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教育 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2001-05-20图道多吉

中国民族 2001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发展

在中国,民族教育是指对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所实施的各级各类教育,它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教育建立起了从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直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少数民族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在全国各级各类普通学校2.44亿在校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1847.09万人。与1952年相比,增加了11.81倍。

——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大幅度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9省区(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小学入学率1999年平均为96.1%,在10年的时间里比1989年提高了8.09个百分点。特别是西藏自治区1989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53.12%,到1999年提高到了83.48%。

——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不断成长壮大。〖HT〗1999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1178.63万名专任教师中,有少数民族专任教师90.91万人。与1952年相比,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增加了14倍。

——建立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地区实际需要的学校。据1999年统计,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了小学90000余所,普通中学近12000所,普通高等学校92所。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学院(大学)13所,民族小学20000多所,民族中学3536所,民族职业中学158所。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和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出版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有蒙古、藏、朝鲜、维吾尔、哈萨克、壮等23个民族的10000多所学校使用民族语或双语授课,使用民族语多达60余种、民族文字29种。有10个省、自治区建立了相应的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出版机构,每年编译、出版中小学各科教材近3000种,总印数已达1亿多册。〖HTH〗——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普通劳动者的素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队伍。现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生,许多少数民族还拥有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其中朝鲜、纳西、白族等十几个民族的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迄今为止,我国已有270多万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在民族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获得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

一是各级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颁布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用法律法规对保障和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央政府和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都设立了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研究民族教育工作问题、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坚决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在当地实施了科教兴区、科教兴县战略。

二是国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况。例如,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双语教学和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在招生工作中采取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等措施。

三是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根据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居住分散的特殊情况,从建国初期至今,我国陆续建立了近6000所(办)寄宿制民族中小学,在校生超过了100万人,为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国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举办民族班和预科班,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定向招生、降分录取、专门培养、定向分配的办法。民族班主要有中小学民族班、内地西藏班、民族女童班、高校民族班等层次。目前,全国举办高校预科班的院校已达81所,每年招收少数民族学生8000余人。

四是积极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除全国普通高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之外,国家在12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建立了13所民族院校,主要招收5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现有本专科在校生40000余人。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贵州、云南、青海等19个省、自治区建立了专门培养民族师资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及中等师范学校157所,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124所,部分民族学院和综合大学内设置了民族师范部,并成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和西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

五是不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经费倾斜力度。例如,在财政投入上要求做到“三个增长”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设立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九五”期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总投入超过100亿元,大部分用在了中西部地区。“十五”期间将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并向西部地区倾斜。

六是开展教育支援协作,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在全国26个省、市和19个部委所属的学校举办内地西藏班(校)100多个,帮助西藏培养人才,累计招收19400名西藏学生。现已有5800多名学生完成中等和高等学业返回西藏参加当地建设,在校生13600名。

——组织国务院20多个部委的50多所高等院校为新疆培养本、专科学生近7000名,培养定向研究生640多名,培训少数民族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近2300名。

——组织内地省市对口帮助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省区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支援协作。如北京帮内蒙古、天津帮甘肃、上海帮云南、广东帮广西、江苏帮陕西、浙江帮四川、山东帮新疆、辽宁帮青海、福建帮宁夏,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帮贵州,全国支援西藏。

党中央、国务院从跨世纪的高度,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做出了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等一列重要战略部署,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现出来。

民族教育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全球正在兴起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的形势下,在国际国内进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情况下,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如果得不到提高,就不可能建设好自己的家乡,不可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承担着重点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人才任务的民族教育如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就会严重制约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族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中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民族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

民族教育要承担党和国家交给的历史重任,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把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各类人才放在首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是民族教育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使少数民族人才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上起到带头作用,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作为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果没有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是很难发展的。这是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最根本的工作。

第二、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西部地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但人口素质相对比较落后和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局面在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能够比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比较好地解决学习与本地本民族生产生活习惯相结合的问题,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见效比较快,应该大力提倡。

第三、民族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效益和水平。民族院校一方面要发挥优势,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发扬做出贡献,为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培养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经济、管理、法律、外语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新的开拓,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输送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把素质教育贯穿民族教育的各个层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是关系到民族地区能否在经济发展中实现质的飞跃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反思,既要吸收兄弟民族和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又要避免一些地区所走过的弯路,把教育改革纳入到整个社会体制改革、特别是为西部大开发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宏观视野中。要促进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民族教育思想和模式的进一步成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所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民委正会同教育部针对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和采取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下,民族教育事业一定会抓住新形势带来的新机遇,逐步缩小与全国教育发展的差距,实现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的协调发展,迎来新世纪的辉煌。

国家民委副主任图道多吉(中)在民族学校视察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中)视察云南潞西市治山德昂族中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发展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传承 民族 文化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