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育人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24-06-08朱继英许英超王相友王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7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产教

朱继英,许英超,王相友,王娟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 255000)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为各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其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来源于应届毕业生,工程背景薄弱[2],因此,实践环节的育人质量直接决定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1 产教融合研究生实践育人质量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蓬勃发展。很多高校也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区域产业结构特点等,探索出了合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模式。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利用在京航天院所多、研究范围广的特点,与多家航天单位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中国药科大学利用药学以及相关学科优势资源,与药学领域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级或院级实践基地,通过双导师或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校外实践[4]。然而,在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产教融合双方对实践培养环节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到2025 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 左右。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实践培养单位数量激增。除了少数省级以上认证的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外,大多数实践单位是与高校有科研合作的企业。为了满足研究生实践的需要,同时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高校导师通常会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将与自己有科研合作的企业设立为实践单位。这样一来,高校设立的实践单位数量会非常多,但多数规模较小,易出现学生在企业、高校实践缺乏管理的现象。

1.2 企业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不强,实践规范不完善

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的时限有明确要求,但由于专业差异、实践单位性质不同等原因,实践内容难以统一。多数企业缺乏培养研究生的经验,没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管理构架和制度,对进入企业实践的研究生按照企业员工的模式进行管理。企业对研究生实践培养目标的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实践规程,企业导师往往根据工作需要随机安排实践内容,导致学生的实践锻炼缺乏系统性。另外,企业会担心研究生参与技术研发容易导致技术泄密[5]。以上原因导致研究生利用企业研发平台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并不多,实践技能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6]。

1.3 培养方案缺少对实践内容的系统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脱节

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并重,但应用型实践类课程难以纳入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设置以理论课程为主[7]。校内导师多数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但工程实践背景薄弱,对学生的指导往往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8]。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科学研究以及毕业答辩等科研工作主要还是由校内导师指导[9],与企业实践内容无紧密联系,难以发挥企业实践对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企业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对实践内容的安排往往缺乏系统性,同时受自身思维习惯、理论知识等因素影响,企业导师在与研究生交流与分享经验时可能出现指导不到位的情况[10]。

1.4 对实践创新成果及创新水平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高校对实践成效的考核评价依据一般包括企业出具的实习实践证明以及学生提交的企业实践总结报告,对创新成果、创新水平评价的体系不完善。目前,部分高校仍然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学位资格以及评奖、评优的主要指标,导致学生对企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以完成学分为目的。同时,由于高校对实践过程及质量保障缺乏监管和评价,部分导师仍然存在重学术轻实践的思想[11],企业实践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实践育人质量保障对策分析

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质量保障涉及高校政策及监管、企业软硬件条件、规范化管理及评价制度等多个方面。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导单位,主要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成效考核等开展工作。企业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实施单位,需要根据实践培养目标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制定系统的实践规范,并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实践内容。高校是实践育人的主导方,企业为实践育人的主体,二者协同发力才能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育人质量。

2.1 健全研究生企业实践全过程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高校要健全实践单位遴选和企业导师聘任制度,严格考查实践单位自主研发水平及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完善企业导师聘任、培训和管理制度,确保研究生顺利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企业导师具备指导研究生以及讲授校企合作课程的能力。实践单位要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结合企业特点和实践平台条件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规程,明确研究生进入企业后各个阶段的实践内容和目的要求,包括职业体验活动、职业素养提升、产品设计、技术攻关等,确保实践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2.2 围绕职业发展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模式的实践导向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为各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也须以职业发展为导向[12]。案例教学是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工程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重视与加强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7],开设以实践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课程,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同时,在实践内容的系统设计方面,要深度挖掘实践内容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2.3 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在产教融合研究生实践过程中,高校的诉求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企业的诉求是技术创新,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13]。通过产教融合构建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协同创新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14]。

鼓励研究生以契合企业实际技术需求的行业前沿技术研发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有利于实践育人和技术创新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以研究生培养为纽带,校企导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研发队伍梯次提升,培养既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前沿理论知识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另外,针对有就业意向的研究生,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引进高匹配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全面激发企业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2.4 细化实践成果考核和认定标准,提高研究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积极性

要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的目标,除了实践平台的条件保障、师资保障、实践内容设置等客观因素外,还需要制定明确的实践成果考核和认定标准,明确其在学生评奖、评优等中的占比,提高研究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以及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5]。

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的实践内容及实践成果的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实践成果考核和认定标准可以由各学院分别制定。学院根据学科特点细化实践成效的考核标准,成果形式除了可量化的论文、专利、设计、报告、产品等,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也应该作为实践成效的考核要素。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实践单位人员、行业人士等参加的实践考核答辩会,学生汇报在企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参与的创新工作、取得的创新成果以及心得体会等,实践环节的最终考核成绩由汇报答辩成绩、指导教师成绩、实践单位成绩综合评定。

3 结束语

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并重,实践环节的育人质量直接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影响实践育人质量的因素很多,除了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实践平台、规范的过程管理及科学的评价以外,还涉及学校、导师、企业等多方对实践育人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只有高校和企业协同发力,才能保障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产教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