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2024-06-27刘海成李大鹏潘杨郭永福

高教学刊 2024年18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

刘海成 李大鹏 潘杨 郭永福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方向,实践创新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和灵魂。虽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积累一些经验,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该文阐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分析并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动态评价体系、实行多导师联培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和引导项目申报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专业学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优化策略;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077-04

Abstract: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raduate education in future, and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innova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core and soul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Although some experience has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is articl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were expounded,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Finally,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optimizing training program, establishing multiple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 implementing multi-tutor joint training system,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guiding project applic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optimization strateg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据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之一是服务创新性国家建设需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关键指标[2]。如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路,培养出更具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并就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改进或优化建议。

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些年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3],也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备要求。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应突出实践创新而非知识创新。

我国学术界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内涵界定不一,各有侧重,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4-5]:①高层次的实践能力;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合;③一种特殊的创新能力;④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新概念。以上有关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观点虽表述各异,但也有共同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应包含实践、创新和能力三个层面。即专业学位研究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提出具有首创性的新技术、新方法或者将理论成果创新性地应用于实践,实现其应用价值的一种能力[6]。准确把握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是科学合理地完成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

二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及国家发展正处于创新性社会及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愈发突出。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2017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在招生总规模中的占比已超过50%,并且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这一占比在2025年将高于67%。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量扩招的同时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尤其是确保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的重点。与欧美研究生教育强国相比,我国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7],有必要认清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管理方面

1  培养模式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区分不大

我国于2009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8],自此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前者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能力及素养为目标,后者更为关注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显然,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差异。但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发现,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并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仍未脱离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思路,更有培养单位直接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比如过分强调科研论文发表。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培养要求不够明确[9],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停留在实验室做科学研究,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应用。这种无差别的培养模式,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能接触实践创新环节,不利于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未能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及培养的初衷。

2  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式不合理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国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大多为三年制,其中第一年主要进行专业理论的课程学习,修完学分以满足毕业要求。目前,虽然各培养单位能够依据国家相关文件设置研究生课程,但由于培养理念、培养条件、师资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随意性大、课程之间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的问题[10]。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设置偏向于专业基础理论内容,实际案例很少;二是课程设置及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三是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雷同”,缺乏各自专业特色,未体现研究生层次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四是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填鸭式教学”“课堂本科化”[11]现象较为突出。

3  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出合理评价是影响和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因素[12]。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发展起步较晚,培养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也仅在近些年开始显现,尤其是在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方面。现有评价体系过于关注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与级别、主持的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等结果性定量指标,而忽视了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过程性定性指标的考评[13],因而无法准确且全面地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审视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存在严进宽出甚至宽进宽出的现象,这不利于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各级管理者应充分意识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合理进行顶层设计。各培养单位应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整体培养要求,合理确定影响培养质量的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制订并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确保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  导师指导引领方面

1  学科交叉意识不足

随着学科专业研究的纵深发展与工程实践问题的日趋复杂,学科之间的交叉及融合已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学科交叉可以突破原有学科间的壁垒,激发不同专业领域的碰撞,有助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很多科研实践课题往往会涉及其他学科特有的专业知识,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学生必须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宽广视野和知识体系。培养单位或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者,培养单位或研究生导师对学科交叉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最终培养目标是否可以达成。

2  单一导师负责制

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14]。导师的科研背景、科学素养、工程背景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截至目前,我国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大多为单一导师负责制。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所带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个别招生单位无视师资力量的匮乏,盲目扩招导致一名导师同时指导十几名研究生的现象,培养期间师生间无交流无沟通,学生处于“放养”状态。受导师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的限制,单一导师的指导模式也不利于研究生拓展学术视野和锻炼创新思维[15]。此外,来自于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导师虽然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存在缺少相关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劣势,不利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三)  研究生自身因素

1  主观能动意识薄弱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思想易被束缚且缺乏变通,创新意识弱、动手能力差,表现为研究过程中循规蹈矩、实践过程中畏手畏脚。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仅是在前人已有的或类似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简单重复或模仿,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进行原创性的课题研究或实践。此外,主动意识缺失的研究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领会导师的科研或实践规划,即便导师已经帮其制定了研究或实践的方向及计划,但学生并不愿主动去了解学科前沿或实践现状。凡事依懒性过强的学生,必然缺乏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同时由于思维模式的不成熟、不科学,均会限制其实践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  读研目的不明确

经济的萎靡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大量的本科毕业生通过研究生考试重新进入校园。晋级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分两类:一是主动读研者。该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科研潜质及能力,可以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二是被动读研者。该部分学生要么是盲目从众,要么是听从父母家人安排,而自己既无目标也无动力。显然,这种毫无目的的读研行为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导致学生在科学研究及课题实践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专业科研知识的积累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学术讲座参与度低

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研究生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能与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有利于扩宽学术视野、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目前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均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开展各类学术讲座。虽然不少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均有“研究生在读期间需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讲座”的相关要求[16],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将其视为“任务”,并为完成任务而被动签到,失去了学术交流应有的价值,也失去了了解学科前沿及行业发展态势的机会。

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优化

基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刻认识,有必要从管理到实操的各个环节对现有的研究生培养策略进行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

(一)  优化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各培养单位应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特殊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等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自身的鲜明特色,形成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具有科学合理性和动态开放性,鼓励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并根据教学实践效果和学生客观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增删有关课程。此外,教师要实时关注并紧跟学科前沿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潜能。

(二)  建立多元动态评价体系,细化考核评价指标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主体是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机构组成[17]。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占据主导地位,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完整,但细化度不够、评价结果较笼统,很难以具体的数字衡量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水平。新的评价体系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下,各培养单位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评价,使评价体系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此外,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行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也需要随之改变,包括评价因子、指标权重等都要具有动态灵活的特点。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应契合时代发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时代特征明确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多元化动态评价监测体系。

(三)  重视多学科交叉,实行多导师联培

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及培养目标,单一导师或单一学科已不能满足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首先,培养单位可依据自身情况,打破学院及专业间的有形“壁垒”,招生时以学院为单位,培养过程则以学校为一盘棋,开设跨学院、跨学科课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的碰撞,为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所需的理论知识积累及思维意识形成创造条件。其次,聘用“企业导师”,开展“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8]。具体操作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在原有校内导师的基础上,增加1~2名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作为合作导师,建立实践针对性强、创新目标明确的联合指导小组[19]。

(四)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或科研院所一般均拥有庞大的科研队伍,是科研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直面社会,明确掌握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点,也会对实践和创新方面更具有发言权。加强学术与产业紧密联系,有助于高校全面快速了解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这也是培养单位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智力、科研实力以及各类平台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平台或基地。要借助设立于企业的“研究生工作站”,突出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共同主体,校企双方需建立定期沟通反馈机制,根据社会需求适时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  科学设置并引导课题申报,强化学生角色转变

申报科研课题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生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其培养过程要实现由“学生”这单一角色向“学生、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成果拥有者(论文作者、专利发明人等)”等多种角色转变[20]。这种不同角色间的转换和实施,不仅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及责任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有效促进其系统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目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培养单位大多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创新类课题,但其数量及支持力度还很不足。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逐年扩招的大趋势下,绝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机会通过申报课题提升相关能力。各级主管部门及培养单位或相关高新企业可增设实践创新类课题,学生在导师引导下积极参与课题申报,在角色转变中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  结束语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深刻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涵,认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培养方案,不但要在培养机制、日常管理和实践活动等方面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也要通过课程教学、导师引领、项目实践等多方面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巩固并拓展专业知识基础,在实践中培养发现、提出、分析并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复兴。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0-07-29)[2021-10-15].http://www.gov.cn/xinwen/2020-07/29/content_5531011.htm.

[2] 尹波.“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21(6):68-70,73.

[3] 王志堂,申陆军.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4):105-108.

[4] 高皓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升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8):217,219.

[5] 阙祥才,王慧鑫.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经济,2019(6):152-155.

[6] 孟兆娟,刘彦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化培育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4):105-109.

[7] 许晶,徐雅琴.新时期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6):5-7.

[8] 杨茜,汪霞.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变迁与发展逻辑[J].高教探索,2021(3):60-65.

[9] 田存伟,桑红燕,王宗良.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9):82-86.

[10] 安成日.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2):73-74.

[11] 刘遥,张进平.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3):12-14.

[12] 程安林,张俊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要素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4):95-98.

[13] 尹碧波.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全方位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20(32):29-32.

[14] 许劲.导师责任制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4):146-148.

[15] 刘艳,杨越超,程冬冬.基于导师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3):17-19.

[16] 王星歌.高水平学术讲座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作用的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2):8-9.

[17] 任仕伟.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21):173-176.

[18] 翟小蒙.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42-44.

[19] 王海邻,齐永安,贺玉晓.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182-183.

[20] 田如锦,丁志敏,朱雪梅.多维度全方位协同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3):110-112.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产教科创拓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2020MSA25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产业生态的环境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GKT22_C072);苏州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改课题“双碳视域下新型教学体系构建”(2021SZZX-2);苏州科技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基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2019JGZ-08)

第一作者简介:刘海成(1973-),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CDIO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离散数学课程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计算机通信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