现那些城市的同学读笑风生,心情舒展。而像他这样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自卑,总是远离谈话的中心,感到根难融入集体中去。毕业时,同学们都选择去大城市的大学校、好学校,杨瑞清却选择了乡村,因为他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是乡村。由于不自信,很长一段时间,他怕见三种人:有权人,有钱人,有学问的人。他说见到达三种人就奠名其妙地紧张,讲话会语无伦次,不能驾驭自己,即使有了机会也无法抓住。随着他个人及学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杨瑞清发现不知从何时起,他不惧怕这三种人了,内心深处自信的大门悄然打开,他个人和学校都因此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2000年,杨瑞清被选为教育部组织的师德报告团成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面对台下数千听众,他从容而深情地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

杨瑞清说,童年时代失落的自信,要用很大的力量才能找回来。我们办行知小学,就是不能让农民的孩子缺少或丢失自信,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施赏识教育。

说到赏识教育,杨瑞清讲了小凡的故事。

学生小凡的顽劣、散漫,全校闻名,父母对他失去了信心。难道这样的孩子身上就没有优点吗?一天,杨瑞清给小凡的班主任布置了一项任务——给小凡找优点。几天以后,在全校升旗仪式上,杨瑞清宣读了小凡的优点卡:“小凡,昨天中午,你站在窗口看老师打电脑,天气炎热,你却一直看到上课铃响。你渴求知识的眼睛深深打动了老师。”当从未得到过表扬的小凡,在全校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接过校长颁发的优点卡时,他幼小的心灵被震撼了。校长的当众表扬,唤醒了小凡内心要做好孩子的愿望。这不算优点的优点,成了小凡走向成功的起点。“六一”儿童节前,一家单位要给行知小学捐赠一批新电脑,往常都是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去接收捐赠。扬瑞清想,小凡喜欢电脑,让他去。捐赠仪式后,他对小凡说,我们接收了人家的电脑,要说声谢谢啊。小凡大方地跑到副市长面前表示谢意,记者把这一镜头拍下来。第二天,小凡和副市长在一起的照片上了报纸。杨瑞清让小凡将这张报纸带回家,让他的父母感受孩子的进步。这年夏天,市里举办电脑夏令营,杨瑞清让小凡去参加。可两天不到就出事了,小凡偷了别人80元钱。老师请家长将他领回家。杨瑞清刚出差回来,马上来到小凡家,说服了家长,将小凡带回夏令营,把钱交还给老师,认错道歉。后来,小凡成了学校里的电脑高手。一年后,他的各科成绩都有了较大提高。

采访中,记者发现杨瑞清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自信、舒展。他认为,孩子不怕训斥打骂,最怕被感动、被瞧得起,因此要无条件地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信任他的潜力,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个性:要看重优点,不纠缠缺点,用优点激励他不断往前走,形成良性循环:要将所有的孩子都看做是好孩子,让这些好孩子拥有好心情,过上好日子。这就是赏识教育。杨瑞清说。赏识教育说通俗了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唤醒好孩子,而不是逼出坏孩子的教育。杨瑞清坚信童年的幸福是人一生幸福的根基,他说他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乡村的孩子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充满自信地面对竞争和挫折,全面展示自身的价值。

杨瑞清经常对教师们说: 让孩子们快乐、自信,就等于抓住了一个西瓜,仅仅忙于考试和分数,只是抓住了一粒芝麻。”学校制作了精美的优点卡,要求每一个教师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时间、有地点、有细节、有点评地写到优点卡上,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发给学生。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得到一张优点卡,每周获得优点卡的学生名单在全校黑板报上公布。学校还请家长替孩子在优点卡背面写上一条优点,由此形成充满赏识氛围的、良性互动的教育局面。

“赏识教育”的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和赞赏。许多中学老师反映,行知小学的毕业生活泼自信、全面发展、学习潜力大。尽管这样,仍有个别家长将孩子转到升学率高的学校去。为此,一些好心人曾提醒楊瑞清要狠抓分数。杨瑞清说,农民将自己的孩子转走,一方面说明农民重视子女教育了,这是我们多年孜孜以求和期望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它当做一种动力,下大决心和力气办好学校,让学校更有吸引力。在杨瑞清看来,要让农民认同他们的办学目标和赏识教育的理念,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但自己一定要守得住内心里认定的东西,不能因为几个学生转走而改变初衰。

三、学会自信——探索农村教师成长之路。

记者:你认为农村教师最苦恼的是什么?你本人是千千万万农村教师中的成功者之一,你认为农村教师怎样才能走向成功?

杨瑞清:我认为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最苦恼、最可怕的不是待遇低,条件差,而是封闭和学习机会少,一晃几十年,生命就在这种封闭和难以发展中消耗掉了。在城市化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如果单纯从成功的角度说,农村教师要坚守下去,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因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少,学习的机会少,成功的机会也少。乡村教师要做出与城市教师同样的成绩,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杨瑞清说,新型农村小学要有新型表村教师。这么多年来,他感到农村教育的艰苦不在办学条件差,不在担子重、压力大,而是队伍不稳定,教师留不住。他们做得最辛苦的一件事就是培训教师、稳定教师队伍。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待遇条件不可能比别人好,管理制度不可能比别人硬,他们能给教师的是更多的自主、更多的创造、更多的选择。尽管这些年,不断有教师调进城里,但学校理解、善待他们,将他们变成学校的赍源,让他们发挥作用。随着学校不断做大、僦强,在杨瑞清的带动下,一大批青年教师纷纷投身学校的乡村教育事业.一支热爱农村、热爱孩子、热爱事业的师德先进群体,已经逐渐成长起来。眼下,行知小学正致力于培养一支教书、育人、管理、学习、科研五位一体的新型乡村教师队伍。他们实施赏识管理,理解、尊重、激励、宽窑教师,形成了和谐、宽松、友爱、舒展的赏识管理”特色。

新学期开学了,杨瑞清对自己也对教师提出了五句话的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信任;每一个学生都要关爱;每一位家长都要善待;每一项工作都要尽力;每一天时光都要珍惜。在师穗养成上,学校也制定了具体的规章制度——严于律己八不要,善待学生七不许,包括不许撕学生的本子,不许罚学生回家喊家长,不许统一要求家长碚读签字,不要在校园里抽烟等具体内窖,用以规范教师的言行。

杨瑞清认为,对于一个犀家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一个人来说,成长是硬道理。农村教师要尽快成长,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是=魅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即教师个体与时代、社会、学校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人生的立足点。二是处理好行与知的关系,他认为从理想到现实最重要的环节是行与知的统一,如果能处理好这两者关系,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我们就能创造出人生的制高点,将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如何找到这个制高点呢?他的行动准则是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三是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对于得与失。他的态度是超越。22年来,他为自己确定豹人生价值公式是: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他认为,用乡材教师的奉献量除以获取量,完全可以获得很大的商数,创造出崇高的A生价值,找到人生的平衡点。在农村学校工作,确实要付出很多东西,待遇低,环境封闭,条件艰苦,学习机会少,成功机会少。但辨证地看待这些,换一种思维方式看,艰苦的环境也是一种资源,它能锻炼人的承受力和意志。如果我们有享受失败、孤独、封闭的心态和气度,就能坦然面对这一切而不迷失,就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做成一些事情.尝到乡村教育的乐趣。

杨瑞清把自己20多年来的生命状态概括为“坚持——感激——成长”6个字。他说,农村教师学会自信很重要,过去只有当官、进城、发财才算有出息。而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不当官,不进城,不发财,也会有出息。陶行翱说要立大志,做太事,杨瑞清认为农村教师还要立大志,做小事,因为这是一个做小事的时代,用10年、20年做小事,将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最终也能成就大事。他信奉:小里见大,乃是真大;平中出奇,乃是真奇。

采访结束时,杨瑞清特意带记者拜访了村里的两位农民企业家丁跃生和马飞。前者是艺莲苑的主人,以养琬莲而闻名海内外。在艺莲苑里莲花盛开的时候,杨瑞清带学生到这里来识莲、赏莲、写莲。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他们懂得了要做丁跃生这样的新型农民,必须有很高的文化水平。马飞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枣树大王,几百亩太的枣树园就坐落在行知小学的南面,成了学校学农基地的一部分。学校教务处的朱老师告诉记者,这两位企业家都是在杨校长的动员和吸引下,来到五里村创业的。如今,在五里村这片土地上,他们仨都千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出版了专著。去年,三个人同时被评为南京市好市民。

站在学校新租的200亩土地上,杨瑞清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我们还要在这里修建茶园、菜园、苗圃、池塘,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在这里学习农业科技,体验农村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听着杨瑞清校长的介绍,望着占地800多亩,布局连成一片的棱园、枣园和艺莲苑,记者深深感到,一所中国新型农村小学已初具雏形,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美妙的育人图景;校园、花园、果园连成一片,书香、花香、果香融为一体。这不正是杨瑞清孜孜以求并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的乡村教育童话么?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农村学校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学校推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新农村 新一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