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德艺术传记读后

2000-06-04董丁诚

当代戏剧 2000年3期
关键词:传记戏曲戏剧

董丁诚

初夏之夜,不寒不燥,静静地翻读着吴德的艺术传记手稿。厚厚两大本,结结实实,言之有物,引人入胜。读毕,掩卷沉思,余味绵长感触良多。

我与吴德属同辈人。他搞表演,我干教育,原本“隔行如隔山”,却早早相识,时有交往,说来也是缘分。他以戏剧为终生事业,在红氍毹上活跃了大半辈子,至今退而不休,仍写戏、导戏、演戏,总结艺术经验,钻研戏剧理论,整天价生活在浓重的戏剧氛围里,不停地环绕戏剧这个中心操持着这个那个;我则以戏剧为终生爱好,以剧场为最向往去处,看了大半辈子戏,至今虽属暮年,爱戏之心不曾稍减,每日总要收看电视戏曲节目,或者放几盘秦腔名家磁带,才觉畅心快意。可以说,一个“戏”字把我和吴德联结起来。

我不善交际,虽常看戏,也写点剧评,却很少和演员直接交往。吴德算是一个例外,我不仅看他在台上演戏,还和他一起在台下谈戏、评戏,既相识且相知。最早看吴德演戏,可以追溯到1952年,那时他出道不久,随团来到我的家乡天水,一次在县城运动场为部队慰问演出,我作为一个初中学生,站在一大片整齐端坐的解放军身后,看完了全本《穷人恨》。当时我并不知道谁演谁,以后和吴德闲聊,才知他这次也出台了,扮演剧中有革命觉悟的农民袁尚义,一个台词不多却鼓舞人心的角色。1956年,我离开家乡负笈长安,看戏更方便了,是戏曲剧院一名忠实观众,吴德担任主要角色的《梁秋燕》、《粮食》、《鹰山春雷》、《两颗铃》、《中国魂》、《蟠桃园》、《骆驼岭》、《二虎守长安》,我一个不放过,都看了。吴德创造的众多角色鲜活地存留在我的脑际,吴德的名字也牢记在我的心头。

与吴德在台下相识,大约是七十年代后期,在省上举办的戏剧调演活动中,一同参加讨论会时。吴德没有名牌大腕的架子,总是虚心听取别人的发言。后来,有一次省文化厅召开剧本研讨会,我应邀参加,剧院来了一些人,吴德也在其内。我是陇南山里人,说话一向不甚含蓄,曾经因直述对荒诞戏剧《潘金莲》的不同看法,惹得市里一位名导老大不快。这回既然是研讨会,我就实话实说,坦率提及一些剧目的不足之处,我察觉与会的相类剧作者就不大爱听,而吴德却很认真,他未必赞成我的观点,却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相反还把他带的录音机打开,推到我面前,鼓励我畅所欲言。这一举动,对他而言,可能是极自然的反应,不会特别在意,对我却留下深刻印象,从此我就视他为知友了。

言归正题,且说说我对吴德艺术传记的总的感觉。我过去虽然写过一些戏剧评论文章,却多限于剧本内容方面,很少涉及表演,因为我不懂表演,惟恐说了外行话,贻笑大方。常言“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看戏就基本上停留在“看热闹”的状态,吴德在书中所作的表演分析,似乎引导我进入了“看门道”的艺术境地。比如名剧《梁秋燕》中吴德扮演的梁老大,是公认的成功的舞台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誉,以致有人认为吴德是表演“关中老汉”的专利拥有者,连一些电视剧导演也不顾他的“醋溜普通话”总是找他饰演这类角色。当初看戏,我也认同,称道他演得像、演得神、演得嫽,却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吴德对角色的细致剖析,我所感到的“像”(形似)、“神”(传神)、“嫽”(美感),是演员通过对剧中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刻理解并诉之于细腻入微、恰合分寸的动作语言,从而使舞台表演由形似达到神似,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吴德谈到他扮演梁老大时的潜台词,十分微妙,“看热闹”的观众是不会留意的。“斗理”一场,当侯提出把亲家母也叫来时,梁老大微微一摆头,表示轻视,潜台词是:没必要,女人家叫她干什么,我就是一家之主,这个家我说了算。当侯给梁大婶作揖行见面礼时,梁老大虽没有说什么,却在音乐过门的空隙时间,以客气让坐和手势加以阻止,潜台词是:你坐你的,给她个女人家行礼干什么?正是这些细微动作的设计和运用,充分表现了梁老大骨子里歧视妇女,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和根深蒂固的封建家长作风。由此我想到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举出的一个画家指导学生作画的例子,本来学生已经画得相当不错了,而经这位大画家之手稍微一动,面貌就大为改观其艺术水准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学生表示惊奇,这位画家说,真正的艺术创造就从这“稍微”二字开始。戏剧表演的粗细文野,也是从细微处划出了界限。吴德演戏的高明之处,就是能从细微处见功夫。

马健翎曾说:吴德是剧院一头牛。我体会这句话有多层内涵,既肯定了吴德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工作态度,又肯定了吴德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吴德并不讳言其“笨”,老实承认自己“是一个比较笨的人”,“是一个比较笨的演员”。这里所说的“笨”和“牛”是相通的,实际是指那些在工作中、在事业上,不耍奸、不躲滑、不偷懒、不飘浮、不讨巧、不玩花样、不做表面文章,肯下笨功夫,肯出牛力气,从而得到丰硕回报的人。不问收获,只管耕耘这种人看似不精明,其实是大智若愚、绝顶聪明的。吴德就是以这种牛劲、笨劲,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从而汲纳了丰富的营养,他由衷地说“生活帮了我的大忙”;同样,他以这种牛劲、笨劲,走向艺术殿堂,走向传统宝库,走向知识海洋,尽力地吸收、借鉴、咀嚼、消化,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突破,不断地创造。这本艺术传记,就记录了他近半个世纪在艺术道路上跋涉的深深足印,是他肯在业务上下笨功夫、出牛力气的明证。每演一出戏,每走一步,每经一事,他都要写下心得体会,认真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接受教训。无论生活中,还是艺术上,他都是一个有心人。试问,像吴德这样专心一意、数十年如一日执着于戏剧事业的艺术家,现在还有多少呢?举目四望,在我们的视野里,有的是浮光掠影,有的是蜻蜓点水,有的是昙花一现,有的是流星一闪,而如吴德这般负重前行、辛勤耕耘、一步一个脚印的演员,如今确实越来越少了……

我的话可能又要惹人不悦了,赶紧打住。

最后,我要指出,吴德的艺术实践始终和陕西省戏曲剧院这个良好的艺术环境分不开,和马健翎的精心指导分不开。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陕西省戏曲剧院一贯立足于现实,扎根于群众,注重继承发扬戏曲艺术传统,注重吸收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的艺术精华,高举戏剧革新的大旗,高举戏曲表现当代生活的大旗,是一个颇有特色的戏剧团体。吴德的艺术道路不可避免地打上剧院几十年发展历程的鲜明印记。吴德的艺术传记可视为剧院历史的缩影,剧院是一条河,吴德是一滴水。透过一滴水,可以看到一条河,看到整个的艺术世界。吴德是马健翎在解放后培养造就的一代艺术新苗。他的成长道路,他的艺术历程,处处渗透着这位人民戏剧家的心血和汗水。水有源,树有根,吴德不会忘记老院长的培育之恩。他在书中说,正是马健翎的代表作《穷人恨》、《血泪仇》,吸引他走上戏曲艺术道路,选择了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戏剧事业,马健翎的戏、马健翎的主张,更新了他头脑中许多陈旧观念,转变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马健翎在他心目中永远是一座艺术丰碑。

末了,我要呼吁有关部门,在振兴陕西地方戏曲的工作中,除了搞好新剧目的创作排演、群众性戏曲活动的开展、广播电视戏曲大赛的举办,还应该重视案头工作,及时搜集整理戏剧资料,倡导资深艺人,总结艺术经验,并能切实给予扶持和资助。前些年,史雷、任国保等老一辈戏剧人推出一本《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艺术纪实》,材料翔实,很有价值。近些年,鱼讯、王志学等文化界、戏剧界一批老同志,又领导、组织编写陕西地方戏曲志,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成绩可嘉。吴德艺术传记的出版,也许会带动一些具有丰富积累的艺术家,拿出类乎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盖叫天《粉墨春秋》那样的精品,则功莫大焉!

猜你喜欢

传记戏曲戏剧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别把八卦当传记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剧——木偶戏
传统戏曲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读失败者的传记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