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人与砚

2024-06-11陈国源北京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4年2期
关键词:端砚宋徽宗米芾

◆陈国源(北京)

坡翁砚趣

“我生无田,食破砚。”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爱砚的自白。后人说他:“东坡无砚食为田,此地砚田飞碎金。”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四川眉山人。东坡居士一生坎坷,几起几落,但他一天也没有放弃过爱砚、玩砚和藏砚。一次坡翁见好友张近家中有“龙尾子石砚”,便欲将家传古铜剑相易。可见他喜砚之情,超越爱剑,此番“以剑换砚”,坡翁却振振有词曰:“我家铜剑如赤蛇,君家石砚苍壁橢而洼……我得君砚亦安用,雪堂窗下尔雅笺虫虾。”然张氏素爱东坡文才,也很通情,他不纳铜剑,愿将石砚送与坡翁。苏轼不忍,诗云:“试向君砚求余波,诗成剑往砚应笑。”遂将剑送予张君。

现藏台北的“米芾紫金砚帖”中说:“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东坡年表》载:是年五月至金陵,观李公麟阁,六月一日与米芾相遇于白沙东园,作《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此时,即坡翁“携紫金砚去”月余,坡翁故去于常州,享年65岁。此也足证坡翁晚年以石为伴、爱砚如命之情,让后人敬仰。

1982年初,湖北省竹溪县文化馆征集到一方苏东坡曾用过的端砚。这方苏藏端砚,呈瓦形(仿汉瓦),色泽如猪肝,中有冰纹,敲击有铿锵之声,犹如石磬。正上方雕有一独角兽(山海经注为螭虎),面如狮,下巴有须,五爪登云,二目观日。砚长22厘米,宽13.5厘米,厚1.5厘米。据1982年4月2日《人民日报》介绍,这方东坡砚正面右侧摹刻有东翁亲书的“金声玉质、卉垂于珍”八个生动的行楷,左下方落有苏轼两字,并有藏宝篆字小印一方,背后上方为“后朵阁瓦”,可能是制造此砚的作坊。时间为元符三年仲秋,即公元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年。

苏东坡曾藏有两方“多眼端砚”,是历代所藏端砚中的奇珍异宝。它们离开坡翁后,在世上流传千年,它们曾深锁皇宫后院供帝王玩赏,后又在民间颠沛流离,实为传奇。

其中一方名曰“从星砚”。砚长15.9厘米,宽9厘米,厚7.6厘米。池如一字,旁有一眼凸起如月,衬以流云。其色棕褐色,长方形。右方侧镌苏轼行书铭:“月之从星时,则风雨汪洋,翰墨将此,是似黑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月凛然。”下钤“子瞻”篆文印一方。砚背中心斜凹,下方无边框,中列柱六十三,柱上各有眼,状如众星罗列。此砚后被乾隆所藏,丁酉年在砚上方侧御题诗:“天地一月印,空宇众星攒,爝丈宁相比,陶泓永得完。依然北朝宋,真出老坑端,清伴文房暇,摛辞惬染翰。”下钤“比德”“朗润”篆文方玺二。此砚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坡翁另一方“多眼端砚”名为“百一砚”。1986年9月2日《瞭望》第38期对此砚有过较为详细的介绍。该砚曾记载在清乾隆时的《西清砚谱》上,砚为太史式,刻制于北宋年间。背面全部石眼乃天然形成,制砚艺人因势雕柱,刻成一百零一根错落有致的石柱,石柱上的“石眼”,恰似朵朵初开的奇葩。其后,它埋没风尘数百年。清朝时,此砚落到乾隆手中,他十分钟爱,亲自题诗刻于砚侧,珍藏于圆明园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百一砚”流落民间,收藏者怕砚上“御题”有可能危及身家性命,便将其偷偷磨掉了。《西清砚谱》里“百一砚”图片上的“御题”是很清楚的。无巧不成书,苏东坡三十一世侄孙苏宗仁先生在民间发现了祖先之遗宝,不惜重金将此“百一砚”从北京琉璃厂购回珍藏。为此,苏宗仁还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百一砚斋”。“文革”中,宝砚遗失。动乱结束后,经多方查找,宝砚又重返苏门。1986年6月,苏宗仁的子女苏燕孙、苏珂孙把国宝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使国宝得以妥善保管,供世人观赏。国家为表彰他们献宝,特奖励一万元。

“砚 颠”米 南 宫

历代文人嗜砚成癖者不少,其中北宋米芾尤甚,他爱砚几达癫狂地步。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鉴赏家,字无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他因书法与苏东坡、黄庭坚、蔡襄等齐名,合称“宋代四家”。米芾爱收藏佳砚,甚至连皇上的御砚也敢大胆索取。在《钱氏私志》里讲了这样一件趣事:宋徽宗赵佶听说米芾书法不错,便将他召进宫内,摆好玛瑙砚、李廷珪墨及玉镇纸笔文房用具,让他书写。只见米芾卷起袍袖,落笔如云,转眼之间“奇绝陛下”四个字已跃然纸上。皇上非常高兴,就将文房四宝一并赐给了他。又一日宋徽宗与蔡京在艮岳论书法,宋徽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如珠玑,获得满堂喝彩。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向宋徽宗请求道:“皇上,这砚您已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了吧……”宋徽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方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他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已在所不惜。宋徽宗见状,对蔡京说:“颠名不虚传也。”米芾的“颠态”显示出他对端砚的无比钟爱之情。

宋代有一个叫孜周的和尚,有一块端砚石,十分罕见。米芾得之后,伴着它睡了三天,还让苏东坡为其作铭词。米芾藏有砚山数座,其中有一座为南唐李后主故物。此砚为歙砚,大小山峰三十六座,层峦叠嶂,明暗相间,砚池中有天然水浪纹,池中碧水荡漾,别有一番情趣。砚堂中金光闪闪,有似白云飘浮,又似山川,巍峨壮丽,真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堪称大自然的精妙杰作。米芾称它为“宝砚”,并亲自刻了砚铭,即《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泽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据2002年12月7日《北京日报》报道,备受关注的北宋米芾手卷《研山铭》,被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以2999万元竞得,同时创造了中国古代书画价格的最高纪录。)米芾将这方砚视为神灵之物,后来为了建造“海岳庵”,他为经济所迫,只好用他的砚山砚,换取友人苏仲恭在北固山前峰的一片宅基地,建成“海岳庵”后,自号“海岳外史”。

米芾对砚很有研究,写了一本《砚史》,世称“米史”,这本“史”记载了26种砚材,对其石质、颜色、发墨等功能阐述精细、详实,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提要》中对它评价很高。

猜你喜欢

端砚宋徽宗米芾
北宋·米芾《白帖》
宋徽宗:“天下一人”还是“斜杠青年”
祥云拂郁 仙禽告瑞——《瑞鹤图》与宋徽宗
宋徽宗:本是大艺术家,奈何做皇帝
荷叶形端砚赏析
皇帝的小礼物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米芾学“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端砚收藏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