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

2024-06-15何林

政工学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思想建设

何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化了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历史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思想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以新时代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为着力点,作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理论深邃的论断和指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建设给予科学指导,这既是党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也为新征程上持续高效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应从理论、内涵和实践三个维度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不竭的思想力量。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寻解决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不仅如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和贡献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广度、深度、高度。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等经典作家在文化的哲学维度、对资本主义文化观念的批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精辟论述。例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就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等问题。这些重大理论、重大思想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勤劳的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天下为公、修齐治平、厚德载物、革故鼎新,这些在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所积累形成的社会观和道德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思维,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核提供了理论指引。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德政理念、教化功能等中华民族独有的“精气神”,既为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思路,也增强了全体人民文化创造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向中国和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深刻回答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更为可贵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擘画了我国文化事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凝练了党百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纵观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史,其实质就是党带领人民不断推动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辉煌过程。通过对文化建设的艰难探索,逐渐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主动,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党的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深度考察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发展要求基础上,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阐明了新时代党在文化工作方面的各项必要准备和基本要求,这些重大论述极为深刻地指出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百年来文化建设的思想结晶,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对我国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习近平文化思想借鉴和吸收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文明的发展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故步自封,只有通过交流学习借鉴才能绽放文明本来的魅力,才能推动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动世界和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不仅是谋中国人民的幸福,也是谋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大同。在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上,既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又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使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不同于西方学者提出的把文明之间的差异看作是文明对抗根源的“文明冲突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平等和包容,尊重不同文明的自主地位、发展路线和特有价值观念。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时代进步的倾听者。习近平文化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回应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呼唤,是党带领人民通过不懈探索而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目的、要义和使命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引。从文化角度回答了“做什么、怎么做”的时代之问,凝结了党对我国文化事业的深度思考,洞悉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表明党对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指向

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以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使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强化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更沉淀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换言之,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理论为指引、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缺失,极有可能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不可预见的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通过对我国文化的现实考察,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党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提供了目标指引。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深邃理解,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的逻辑理路。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对文化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进一步说明了党对中华文明立场的坚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力量,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加快文化繁荣发展而共同奋斗。

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思想指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在人类的需求中是第一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对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呼声日益强烈。为了积极回应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现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了新发展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向度,彰显了党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基点。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科学内涵、地位作用、实践方式等多个维度诠释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坚定文化自信,不仅需要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更要通过文化自信强化国家的凝聚力和独立性意识,提升全体人民对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深刻认识。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论指引,广泛凝聚中华儿女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以“两个结合”铸就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又一重大原创性贡献,“两个结合”是对原有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的创新,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原创性论述将中华民族的“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彼此融合,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灵魂融合”。比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大同社会”的向往追求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总结的“全则必缺”“乐极生悲”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核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等等。“两个结合”是从大历史观和文明观的角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新时代我国文化主体性问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以“七个着力”为文化发展战略。面对新时代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宣传文化工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以新气象新作为解决新的问题和矛盾。“七个着力”正是党站在全局高度对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系统性部署,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一方面,“七个着力”为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宏观整体指导。“七个着力”的目标指引就是为激发全国人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注入一针“兴奋剂”,对内汇聚力量,对外提升影响,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优渥的文化条件开创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另一方面,“七个着力”为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微观实践路径。实施“七个着力”的首要条件是坚持党在文化工作中的领导地位,这是文化建设能否按照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凝聚意识形态的体制机制、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提升主流媒体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完善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途径等实践路径,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展示新本领,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

推动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回应人民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有力载体。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不仅能够为党清晰全面布局文化建设提供全新的精神动力,也能够再次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五千余年的历史已经有力证明,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不遗余力地坚持文化传承,不断保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符合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发展要求的理论精髓。另一方面,要始终秉承文化创新的优良传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前提下,通过盘活数字媒介、深化文旅融合等方式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契合度,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建立健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机制,全面系统地推动我国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着力打牢物质基础,也要注重培育精神文明。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已经历史性地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绝对贫困人口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意味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变为现实。因此,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然成为当前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通过坚定文化自信、鼓励文化创新、强化文化产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完善,凝聚筑牢全民族的思想共识、文化共识,让世界倾听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与“两个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理论有机结合,既包含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也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彰显了中国人民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锚定“两个结合”的契合点,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厚植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进一步提炼和展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等思想结晶。在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过程中激活文明创造的活力,只有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人民性,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从容应对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应坚持兼收并蓄,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全面系统总结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把握文化建设的现代化方向,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路径

文化建设作为一项艰巨性、复杂性较高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将文化理论思想正确完整地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实践应用,是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回应的课题。对此,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建设由谁领导、如何保障、怎么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问题,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美好样态。

第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权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当前,美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愈演愈烈,以各种方式宣传“普世价值”、煽动人民情绪、抹黑中国各项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阐明了文化的政治性,强调了文化在意识形态凝聚和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战略思维和战略部署。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巩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保证党在文化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克时艰、奋斗进取,确保新时代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党管媒体、党管宣传的各项规范条例,在信息化条件下掌握舆论主导权,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共同筑牢党的文化领导地位,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强大力量,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精神力量、推动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着极为深邃的文化自信品格,只有坚持文化自信的民族和国家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成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必须巩固文化的主体性,以文化上的自立自强支撑现代化建设。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中国共产党以百年的奋斗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清晰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和优势。提升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必须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产业,自觉铸就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凝结了新时代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为了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和精神引领作用,就必须增强全体人民的道德素养和精神追求。一方面,探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强化红色教育、保护各类红色遗址和革命文物,通过红色展览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学习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四力”在新时代形成全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中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交互等优势,使更多的人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通过网络技术改变新闻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接收方式,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必须依法强化对网络的监督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网络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的责任担当,保证网络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可控性。

第四,增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有力有效的对外传播不仅能够使世界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在国际形势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探索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促进不同文明交流融合、实现人类文明重要价值等问题上给出了中国答案。一方面,承认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平等互信为原则,多措并举地强化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互信,通过“文明交流”而不是“文明对抗”的方式探索人类共同价值观。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解决“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有效途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有利于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精准传递中国声音,最大限度地提升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思想与“剑”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