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具与名人

2000-06-04郭义民

当代戏剧 2000年3期
关键词:来宾合影座谈会

郭义民

唱戏离不开道具。

小时在乡下看社戏,看演员在大台子上来回蹦跶,听他们咿咿呀呀地唱,觉得十分开心。其实那阵还不会看戏,尤其看不懂古装戏,后来时常看戏,又多是“老戏”,终于看出一点门道。比如,“文的”手里总有把折扇;“武的”不论用何种兵器,手里总离不开一根带彩儿的马鞭;“当官的”上朝面君,手里总离不开“笏板”;在大堂上公干,“惊堂木”又放在眼前;“跑堂的”小二,手里也不能空着,客人一到,高唱一声“客官上座”或是“里边有请”,顺手拉下搭在肩上的毛巾,做出个擦桌抹凳的动作;“女角”更麻烦,得看年龄和身份,平民女儿家,手里捏着小手绢,中年妇女腰里系着花围裙,老妇人手里离不开拿拐杖,若是“皇亲国戚”,也不论男女,手里得有与其身份匹配的物件,一点也马虎不得……

人生如戏。在人生这个戏剧大舞台上,各人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想必也是离不开“道具”的。不过今人演的是现代戏,过去大台子上用过的”道具”,理为更新。而今人手里的“道具”又是什么?是权?是钱?是名?是利?抑或是兼而有之?谁知答案不曾找出,却无端地想到了名人.似乎觉得名人就象《红灯记》中贯穿于全剧始终的“红灯”,无异于戏剧舞台上的“道具”。

不久前,某地召开一个小小的文学座谈会,会议组织者想到了一位名人。因为这个名人是位成绩卓著的大作家,也曾是这帮文朋诗友中间的一员,所以他是不能不来的。敝人虽非名人,因与名人有缘,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一个小小座谈会。有个声望很高的大作家前来助兴,自然是蓬荜生辉。于是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虽说应到会的人不多,却掌声如雷。下来以次为序,领导致辞欢迎,来宾致辞欢迎,最后是与会作者致辞欢迎,有关文学的讨论只好暂且挂起不提。名人毕竟是名人,并未因此而“受宠若惊”。他皱了皱眉头说了这样一句话,算是他的开场白:“文学讨论会离开了文学,仅有掌声和恭维是毫无意义的。”大家都觉得他敢讲真话、实话,气氛更为热烈,于是鼓掌,再鼓掌,依然是掌声雷动,久久不息。这位名人似乎受不了这超越寻常的热情,而又不得不讲点什么,只好硬着头皮提高嗓门,面对一张张激动而变得通红的笑脸,打断一次又一次掌声,艰难地讲完了他个人从事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名人的话虽颇有见地,但我却无意中发现有人似乎并未认真去听,却将目光瞄准名人额头上一道道沟壑似的皱纹,也许他们以为,那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哩。名人讲完话,又是鼓掌,再一次鼓掌,座谈会就在这热闹的气氛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下来吃饭。吃罢饭照相。先是集体合影,名人位居中央,贴身就座的是领导和来宾,左右前后稍远一点的,是或坐或蹲或站的未名人。咔嚓一声,再来一张,唯恐相机出了毛病,防患于未然。再下来是领导与名人留影,最后是来宾与名人合影,最后是未名人与名人合影。谁不想抓住这难得的一刻,或者说谁也不想放过名人,得到一张珍贵的照片。于是大家争先恐后,走马灯似的上上下下,聚聚散散。咔嚓一张,又是一张,只是忙坏了摄影师,更害苦了名人。他经不起这番折腾,索性站在原地不动,充当“道具”,想来的就照,听任摆布。如此对待名人,总觉得无异于一种“酷刑”,故尔未敢近前打扰。因为我们是多年的朋友,实在于心不忍。然而,在我们这个“崇尚”名人的现实生活中,让名人尴尬的事件多如牛毛,绝非仅此一例。

名人活到不得不去充当人生舞台的“道具”时,也许是名人的一大悲哀。

不,似应改为“是名人值得悲哀的一大悲哀”。这样说,我以为更为恰切。

猜你喜欢

来宾合影座谈会
和雪人合影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合影
总书记回信引发的热议
邵鸿出席纪念黄国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召开行业、系统座谈会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龙腾虎跃鹰飞扬
国外无厘头家庭合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