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众叫她“黄桂英”

2000-06-04

当代戏剧 2000年3期
关键词:秦腔

洛 汀

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担纲演员侯红琴,从艺八年来一路凯旋,在省、市举办的大型戏曲调演、会演、展演中,多次荣获表演一等奖,最近又荣获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报刊中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可谓是熠熠闪光的新星了。可她演出所到之处,观众都叫她“黄桂英”,其真名实姓反倒被大家有意无意的遗忘了。侯红琴随呼而应,面对着热爱她的父老乡亲,喜孜孜地说:“我就是黄桂英。”

看来,侯红琴和黄桂英结下了善缘。

黄桂英是秦腔传统剧《火焰驹》中的女主人公。此剧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剧作家李桂芳的杰作,二百多年来历演不衰,并被豫、晋、蒲、川、京等剧种移植改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火焰驹》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秦腔艺术片,传播更为广泛,西北各地秦腔剧团奉为圭臬,竞相习演。其一波三折的剧情,成套繁难的唱腔,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心理律动,挑担、抖马、圆场、跌扑等技巧的运用发挥,亦成为检验演员综合素质的硬功戏。

这样一出硬功戏,竟让十六岁的侯红琴“遭遇”上了。其时,她正在西安市艺术学校习正小旦,学校要给旦角演员排《火》剧中《花园相会》一折,授业老师恰是在秦腔艺术片中饰演黄桂英的表演艺术家肖玉玲。也许是侯红琴的娴静沉稳与黄桂英大家闺秀的气质相吻合,或许是侯红琴诚实厚道的性格受到老师的垂爱,肖老师一眼就看中了这棵好苗子,给她“开小灶”、“吃偏饭”,不厌其烦地给她讲解剧情,千遍百遍地给她示范启发、一个身段、一个眼神、一字一腔、一招一势,一丝不苟,反复打磨。尤其是教她在鱼池旁声凄凄、情哀哀地用苦音二六板唱“金鱼呀,金鱼呀,鱼儿结伴戏水面,荷花惊散不成欢。我好比镜破月缺谁怜念,不知何日得重圆?”的唱段时,光连用的两个“咹”字托腔,就让她练了上百遍,力求让她把黄桂英在爱情突然幻灭后的悲、愤、愁、烦和触景生情的万千思绪一古脑儿表现出来。再如黄桂英送李彦贵一枚指环的小动作,肖老师就让侯红琴将其分解为十八个节拍,分别表现出意欲送环、面呈娇羞、欲送还休、以扇遮面,最后交丫环芸香转送几个感情、动作层次,以表现出大家闺秀传情达意的独特方式。经过这样的精刻细雕,《花园相会》一折戏日臻精湛,在毕业汇报演出时,侯红琴获得了总分第一的最佳成绩。这折启蒙戏,也形成了侯红琴以声传情、注重细节的表演特色。

1991年,侯红琴带着六年坐科的硕果,分配到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原西安三意社)工作,工正小旦,先后扮演过《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玉堂春》中的苏三,《狸猫换太子》中的孝妃,《法门寺》中的宋巧姣,《慈母泪》中的孙淑琳等性格各异的古代妇女形象,领衔主演了近20本大戏,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和各级艺术主管部门的广泛重视。而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数她扮演的《曲江情》(即传统戏《五典坡》)中的王宝钏和新编古代戏《少帝轶事》中的藏族少女玉措了。

以往秦腔中王宝钏的唱腔似嫌火爆,与其丞相女儿的身份不尽吻合。侯红琴在扮演这一角色时,注重在“体验”与“表现”中“度”的把握。如《探窑》一折中,王宝钏独守寒窑十三年后,母亲探窑欲劝其回府,王宝钏有一段“今日又怎能丢却誓言回家园”的大板唱腔,按照传统的唱法,演员只要卖嗓子,“苦音二倒板”再导“苦音慢板”,一路唱下去即可赢来满堂掌声。侯红琴处理这段唱时,安排了“苦音紧栏头”的板式,在快节奏的旋律中,抒发了主人欲回不能、欲留不忍的复杂心情,特别是唱到“难!难!难!”三字时,大胆地将豫剧音乐融入其中,其托腔亦泣亦拖,感人至深。通过唱腔旋律的起伏,就从几个侧面表现出王宝钏对父亲的谴责、对母亲的理解、对丈夫的矢志不移和对自己选择的坚守。在其后“三出门”的动作表演中,侯红琴努力寻找戏曲程式中的人物心理依据,使之成为人物感情变化的自然流露。第一别智诓母亲出窑后即将门关死,背靠在窑门上独自饮泣,恍惚中感到母亲已离去,急打开窑门,但正在窑外哭泣的母亲见此情景,扑向窑门,王宝钏又一次关死窑门,依门侧耳细听,意识到老娘真的走了,猛一抬头,快动作打开窑门,两手翻水袖,碎步跑向母亲远去的方向。随着音乐旋律由激烈而深沉的变化,步子渐次慢了下来,以至象托着沉重的身子,慢步向坡上走去,走去……这里没有大的戏曲动作,完全用眼神、面部表情的变化,步履的大小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侯红琴活用程式,通过细节塑造形象的功力。

对于演惯了闺门旦、正小旦的侯红琴来说,1994年参加本团新编古代戏《少帝轶事》剧组,并担任剧中藏族少女玉措公主一角,要在无章可依、无例可循的情况下,独立创作完成一个性格迥异的舞台形象,这又是一次艺术考验。侯红琴首先对玉措的性格和心路历程进行了分析:这是一个藏族贵族少女,未曾受到汉文化的熏染,纯洁得如一朵雪域佛国的雪莲,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以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的是非观,洞察作为流放犯人的宋少帝赵显这个人物,以天真、率直,甚至顽皮娇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现玉措的性格,要用藏族风俗习惯中的常用动作,同时又要把异域风情和异质文化融入秦腔表演程式之中,使之符合秦腔观众的欣赏习惯。在导演的启发下,侯红琴较好地解决了这一艺术难题。她用秦腔小旦的活泼、正旦的端庄、藏族姑娘轻盈流便的台步,塑造出“这一个”玉措形象。该剧当年参加文化部在杭州举办的“中国越剧小百花艺术节”演出,侯红琴的表演得到了众多同行的好评,捧回了全国性展演的奖杯。

十多个大型剧目的精彩演出,十多个主人公的成功扮演,提高了侯红琴的艺术自信心。1997年,她要问鼎全本《火焰驹》了,想续上与黄桂英结下的缘份。如果说,在艺校求学时排演的《花园相会》一折戏,只是表现了黄桂英性格的一个侧面,而今,她则要在完整的剧情和众多的冲突中,展示主人公丰富多彩的立体形象,从而也全面崭露自己唱做念打的综合艺术实力。

侯红琴又一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那源于传统又有所发展的程式动作,那吸收科学发声技巧又不失秦腔韵味的美声美调,那善于体现人物内在情感又在情节发展中渐次表现的美姿美态,那《表花》中的雍容凄婉,《会园》中的绯恻缠绵,《打路》、《祭桩》中的淋漓酣畅,都让新老观众耳目一新。

侯红琴扮演黄桂英的突出特点,在于她抓住了人物情感的脉络,处理好了剧情发展的点线关系,在人物出场的重点场次,围绕其在特定情场中的思绪情怀把戏做足,而又顾及各场之间人物情感发展的内在逻辑,前后照应,一脉贯通。

刚登场的黄桂英,是一怀春的小姐,侯红琴以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抑郁音质,把在丫环芸香看来花团紧簇的满园春色,唱得凄婉哀艳,借景抒发闺阁少女的怀春情愫,以及“心中暗把佳期盼”的娇羞心态。在雍容优雅的静态美中,显露人物内在情绪的潜流细波。同是赏花观鱼,待到《会园》一场,这些佳境美景,都化作睹物思人的情感外化物了。等见到李彦贵,说明“悔婚”原委,表明“生则同生,死则同死,永世不离”的心志后,赠环也就顺理成章了。侯红琴以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音色音质的情调跌宕,从似怨似怅、柔慢惋转、委屈表白到坚声亮丽,完整地表达了黄桂英的心理过程。

赠银未果,反致李彦贵身陷法场,也把黄桂英推向百口难辩的境地。“穿素服去把夫祭”,路遇婆婆阿嫂,一顿掌杖相加,得知二人身份,才诉起自己的满腹委屈。一段滚白,略述事情经过,还自己清白之身;一段“拦头”,如泣如诉地剖明心意。侯红琴巧用板式旋律中的拖、顿、抑、错,把这一核心唱段,唱得热耳酸心,催人泪下。在《祭桩》一场,侯红琴以与《打路》不同的神态声口,跪地仰望的期盼神态,喷口喷出的每一个词字,表明黄桂英以践前约的决心。至此,一个深明大义、刚毅果敢、忠贞爱情的闺秀形象,浑然竖立在观众面前。

古调新弹,老树红花。在千年之交的二十世纪末,侯红琴担纲的秦腔传统戏《火焰驹》,火了长安火京华,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中,该剧作为唯一的一台传统剧目晋京献演,受到首都戏剧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侯红琴的表演也受到大家的赞誉。有专家称赞她的表演动作雍容,行腔圆润,感情内在,功底扎实,有“大家子气”,可望成大气候。

摘取“梅花奖”桂冠的侯红琴,愿你莫负重望,在新的世纪里,与更多的“黄桂英”广结善缘。为民族戏曲艺术的再度辉煌,发出秦腔新一代演员应有的光和热。

猜你喜欢

秦腔
吼秦腔
在故事中感受秦腔文化的魅力
我与秦腔
华彩文艺:书不尽的文化情怀,舞不尽的传统魅力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循溯因逻辑 品文化传承
我的秦腔半生缘
飘飞的秦腔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