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志让《中西关系》

1983-07-15

读书 1983年2期
关键词:近代史丛书角度

林 宁

这是普卢勃(J.H.Plumb)主编的一套《人类社会历史》(The Historyof Human Society)丛书的一种。就已见到的几册例如《希腊史》,《罗马史》来看,都是写得相当新颖的著作。到目前为止,这一套丛书中有关中国的就有两种,一种叫《中华帝国》(Raymond Dawson:Imperial China),类似我们的“中国古代史”,另一种就是这本《中西关系》,类似我们的“中国近代史”。

陈志让君这本书的选材、立论,颇有新颖之处。历史研究,不妨视野广阔一些,思想活泼一些,否则很可能成为“拿在手中的鸟”那般,缺乏生气。

就本书的选材来说,作者主要是大量利用了教会、传教士、移民、侨民等等的档案和私家材料;就立论的角度来说,他是从世界史(其实是西欧史)的背景出发,阐述中国近代的变化。他又预为说明,日本、俄国在二十世纪后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当另行著书论述,那就让我们待之于他日吧!

一般而论,叙述中外关系,往往侧重于战争、条约、外交等官方活动。这本书论述的重点(甚至可以说全部中心)放在传教士、留学生、侨民的相互关系及其所起的影响上,而及于社会的变化。这是这本书的第一部份的内容,共四个章节。以上种种势力,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例如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宪法和法权、外贸与洋务;妇女地位和家庭变化。以上所述共五个章节,是这本书的第二部份的内容。

这样,就丛书之标之为“社会史”就很合题了。

研究中国近代史(也包括其他历史),往往对分期问题会感到浓厚的兴趣。我看这个问题可以谈一谈,但似不宜太多化精力,问题在于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来加以论证,或加以修订。陈志让君的这本《中西关系》,我是把它当做中国近代史来读的。但是首先关于近代中国的起迄,就与我们习用的不同:起于一八一四年蔡高第一个受洗为基督教徒,迄于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我看各人所见不同,就陈志让君来说,他是从世界史(或西欧史)的角度来考虑的。一八一四年拿破仑失败,“神圣同盟”建立,维也纳会议召开,欧洲恢复了“和平时期”,那所谓“和平”就意味着向海外扩展了;抗日战争,已有不少人认为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除此以外,他又以蔡高之受洗(其实两年之后,一八一六年就有阿美士德出使来华)这样一件毫不引人注意的事为起点,而以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为终。他认为对日作战是中国的全民战争,这是很可取的见解。这样,陈志让君就保持了他的著作的第二个特点:从民间、社会阶层的变化来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作者说:“要是你单单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研究观察近代中国,那你会感觉到近代中国恹恹无生气,仿佛是一个‘已经麻醉了上手术台等待开刀的病人,一旦你深入到底层,那‘风气,那‘民气正是‘跃跃欲试,生机勃勃。这是很有热情的学术情愫。

英籍学者陈志让君的故乡是四川。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重庆南开经济研究所学习,一九四五——一九四七年在燕京大学教经济学。一九四七年进伦敦大学研究。近几年来,他写了几种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颇具创见,很有特色。两次出版的《袁世凯传》,中、英文同时出版的《军绅政权》,我们都熟悉。作者具有经济学学养,对于探讨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具有优越的条件。他自己说过自己的学术道路是:从经济史,到政治军事史,到社会经济史,道路逐渐拓展,问题也剖析得日见深入。就我所知,他还写诗,还有一手好书法。(China and the West.byJerome Chen,Hutchinson & Co.1979.488p.)

猜你喜欢

近代史丛书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角度不同
人啊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进程
透过李鸿章看中国近代外交史
关于启蒙运动教学的几点想法
晚清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1899~1905年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