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典型特征与高质量发展

2024-06-28葛纯宝徐小云杨洲沈灿灿

中国商论 2024年1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

葛纯宝 徐小云 杨洲 沈灿灿

摘 要:当前,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典型特征及其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联,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学理问题。文章首先从生产力基本理论出发,分析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并将其与传统生产力做了比较,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由技术性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以“三新”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其次,从发展理念、发展格局、要素构成、主阵地以及生产关系层面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以“三新”为重要构成、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阵地和策源地,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高阶生产力。最后,本文厘清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联,认为新质生产力既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内在要求、核心驱动和引领变革,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生产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技术革命;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新发展格局

本文索引:葛纯宝,徐小云,杨洲,等.<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12):-027.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6(b)--04

1 提出背景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周文、许凌云,2023;韩喜平、霍禹宣,2024;蒋永穆、乔张媛,2024),新质生产力概念引发了学界研究热潮。阐释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典型特征及其与高质量发展逻辑关联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社会各界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高水平供需结构性平衡具有重大理论及现实意义。首先,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其次,它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周文、许凌云,2023),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意义重大。最后,它有助于形成高级供给,更好地满足和创造高级有效需求,促进高水平供需结构性平衡,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2 科学内涵

2.1 生产力溯源

生产力决定经济社会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国富论》强调生产力包括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力,且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能提高生产力。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生产能力;马克思强调生产力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冉毅东,2017),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2 生产力基本类型及决定因素

根据类型差异,生产力可分为不同类别。生产力可分为资源、技术和素质生产力,也可分为自然和社会生产力两种。自然生产力是自然力发挥作用形成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生产能力,后者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科技进步无论是在农业革命,还是在工业革命以及服务社会时期,都是生产力决定因素。(1)农业革命时期通过农具和耕作技术创新,实现从游牧到定居阶段转变;(2)工业革命时期通过机械创新和通信技术进步,实现工业生产效率提升、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效率提升;(3)服务社会时期通过发明创新、新技术应用以及数据要素使用,推动人类社会资源配置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3 新质生产力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性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2024)。

3 典型特征

3.1 新质生产力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引

新质生产力遵循新发展理念。从新发展理念来看,“创新”发展主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通过创新打通制约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瓶颈,突破技术前沿。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颠覆性技术突破资源配置效率的阻碍因素,与创新发展的理念相一致。“协调”发展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城乡、地区、行业等协调和联动发展,重点帮助落后乡村、中西部地区和相关行业提升生产效率,提升收入水平,解决不同层次发展不平衡问题。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科技创新产生高级生产力,满足高层次需求,促进供需结构性高水平平衡。“绿色”发展侧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新质生产力旨在形成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工具,产生新型高阶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开放”发展主要解决内外发展联动问题,新质生产力通过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迭代,统筹国内外发展双循环,从供给生产和产业需求等双重维度解决上述问题。“共享”发展主要解决公平正义问题,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型生产模式-数字化生产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精细化和智能化,促进分配公平。

3.2 新质生产力服务于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要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形成手段是科技创新,所处层面是供给侧,服务于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包括多个维度,可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新质生产力属于前者。从生产力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型动力。从生产关系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是以旧生产关系为基础框架,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调整局部生产关系。从改革创新角度看,高质量发展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新质生产力属于前者,因此高质量发展涵盖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属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看,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因而服务于新发展格局。

3.3 新质生产力以“三新”为重要构成

新质生产力是当代的生产力系统(黄群慧,2024),需要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兴劳动对象等要素加以分析和理解。从特征看,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型劳动者为重要主体、以新型劳动资料为重要标志、新型劳动对象为基础构成的先进生产力。

第一,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新型劳动者包括新劳动理念和新劳动技能。新劳动理念是指激励广大劳动者释放聪明才智,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学习新技能,从而增强自身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新劳动技能是指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提高自身综合劳动能力,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劳动者包括战略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具有高教育水平、强学习能力。

第二,新型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新型劳动资料包括基础物资资料和中间资料。物质资料既包括传统基础设施,又包含数字经济催生的数字新基建等资料。中间资料是指通过创新和数字化手段引发劳动资料形成质的变化,产生新的更为丰富的中间资料。

第三,新型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构成。新型劳动对象主要指劳动对象纳入数据算法等,从而区别于传统要素的新型要素。新劳动对象包括产业新型化和绿色发展。产业新型化表征于我国东部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部打造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集群、西部建成资源精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3.4 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阵地和策源地

战略新兴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技术等密集特征,能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水平,是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新兴产业主阵地产生的科技创新会逐渐通过行业间甚至跨行业知识、经验交流与信息外溢和共享等,传递到非战略新兴产业,后者将成为科技创新的扩散地。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阵地,以非战略新兴产业为扩散地。

新质生产力以未来产业为策源地,因为未来产业能够带来科技进步,推动科技前沿向外扩展,科技前沿的外扩系统性带动和推进科技整体进步,促进新型劳动者形成、改进新型劳动工具,产生新型劳动资料等,提升新质生产力要素的高级层次。

3.5 新质生产力需要适应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型生产模式-数字化生产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精细化和智能化。传统产业引入新技术和智能设备、数字化转型催生新型生产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拓新增长点。新质生产力需要有相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传统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和协同生产不完全适应于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多依赖人机交互和智能化系统,需要对数据产权等进行界定,这对传统生产关系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政府需要指定相关政策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适应和调整提供制度保障。表1列出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比较情况。

4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2024)。新质生产力适应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高阶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和制高生产力。

4.1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是科技创新。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短板、卡点和瓶颈,制约高质量发展进程和目标的实现。新质生产力是适应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颠覆性技术取得突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阶化发展,引领未来产业形成(黄群慧、盛方富,2024)。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补齐技术短板,推动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融合发展。

4.2 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线,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社会财富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4.3 新质生产力构成高质量发展“高铁头”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从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新时代增长模式会更加依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根本作用。新质生产力正是以此为核心标志,通过提供经济发展新动能,适应于我国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和体现新内涵的高级生产力,必将从过去粗放增长模式下的“火车头”转变为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铁头”。以“高铁头”拉动全车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在各行业应用,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等,深刻改变产业结构及经济生活方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和谐号”。

4.4 新质生产力属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变革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上,经济发展质量高低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及层次,传统农业和工业社会是以自然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为依靠,数据等新型要素形成的生产力的影响尚不明显。当代社会,强调高质量发展,侧重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质能,强调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新质生产力正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线,通过新技术加速生产方式变革,通过形成新型劳动者与新型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相结合,形成一种加速新能源、新材料开发,提升全社会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引领性生产力。

4.5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高阶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高阶生产力。相比传统生产力,其高阶性体现在数据、算力、算法等新生产要素的特征差异方面。本文以生产函数为例,如果数据要素进入生产函数,不再维持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各要素之间不再相互独立,而是通过数据要素相互依赖、传统研究强调的劳动技术偏向或资本技术偏向型技术进步不足以全面反映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需要对数据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进行重新核算。从功能看,新质生产力能高效集聚创新并自主拓展发展新赛道(丁开杰,2024),逐步摆脱传统劳动和资本驱动增长方式,是将科技创新与新型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相结合,产生新技术、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未来产业和主导产业迭代优化,实现全产业高级化。

4.6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培育有利于我国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过去我国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主要通过市场换技术、低成本优势以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些途径在新形势下面临不同程度制约。以市场换技术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核心技术断供和封锁,低成本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在逐渐丧失,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虽然有利于综合国际实力的增强,但存在供需结构性不平衡问题。

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是解决上述问题和难题的重要路径。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效果和效能最终体现在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还体现在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只有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其快速发展,才能抢占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国际竞争制高点,才能快速实现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5 结语

文章从生产力基本理论出发,厘清新质生产力的当代科学内涵,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由技术性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以“三新”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典型特征可从发展理念、发展格局、要素构成、主阵地以及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是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以“三新”为重要构成、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阵地和策源地、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高阶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联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内在要求、核心驱动和引领变革,新质生产力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高阶生产力和制高生产力。

参考文献

程恩富,陈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当代经济研究,2023(12):14-23.

丁开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J].新湘评论,2024(6):5-7.

韩喜平,霍禹宣.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青年作为[J].青年学报,2024(1):24-29.

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 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金观平.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放弃传统产业[N].经济日报,2024-03-14(001).

梁圣蓉,罗良文.新时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焦点难点与关键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5) :1-10.

刘文祥,赵庆寺.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4):1-11.

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 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211.

冉毅东.浅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7(3):23-27.

任保平,王子月.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6):23-30.

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4(1):3-12.

沈坤荣,金童谣,赵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24(1):37-42.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人民日报,2024-03-01(009).

许长远,詹龙飞.福建上杭: 以科技赋能产业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24(1):47-50.

战炤磊.一体化联动发展长三角新质生产力[J].群众,2024(5):17-18.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137-148.

赵峰,季雷.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学习与探索,2024(1):92-101+175.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