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硕士CDIO培养模式研究

2024-06-27熊星张清海张欣雨魏家星

高教学刊 2024年18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新工科

熊星 张清海 张欣雨 魏家星

摘  要: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从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设计模块化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创新教学方法与指导机制和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尝试改革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以全面提升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与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风景园林;CDIO;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160-0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DIO education concept into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masters major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ttempts to reform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ters major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raining plans, designing modular curriculu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mplement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guidance mechanism,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f masters major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DIO; professional master; postgraduate training

2017年以来,随着新工科建设启动,“复旦共识[1]”“天大行动[2]”“北京指南[3]”等方针逐步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为立足点,教育部组织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立项,鼓励高校探索实践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和分类发展的新体系,以此推动高校深入探索和实践学习。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新工科建设将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作为基本内涵,将培养学生在工程科技方向的持续创新能力定为目标,使得学生精深专业、融汇学科,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最终引领各行业的未来发展[4]。风景园林学作为工科一级学科及交叉性综合学科,肩负着新工科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担当。

在我国,众多院校的风景园林学科已形成全日制的“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以及非全日制的“风景园林硕士”等多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是学科内涵建设和创新进步的重要动力,需切实完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若干环节,培养出理论基础好、专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人才[5]。

近年来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等复杂形势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工科建设如火如荼,要求学科对原有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重新评价和探索。本文借鉴国际上CDIO先进工程教育理念、经验和标准,打破固有学科边界,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探索方向和改进方案,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为农业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  CDIO理念与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

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等4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分别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指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培养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实践的、课程间相互联系与支撑的方式进行工程学习[6]。CDIO已在国内外工程领域人才培养中取得成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2005年,CDIO理念引入中国,一系列学者对CDIO理念与国内教育改革做出研究。如图1所示,国内CDIO理念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高等教育与计算机、建筑、机械等传统工科的结合研究,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与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容性研究尚少。

我国专业硕士的培养理念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同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等。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和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7]。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融合工、理、农、文和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知识和技能的交叉学科[8],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快速发展趋势下对风景园林学科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成为新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其承担着为风景园林和人居环境事业培养复合型的专门人才的重任。

二  基于CDIO的农业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在我国,农业类高校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阵营之一,目前全国设有风景园林学科硕士点的高校达80多所,其中农业类高校达20余所。农业类院校在生态、环境、植物等领域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然而在工科教研上存在着教学资源有限、实践氛围一般、工程师资薄弱等问题。因此,将在传统工科类学科普适的CDIO模式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进行有机融合[9],值得农业类高校专业硕士培养借鉴,夯实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基础。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农业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应结合学校农业特色,打破学科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农业类高校风景园林研究生工科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本文在研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时,结合当前的新工科背景,针对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问题,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本学科培养模式中以下四个环节提出改革方案。

(一)  构思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基于CDIO理念构思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有利于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教学方法和指导机制、评价和考核方法等研究指明方向。明确风景园林学科的建设要求,以“四性”即专业性、实践性、工程性和创新性作为风景园林学科新型人才要求的构成,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确定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以行业为导向,以“三导”即校内导师、行业部门、企业专家为主要核心团队,针对行业创新需求及未来发展共同思考研究并制定符合风景园林学科教育的培养方案。以“四性”+“三导”为研究基础,融合CDIO理念,制定符合教育部规定、新工科理念、学校定位和行业需求等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图2)。

立足农业类高校的专业硕士培养环境,响应新工科建设需求,结合时下背景,将拓宽学生多学科交叉属性,培育具备工、农学科双重素质的新型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新工科,对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建设的战略需求,紧扣社会发展脉搏、聚焦行业发展热点、探索学科发展新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立足华东地区、面向全国,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与广大风景园林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诚朴勤仁,能积极为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尤其在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园林植物资源调查与应用、生态修复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具有突出能力的,具有“国际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格”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新工科建设要求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研究和实践。新工科背景下的农业类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与学校原有的“优”相结合,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制定不仅要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也需要依托农业类高校的优势学科,满足学校发展需求,与学校定位相结合,制定有学科特色的创新培养方案。南京农业大学培养方案依照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设置,体系完整、内容规范、操作可行。所开设课程既面向国家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又对接风景园林行业标准要求,以研究性视角培养实践性、应用性专门人才。

在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及专业实践是核心环节,整个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重点围绕这三个核心环节来开展。因此,运用CDIO理念将这三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融合成一个新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体系,使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既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可以快速适应风景园林行业内复杂的实际工作。

(二)  设计模块化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市场对风景园林新型工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结构需求,结合工程教育设计理念,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及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3)。课程体系建设属于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关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创新能力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10]。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研究生的课程结构结合学科方向,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采取“反向设计”的办法进行课程构建,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最后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11]。我国学者综合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12]。因此为培养能够适应学科行业需求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需要设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

设计模块化课程的过程中,立足“四大”出发点,即对接国家战略、面向社会需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课程教育全流程,将中华优秀文化与遗产保护融入风景园林历史与课程设计教学,在规划设计课程中增加乡村振兴专项设计;全面加强课程教学内容质量提升,建构以风景园林国际前沿为引导、本土文化语境为基底、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的授课内容体系。

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上按一级学科整合课程,设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资源遗产保护利用、园林植物应用、生态修复和园林工程与技术等多个方向。开设有现代城乡规划进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可持续景观等特色方向课程,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结合新工科建设,通过模块化课程建设,拓宽学科交叉。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覆盖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开设20余门专业课程,包括培养标准要求的4门必修课程,另外将人文社科、公共管理、资源与环境等相关学院开设的课程优选列入研究生选择科目,形成风景园林“五大课程模块”:历史理论、设计实践、工程实务、景观生态与地理信息。构建交叉融合的完整课程模块,有利于全面提升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和学科素养。

在学科需求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设计,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双师共导拓展多样化教育形式形成“三大探究模式”即主要理论授课、专家学术讲座、实践项目教学为一体的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的深、广度,推进师生共同体建设。结合实际项目案例,遵循“四大实践模式”形成实地调研、创新研究、团体探讨、规划实操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实践模式。在后疫情时代暂无法满足实践时段,开展“五大创新模式”,其中包括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推进课堂资源传输,开展网络微课堂推动第一、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促进线上线下全面推进;以实际项目为指导,采用5~8人小班团队制,学生全程参与完成实际项目;要求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级风景园林竞赛以拓宽视野,尤其是ASLA、IFLA、风景园林学会及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行业主要机构主导的竞赛项目,并纳入考核机制;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合培养,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课程考核方式从提交课程论文单一考核方式改为“课程参与度+平时作业质量+创新实践成果+课程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综合考核模式。

(三)  实施协同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指导机制

协同培养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13]。依据风景园林学科模块化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贯彻CDIO理念实施风景园林学科产学研协同创新,以行业为需求方、以学校为教育供给方,深度联合协同创新以优势互补为前提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研发探索建立区别于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校、企、生”共赢、互动式多元化联合教学方法,探索学校双导师、企业学校联动式团队指导机制[14]。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任,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实施在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教学方法与指导机制上。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农业、生物、工程、资源、环境和能源等诸多领域,可充分与其他优势工程学科相互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各学科协同培养优势。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实现“2+2+2”教学方法和指导机制,即利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国内+国外”三种创新形式(图4)。

1)“校内+校外”双导师:一是邀请行业知名企业专家担任导师,开展学术讲座或参与课程实践教学;二是通过南京农业大学园林行业校友会,邀请优秀校友助力母校,参与人才培养。硕士论文执行双导师指导,校内老师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资深设计师共同组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专题等课程教学团队,将校外师资转化为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优势。

2)“课内+课外”全覆盖:南京农业大学与棕榈园林、南京滨江公园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10余个研究生工作站或实践基地,以拓宽课堂边界为目的利用实践基地覆盖所有实践课程,课程作业由校内外导师共评。

3)“国内+国外”多平台:建立国内与国外优秀资源的联系,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吸收先进理念的开放型人才。利用国家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平台每年邀请国外专家开展讲学、讲座,以及和日本千叶大学、美国康涅狄克大学等建立交流项目,派遣学生访学,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交流能力。

(四)  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反馈运作

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运作与改进,有效提高专业研究生教学质量。依据风景园林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构思、模块化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指导机制的实施,遵循科学性、多元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构建以学术水平、教育教学、从业就业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方法对教学质量做出综合评价,强化教学秩序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从考核时间、评价主体、考核内容“三要点”出发,贯穿全部教学任务,紧扣教学环节,构建即时反馈、即时调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图5)。

1)评价时间全面化: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启动研究生在线评价授课教师教学质量及满意度调查,及时对照问题清单整改,充分发挥课程教学质量的检查和反馈功能。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从研究生论文开题到中期考核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到答辩后的论文抽检,从始至终地对每一环节进行质量管控,促进师生良好教学评价互动的形成。

2)评估主体多层化:实现评估主体多层化需要将评估主体选择面向全校不同层级,将评估主体分为四个层级,即学校层、学院层、教师层、学生层。实现不同视角下的全面评价,学校层从宏观上把控教学质量,学院层从学科特点上进行相符合的评价,教师层从共同出发点促进相互调整融合,学生层评价反馈旨在从细部上改善教学内容,多层化评估主体的构建以实现教学全过程的组织、课堂质量的督查与指导,达到教学质量评价全覆盖。

3)考核内容差异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可墨守成规,以固定的思想要求学科建设。针对不同评价指标应设立相应考核指标,例如学术水平评价指标从科研水平、师资结构、工程经验实践等方面进行考核;教育教学从科研设备、实践基地、课题团队等方面建立合理化考核方案;就业从业依据毕业生综合素质、就业单位、专业能力等指标建立实用型考核制度。

三  结束语

CDIO实质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15],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运用到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探究中,即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模式,将实际情况与实践操作与硕士培养相结合。

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结合CDIO模式制定了符合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梳理了模块化课程以促进多学科交叉,构建了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了教学方法和指导机制,完善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以期为农业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3] “新工科”建设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4] 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5):38-41.

[5] 陈烨.基于知识点的风景园林建筑教育框架研究——以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J].中国园林,2015(2):101-105.

[6] 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顾佩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7]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0年[J].中国研究生,2021(10):16-31.

[8] 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27(5):4-8.

[9] 周权锁,陆隽鹤,全思懋,等.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环境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证[J].高等农业教育,2021(1):111-116.

[10] 仇鹏飞,吴俊,卞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9):16-22.

[11] 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0-16.

[12] 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1-5.

[13] 朱祥明.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设计行业的需求谈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7(11):93-94.

[14] 朱大胜,李果,王宗荣,支有冉.CDIO理念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与研究[J].智库时代,2017(15):276-277.

[15] 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做中学”、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2008(1):21-2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的江南乡村文化景观‘源汇效应及存续策略研究”(19YJC760130);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管理对策类项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研究”(SKGL2021009);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精准服务的同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协同育模式研究”(2021YYJG07);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风景园林学科核心课程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2021YYJG10)

第一作者简介:熊星(1984-),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通信作者:张清海(1976-),男,汉族,江苏涟水人,博士,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