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活“灯戏”

2000-06-04武仲平

当代戏剧 2000年3期
关键词:淮剧花灯

武仲平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每到晚上,民间都有张灯结彩的习俗。以此为题材,我国戏曲舞台上有不少喜怒哀乐、妙趣横生的“灯戏”。

“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节人们尽情欢乐,迷醉于花市灯景之中。很多的民间小戏,直接描写游街观灯的盛况。如脍炙人口的黄梅戏《夫妻观灯》,载歌载舞,喜气洋洋,音乐欢悦清新,娓娓动听,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女看灯》是沪剧的传统剧目,演的是年轻的姑娘拾到一只绣着年庚八字的香荷包,猜测它是嫂子婚前送给她哥哥的定情信物,于是前去调侃其嫂。嫂子无奈,只得将他们俩人在元宵看灯时如何相识至后来相亲之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姑娘。梨园戏《陈三五娘》,在“赏灯”一场中,更有细致的描绘:“鳌山上,巧安排,结绣灯棚,挂绣彩,人物神仙景,歌管闹楼台”,形象地刻画了元宵节“花市灯如昼”的绚丽情景。京剧《洛阳桥》是灯彩戏,此戏不重主角,以反串角色产生谐趣效果,小旦扮老生,大面扮弱女,令观众忍俊不禁。此戏红了扮夏德海的刘斌昆。旧时京剧中还有一出《瞎子逛灯》,以丑角为主,为填补剧场空白之“夹戏”,又称“垫戏”。剧中有“逛灯”情节,写和尚和盲人同去逛灯,谈笑间产生喜剧效果。最后盲人震怒,却使双目复明。虽有些荒诞,却反映出灯会的群众性和广泛性,昔日以李百岁的演出最为人称道。

在等级森严、规戒罗织的封建社会,女子终年深锁闺门,不得单独与男子会面。惟独元宵节可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于是,戏曲舞台上演绎了许多缠绵悱恻的故事。《水漫泗洲》中的水母娘娘,便是在看灯时,遇见了意中人——时公子的。繁华的灯市,也吸引了寂寞天庭的仙女们。《三姐下凡》里的三仙女向往人间美景,甘违天规,悄悄来到人间。《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男扮女装,上街现灯,竟然被恶少抢走,而构成一出令人捧腹的喜剧。

五光十色的灯彩,令游人留连忘返。但也有例外,个别的见灯伤悲,触景生情。淮剧传统剧目《孝灯记》(又名《骂灯记》)里有一折“骂灯”,写元宵之夜,王月英急盼弟媳成凤英上门约会。可是玩灯的人络绎不绝,成凤英是个年轻姑娘,不敢冒昧来访。王月英心中着急,无奈何就骂起灯来。一个人临场发挥,在台上诉尽三百六十行花灯的形状特点,独角演唱大段清板“下河调”,长达数百句,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充分发挥演员精湛的演唱技巧,素为广大淮剧观众所喜闻乐见。淮剧前辈艺人梁广友、周庭福、裔佳芝、刘玉琴等均以擅演此剧著称,盛演不息。

此外,“闹花灯”事件的好戏还有《七雄闹花灯》和《薛刚闹花灯》。前者写唐朝秦琼、王伯当等人在长安游赏花灯大会,遇宇文惠及倚仗权势强抢民女王婉儿。秦琼等上前相救将歹徒打死。不料,宇文成都追来,秦等不敌,幸遇雄阔海相助,始逃出长安。后者主人公是薛家将的后代薛刚,在灯市打死奸臣张泰之子,闯下大祸,致使满门抄斩,逼得他聚众造反,这是因赏灯而引起的悲剧了。

猜你喜欢

淮剧花灯
花灯:正月里的一颗糖
淮剧还好吧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找不同
凤楼春·醉湖春
赏花灯
花灯艺人
我对上海淮剧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