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以“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为例

2024-05-30陆永贵胡佳妮陈豪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程育人

陆永贵,胡佳妮,陈豪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系列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工科专业而言至关重要。全面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刻理解和认识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以及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进一步探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各种实践举措,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与工科专业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

本研究以“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为例,探索工科专业教育中融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学以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在教学中把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建立相结合,以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和特点

在全面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深刻认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丰富的内涵,准确把握其特点,进而为深刻理解、分析其必要性、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奠定基础。深刻理解和认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这对于激发课程中所具有的育人潜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一)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具有不同的科学内涵。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更倾向于基本理论的灌输有方。而课程思政是一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属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方法,更倾向于价值引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拼凑或叠加“课程”与“思政”,更不能生搬硬套,每位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知不觉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给予专业课更多的人文内涵和价值理念,促使传授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融为一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工科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探索和开发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探寻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切入点,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升华。

(二)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特点

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具有许多特点,其中主要的即寓德于课、价值引领、人文立课。准确认识这些特点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有效促进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

1.寓德于课: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首要特点

寓德于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理念,是新时期课程思政的首要特点。“立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立德借助于课程这一重要载体,既寓德于具体的课程内容,更寓德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全过程。”[1]寓德于课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及其教师要具有的理念,也是工科专业的课程及其教师应该贯彻的理念。寓德于课是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严格要求,更是为祖国繁荣、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专业型人才的必备内容。新时代工科专业的广大教师要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2.价值引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特点

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是教师挖掘每门课程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有机融入每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策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切实将课程思政中传授专业知识及价值引领双重功能有机融合,这也是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工科专业教师要通过精心策划课程内容,确立具有价值观念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努力构建持续稳定、落地生根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工科专业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这种教育方法,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牢把握这一时期青年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念。

3.人文立课: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主要特点

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要以人文立课,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人文素养的挖掘和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事实上,工科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和平台,都要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挖掘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只是各门工科专业课程在不同的性质和程度上隐藏了这种精神。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强调教师应该在工科专业课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发掘工科专业课中的人文素养,丰富课程内容,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要深刻理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工科专业知识教育更为主动高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工科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而深化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与理解,把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使工科专业课程能够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

二、工科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工科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务必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整个过程。高校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实施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需要

工科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需要所有教师将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知识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让所有高校、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职责,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着力点。工科专业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并且把“三观”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之中,有利于教师承担起育人的职责,提升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工科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有助于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创新思维、科学精神等思想政治因素贯穿于工科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评价等全过程,完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和联合运行,有助于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获得明显成效,有利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形成和创新。

(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都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特点,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中存在“传道”与“授业解惑”、“德育”与“智育”相脱节的状况,也普遍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仅仅依靠思政课,难以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更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深度挖掘高校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门课程都能实现其育人功能和价值。

虽然思政课程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其毕竟只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它的独立性特点是相对的。当我们积极主动推进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新的形势下对于思想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来说,充分挖掘工科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要素,完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成为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需要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意识面临着强烈的冲击,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疏导和引导,深化和升华学生对世界、人生、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课堂教学中“三观”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更应注重塑造良好的“三观”,发挥价值塑造的功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工科专业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三观”教育元素的切入点、契合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工科专业实现课程思政的实践举措

为了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要在各种教学方法、途径、手段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强化德育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育人方法,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以下以“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为例,探索工科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实践举措,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实现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一)准确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特点

在工科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教学的目标都会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意识到以上培养目标的一些不足。一方面,工科大学生过分注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正确“三观”的确立。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比较容易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工科大学生本身就思想活跃且具有创新精神,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而工科学生在大学期间价值观尚未成形,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化的价值观难免会迷失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思政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影响工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工科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除知识的交流之外,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思想、情感和生活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知心人、热心人。培养工科大学生的诚信正直、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等价值品性,有利于帮助工科大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提升工科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软实力,也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启与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互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2],准确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特点,对于进行工科大学生课程思政实践极其重要。

(二)增强一线教师德育意识,结合专业课程深入剖析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同时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实施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他们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决定其是否能够积极地践行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第一,教师需要担负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存在忽略对学生“三观”的培养和引领这一弱点,教师要想把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颇为不易。首先,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研究和借鉴思政课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是如何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强化德育意识,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结合,从而在课堂呈现出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工科专业人才。只有教师主动担当起课程思政的责任,才能身体力行、自觉参与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去。其次,“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的教师应积极定期参与典型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的主题活动,加强学术沟通与交流,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以便教师看得多、见得多、学得多。组织教师积极认真地开展培训工作,参加课程思政的研修班、培训班,使培训贯穿于教师岗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助力其深刻理解和驾驭课堂教学。“通过专题会议、集体备课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共同探讨和挖掘对课程内容的重构与分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积极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形成价值认同。”[3]

第二,教师要凸显价值引领,提升课程育人效果。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教师有义务、有责任根据课程的理论深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自觉地把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意识、大国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科优势,发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寻找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切入点,凸显价值引领,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效果。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教师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几何量测量的基础知识、测量方法和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滚动轴承、螺纹、齿轮等典型零部件的精度测量方法。在讲授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时,可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测量器具及其演变历程,指出虽然现在很多机械工程领域使用的计量器具是由国外发明的,但中国在此研究上也有悠久的历史。“同时,在讲授超大尺寸测量时,可以插入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自主研发的历程与故事。”[4]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中国古代测量器具的演变、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案例,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讲解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设计时,引入滚动轴承行业发展现状的介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我国早日实现制造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在讲解螺纹的公差与配合时,引入哈德洛克永不松动的螺母案例——采用木楔紧固法”[5],指出这种紧固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常见,并且在我国已历史悠久,以此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坚定文化自信;在讲解齿轮的精度及互换性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测量实验,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处理并解释实验数据,以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使教育教学过程润物细无声

课程思政的育人方法直接影响教师的育人成效,创新并运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育人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教师需要创新“互联网+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实现育人的目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在线课程为基础,将网络平台信息化课程资源用作学习的辅助工具,通过在课程教学的视频、动画、课程材料中融入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克服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等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与思考,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理解和认同学科教学中所传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精心引导和栽培,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科专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的同时,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深度挖掘工科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推动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为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铸就科技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