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6-20张守旭李道江蔚婧孔德达蔡佳旭

高教学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创业能力双创创新能力

张守旭 李道江 蔚婧 孔德达 蔡佳旭

摘  要:在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与探索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该文从大类培养和“双创”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双创”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通过加强跨学科合作、推进实践创新教育、强化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形成推进“双创”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这一结构性优化不仅为“双创”教育提供更具深度的支持,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大类培养;“双创”教育;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154-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eneral category training is a hot issue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rge-scale training and double-creation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double-creation education mode, and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rough strengthening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promoting practical innovation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en formed. Thi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not only provides more in-depth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broad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 large-scale training; double-cre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高校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教育模式[1]。大类培养作为新兴的本科教育模式,强调跨学科、宽口径、强素质的培养方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双创”能力的培养则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既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满足了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这一转变符合国家对创新型、多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使高校教育更贴近社会发展趋势。

一  大类培养与“双创”能力概述

(一)  大类培养的概念和现状

大类培养是指通过开设大类课程,将各个学科进行融合,达到跨学科的综合性培养。在大类课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可以进行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领域和多元的知识体系。目前,中国的大学普遍推行大类培养模式,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双创”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创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双创”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创新思维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方法,使其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则是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操作中逐渐积累出实践经验和技能。在未来,“双创”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构建基于大类培养的“双创”教育模式,是适应时代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会在跨学科的环境中接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且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提升自身的“双创”能力。

二  大类培养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挑战

(一)  大类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更多的跨学科知识,接触更广泛的领域。这种教育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但是,大类培养模式下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特别是对“双创”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深度不足:大类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安排注重广度,忽略了深度,可能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掌握不够深入,影响到“双创”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各类课程难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容易出现课程之间的割裂。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双创”能力的培养中难以得到全面的训练。

3)教育体系不够完备: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校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来建立更加全面的“双创”教育体系。然而,这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建立更多的实践平台,可能对学校的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  传统教育模式对“双创”能力培养的不足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多样性有待丰富: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听讲、看书等单一的方式获取知识,缺乏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容易受到限制。

2)实践机会有待增多: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可能只有实习或毕业设计等少数机会。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的经验积累有限,难以培养出良好的“双创”能力。

3)评价方式有待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考试和论文,缺乏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激励。

三  构建基于大类培养的“双创”教育模式

构建基于大类培养的“双创”教育模式主要包含四个关键要素,首先是构建“双跨模式”,强调学科和行业的跨越性整合,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设计“两性一度”课程,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课程体系,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有机融合;接着是平台建设,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实践平台,提供学生展示与实践的机会;最后是构建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双创”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一)  构建“双跨模式”

在大类培养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引入跨学科教育和跨行业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教育和合作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首先,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流和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通过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和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此外,跨学科教育也可以促进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跨行业合作。跨行业合作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参加企业实习、行业研究、项目合作等活动,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培养与行业对接的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跨学科和跨行业的活动,例如学术交流会、行业讲座、项目竞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拓宽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资源,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二)  设计“两性一度”课程

在大类培养背景下,设计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首先,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需求,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初级阶段可以设置创新实践课程、创业设计课程、团队合作课程等;高级阶段可以设置产品设计与开发课程、营销策划课程、投资融资课程等。

其次,注重高阶性。从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改变过去单一传授知识或培养普通能力的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三类元素有机融合,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复杂的项目或任务、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及让学生进行实践或实验等,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2]。

最后,注重创新性和挑战度。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创新性和挑战度,鼓励学生面对挑战、创新思考和实践。可以通过设计实验、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平台建设

建立“双创”实验基地和孵化平台是推动大学生“双创”教育的重要手段。实验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实践创新的场所,而孵化平台则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载体。在基地和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3]。

首先,建立“双创”实验基地需要注重场所的建设。实验基地应该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同时也要注重实验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基地的建设还需要注重环境的创造,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激情和创新的学术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其次,建立孵化平台需要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合作。学校可以与各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支持学生的创新项目。平台应该提供完整的孵化服务,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法律支持等。学校也可以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毕业要求中,通过毕业要求的履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创业市场。

最后,建立“双创”实验基地和孵化平台需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四)  构建评价体系

以往学校“双创”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评价体系是相互独立的。传统评价手段以闭卷或者开卷考试为主,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与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导致了教学评价结果的单一性、片面性。

首先,学校应在分析“双创”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特点的基础上[4],制定更为灵活、多样、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使用多样化、现代化的评价手段,更要制定多层次、专业化的评价标准,确定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素养与学习发展诉求的评价目标。比如,学校可以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创新创业比赛的规模、等级及学生获得的创新创业比赛成绩,奖励学生相应的学分,激励学生参加校内及校外的创新创业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其次,学校也可以对学生在“双创”教育活动及专业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进行打分,对学生课堂之外的行为进行考核,并将这些考核结果纳入最终评价结果。

最后,学校要将结果评价作为“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及效果为根本标准,检验“双创”教育短长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过程。结果评价监控重点则集中在“双创”教育影响力层面,主要包括教育目标达成度和社会影响力两方面。教育目标达成度主要体现在学生科研能力、“双创”成果、创业率及参加“双创”教育实践活动情况。社会影响力主要指社会声誉及氛围,包括社会对“双创”教育的认同度、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的“双创”文化氛围[5]。

四  实施大类培养“双创”教育的途径

实施大类培养“双创”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需要制定适合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强调跨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方式,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综合的知识结构。其次,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机制,促进学科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6]。最后,积极开展“双创”教育研究和评估,不断优化教育模式,确保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  制定适合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大类培养的要求,需要制定适合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案,以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首先,课程体系应当注重知识的多元性和交叉性。大类培养的核心理念是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打破学科条条框框,因此,应当在课程设计中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例如,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问题和挑战。

其次,教育方案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大类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育方案应当注重实践和创新的培养。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课程或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大类培养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7],因此,应当在教育方案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例如,可以开设一些自主选课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发展个性特长和优势。同时,也应当注重开发自主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学习资源和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  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合作机制

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合作机制是实施大类培养“双创”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不同学科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这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例如工程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跨学科合作项目,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进而创新[8]。

其次,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在大学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育学院可以与工学院合作,共同开展大类培养的“双创”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最后,建立跨行业合作机制。这是指与外部企业或组织的合作,例如,与当地企业、科技园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项目合作或实习等活动。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到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能,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开展“双创”教育研究和评估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类培养“双创”教育的实施,开展“双创”教育研究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科学研究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优化教育方案,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开展“双创”教育研究。大类培养“双创”教育是一个较新的教育模式,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分析等方式,探讨大类培养“双创”教育的实施效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育成果的评价等问题[9]。

其次,开展“双创”教育评估。评估是为了发现问题并改进教育,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质量保障手段。评估的内容应包括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两个方面。在教育过程方面,应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状况等;在教育成果方面,应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等。

最后,加强“双创”教育研究和评估的应用。研究和评估的结果应及时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为改进教育提供依据。学校可以根据研究和评估的结果,优化教育方案,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同时,研究和评估的成果也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参考,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五  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与探索。在大类培养的背景下,传统的学科和专业边界被打破,强调跨学科和跨界的教育方式,而“双创”教育则强调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在大类培养的背景下,构建“双创”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在大类培养背景下,“双创”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化的趋势。未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大类培养“双创”教育的发展。

1)建立跨校合作机制:在大类培养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跨校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双创”教育的发展。可以建立联盟或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双创”课程、研究项目和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2)推进实践创新教育:在“双创”教育中,实践和创新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未来应该加强实践创新教育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技术转移机构、众创空间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3)强化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在大类培养和“双创”教育中,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水平是一个难题。未来可以通过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将学科能力、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10]。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大类培养和“双创”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未来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跨学科和“双创”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是推进大类培养和“双创”教育的重要途径。未来可以通过建立国际交流项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引进国际先进的“双创”教育模式等方式,推进国际化的“双创”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大类培养下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与探索是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加强跨学科合作,推进实践创新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双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建春,冯辉宗,王蓉.面向社会需求的工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142-143,137.

[2] 陈昕.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说课”视频的设计与实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8):150-152.

[3] 王俊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林区教学,2022(1):26-29.

[4] 唐丽.试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就业与保障,2023(9):109-111.

[5] 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7):91-101.

[6] 于大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1):64-65.

[7] 刘欢欢,林琼,邬扬扬.新工科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及解决路径[J].科教导刊,2023(32):138-140.

[8] 刘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35(2):5-7,11.

[9] 蒋德勤.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1-4.

[10] 蔡伟.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生态位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9):8-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向浅海地形视觉探测的多机器鱼自适应编队控制研究”(52271333);2024年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国家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4JGY12)

第一作者简介:张守旭(1989-),男,回族,陕西西安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下机器人控制、编队控制。

猜你喜欢

创业能力双创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