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的鞋业人才培养探析

2024-06-08王海燕杨志锋肖郑颖陈丽吉陈梅峰

西部皮革 2024年8期
关键词:鞋服鞋业莆田

王海燕,杨志锋,肖郑颖,陈丽吉,陈梅峰

(1.莆田学院工程实训中心,福建 莆田 351100;2.莆田学院公共科研服务平台,福建 莆田 351100)

0 引言

2023年,莆田市荣获“中国鞋都”之美誉,其制鞋业不仅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更是首个突破千亿产值的产业集群。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莆田开始承接台湾的制鞋产业转移,并由此开启了快速发展的序幕。随着耐克、锐步等国际知名鞋企纷纷在此设立大型生产线,莆田制鞋业的生产工艺迅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1],莆田市拥有规模以上鞋企229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年产鞋量高达3.53亿双,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其中出口近20亿美元,产业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进一步推动鞋业的发展,莆田市政府已推出了一系列鞋业发展的措施,以荔城、涵江、城厢为中心,辐射至周边县区,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产业集群。莆田市委提出了创新、品牌、数字三大战略,将鞋服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重点。为此,政府正在加速建设鞋材集中加工区、黄石小微产业园、鞋服小线生产及个性化定制产业园、跨境电商云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并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以提升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和本土化水平[2]。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莆田鞋业正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发展个性化定制、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在“莆鞋新智造生态联盟”的推动下,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把握住了鞋装备市场的机遇,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智能制造技术”为支撑,于2015年启动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技术研发项目。该公司基于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通过智能化精准测量脚型并结合大数据进行精准匹配鞋楦,实现了真正的个性化定制、生产和交付。同时,万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也为国内中小卖家搭建了一个全新定制的万维平台,并配套了线上定制编辑器。通过这一平台,用户群体可以自由定制产品,从而实现产品的极致差异化。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展现了莆田鞋业的强大实力,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莆田市作为世界名牌运动鞋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善。然而,众多鞋企仍然以代工为主,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制鞋产业的重要基地,莆田市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急需大量的人才支持,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加入。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新业态层出不穷,推动了传统职业的转型升级,并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社会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数智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科技发展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3-4]。“新工科”作为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路径,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的综合性[5-6]。这对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莆田市应当深入实施“新工科”教育理念,加强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制鞋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从新工科背景下鞋业人才培育体系构建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制鞋业数智化人才、新型高端型人才的培育,践行“跨学科课程新体系、多渠道教学新模式、多元协同育人新平台”的育人路径,以期实现人才培育的时代愿景,由此阐释人才培育的理论遵循与实践路径。

1 制鞋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传承与创新难题

培育发展鞋服产业离不开人才和智力的支持。制鞋产业是典型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决定着制鞋企业的盈利能力。传统的鞋服行业员工中,产线工人所占比重最大,而产线工人普遍学历水平较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工作较为懒散,并且大多产线工人年龄以50岁为主。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青年前期需要沉下心刻苦钻研,后期持续深耕,而年轻人更倾向于从事回报快的服务行业。产业面临产线工人断层,产业配套设施急需升级改造。与此同时,在数字信息化的今天,制鞋产业面临智能化、绿色化、科技化“三大改造”机遇,进一步深入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实现产线的智能化升级,以提升企业效率。但相匹配的数字人才缺乏则成为制约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急需一大批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具备数字智能化知识结构和结合信息化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加强鞋服行业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下加快当地鞋服行业转型、提升鞋服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协调与共享难题

对企业现有的研发、管理等高端从业人员,莆田市相较于其他省市的人才政策相对滞后。鞋业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人才支撑较为薄弱,对高端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且莆田市的鞋业市场认知度不足和营销推广乏力,人才发展空间受限,大量本地高端人才向广州、温州等发达地区外流,严重影响了本地鞋业的提质增效。对于企业的大多具有丰富经验的鞋业工匠,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培养,接收的信息有限,学习内容单一,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难于进一步成长为高端人才。其次,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学院及其他省内、外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高校的专业结构布局还有待调整。对于传统专业需融入新技术支持,使其迸发新生机,同时提倡院校、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协同育人,集中协调各方资源,结合实际用人需求和标准,创新教学模式,以产学研融合等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创新实践能力突出、核心素质强悍、可持续的后备人才。

1.3 交叉与融合难题

目前,鞋业知识产权开发不足,而与之相应的鞋业人才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莆田鞋企多以订单式生产、代加工的传统经营模式,缺乏顶层创新。这不仅与当地政策、企业管理模式紧密相关,更受制于人才流失与高素质人才稀缺的影响。交叉学科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弥补莆田鞋业对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相关人才的不足,并使其建立品牌意识,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拉高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竞争力。这也倒逼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并与之相适应。为此,政府、院校、企业、协会等各方需要想办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携手为制鞋产业的高质量超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此外,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兴起并蓬勃发展,将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7]。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资源将贯穿于鞋业研发、生产、运营、管理、营销的全过程,而莆田数字经济人才缺口巨大。尽管莆田市兴办全国首个信息技术新工科产业学院,开设云计算、软件工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6个专业,但是由于专业设定时间短,培养的相关数字能力人才较少,且高校教学的相对静态与市场需求(技能需求)绝对动态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培养人才难以直接满足企业需求[8]。此外,众多鞋业未能大量引进具备鞋业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又具有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成为制约莆田鞋业发展的又一个大瓶颈。

2 转型升级背景下鞋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培育青年人才传承工匠精神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莆田作为“鞋城”,制鞋业相关技能人才资源丰富,着重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师带徒作用,培育更多青年技能大师,促进工匠精神传承。发挥众多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强技能人才队伍,加强政策激励,建强这支技能高超、带动性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创新探索技能人才梯度培育行动,通过积极创新评价机制和激励,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培育技能人才,支撑莆田制鞋业发展建设,助力鞋业高质量发展。

2.2 “战略引导+政策支持”人才培养

政府激励产学研构建人才培养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财政资金支持高校。依托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技术积累,加大对鞋业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设计研发,鞋类安全、舒适性能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开发的资金注入,或实施低息或无息信贷及税收优惠等政策,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旨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财政资金支持相关协会与企业。政府鼓励成立鞋业协会,指导制定鞋业标准、专利、项目申报等,提高奖励和资助标准。指导和扶持鞋企对产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专利进行有效的、定期的自主登记,并帮助企业对接鞋类标准委员会,加大检测设备开发并进行标准制定研究。设立鞋业专项人才扶持资金,加大对鞋业综合性高端人才的补助。在保护鞋企的正当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稳定运行。三是财政资金加大人才培养经费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现有的存量财政资金中加大对新型急缺高端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在年度预算增量中,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一定比例的预算;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等积极调动企业的力量,增大对企业高端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高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划、认证和管理,推动技术和管理等各类人才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3 院校聚焦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对接当地鞋服产业发展,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引导高校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协作,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建设若干服务鞋服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鞋服产业发展筑牢创新基础。同时,推动省内高校建设一批鞋服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培育大国工匠为主旨的大师工作室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从而培养一批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鞋服产业创新人才和团队。组织研究人员探索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校企深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实操式培养”“课题带动”“标准引领”和“知识产权研究”等育人模式,构建“产学研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培养技能人才、集聚创新人才的产教融合载体平台,促进校企联合、企企联合,为全省相关行业培育技能人才。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实现一毕业即就业。加强继续教育管理,注重鞋服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推进公共科目与专业科目并轨衔接,从而加强技术培训交流和拓宽技艺领域。

综合利用高校资源,开展鞋服产业技术指导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相关资源,举办各类鞋业技术指导交流活动,引导莆田市各类鞋企在鞋业、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方面充分探讨交流,明确相关研发发展方向,联合攻克产业技术壁垒,推动鞋业健康有序发展。汇聚多层次人才。鼓励职业教育等,各类院校增设数字经济专业,加强教育管理,鼓励高校培养更多更有针对性的人才,促进数字经济人才引育。

2.4 协会拓宽人才发展空间

行业协会作为社会中介和行业技术组织角色,是“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等情况”,能够便捷地采集行业对专业能力的各项要求[9]。行业协会可利用自身中介优势,通过集中资源来定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此外,行业协会连接着企业、政府和高校,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联系政府、服务企业等工作。协助政府调查研究行业发展情况,改善行业管理,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与企业沟通,结合相关政策去剖析行业急缺人才,通过“加强行业发展关键和共性问题研究”,升华认识、提高站位,将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交流,理论结合实际,破除企业需求端与高校人才供给端脱节,为高校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课程学习的要求,推进育才用才计划,实现产学研合作育人。

2.5 数字经济汇聚多层次鞋业人才

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数字经济人才的引育。通过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和借助名企联合高校探索共同培养青年数字人才,以构建产业驱动的中国鞋业领域青年人才体系。一是,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加强高校与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企业、鞋业的沟通交流,通过共同设计鞋业数字化人才课程体系、指导鞋业人才的数字化技能培训等举措,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创新型信息化人才。除此之外,为提升原班子人才的信息化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对于传统行业开展从业人员数字技能再培训,使其具备数字素养,为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和鞋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强大后备力量。二是,培养及汇聚多层次人才。以制鞋业等当地特色产业为抓手,推进与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东软现代产业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交流,形成人才共建、定向培养、脱岗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行业的多层次数字型人才。对于数字型人才的引育,不能局限于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应扩大到本地的普通人和从业多年的老师傅。在引进外地数字人才的同时,加强当地鞋业数字人才培育,把更多优秀的人才留在莆田,实现汇聚多层次型人才的汇聚。三是,开展鞋业的数字经济专项引才行动。挖掘莆籍数字化人才,并建立鞋业数字人才需求目录和数据库,增强人才供需对接。依托“壶兰计划”等人才工程,秉持“内创聚人”和“内育聚才”相结合,重点内培外引管理型、科技创新型、技能应用型的鞋业相关人才,着力探索创新“有利于开放包容的成长机制,有利于自由流动的配置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留用机制,有利于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等四大机制,构筑人才新生态。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鞋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行业的发展需以人才作为支撑,培养出符合鞋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并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及相关产业间优势互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莆田市实现鞋业现代化转型完成人才储备,以推动莆田制鞋产业链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实现高水平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鞋服鞋业莆田
国产鞋服未来可期
国产鞋服未来可期
2020年7月实施的纺织鞋服类标准(见表1 和表2)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视察乐至万贯鞋业产业园
打造更加完整、高端纺织鞋服全产业链
莆田闹元宵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第33届国际鞋业大会在印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