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丘陵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4-05-27刘兵杨倩武辉朱从桦李旭毅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丘陵区机化农机具

刘兵 杨倩 武辉 朱从桦 李旭毅*

1.德阳市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四川 德阳

2.宜宾学院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四川 宜宾

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 成都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产能、优化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和市场支撑对于提升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中提出,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需在2025年达到55%。至2021年,四川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1.59%[2],但由于丘陵区稻田细碎化、坡多路陡、水平分布落差大、泥脚过深,且配套基础设施差,农机作业难度高,严重制约着水稻机械化的发展[3-5]。本文阐述了四川丘陵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构建水稻机械化高质高效作业新路径提供借鉴。

1 四川丘陵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

1.1 地理条件和种植规模的制约

四川丘陵区农业生产方式受制于该地区地理条件。水稻农机作业,特别是育插秧环节,需要满足田块平整、田面整洁、水层适中、泥浆沉实等要求。田块分散细碎且形状不规则,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稻田宜机化改造进度滞缓,机耕路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稻田的耕整方式差异较大,耕整地质量不一,且农机难下田、易陷机,导致水稻机插率、机收率总体较低[6]。同时,丘陵区多为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农田经营规模小,难以体现机械化作业的高效性。丘陵区青壮劳动力的外流导致耕种面积减小,先进农机的投入成本与小规模农户的生产效益存在严重冲突,促使农户放弃购置水稻生产农机具[7-8]。此外,同一区域的分散经营导致水稻品种杂乱,种植模式并行,耕、种、收、植保各环节的农机具型号混杂,操作条件差,机械利用效率低,进一步制约了四川丘陵区水稻机械化的发展。

1.2 种植效益下降,购置机械积极性不高

随着家庭生活和生产成本的增长,农户对农业生产利润的期望不断提升是必然的[9]。尽管各地政府不断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但在稻谷销售价格持续低走的行情下,农资价格、劳力成本及其他生产性成本的不断增涨导致水稻种植效益不断下降。丘陵区的小规模种植模式生产效率低,管理方式落后,经营效益差,特别是农机应用面窄、利用率低,农户认为投资回报周期过长,农机具性价比不高。同时,在地理条件和生产规模的双重制约下,该区域机械作业服务需求较少,难以形成作业服务市场。以上因素均导致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购机积极性不高。

1.3 种粮主体老龄化,发展思维存在局限

四川丘陵区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耕种面积持续萎缩,部分地区撂荒严重,逐步过渡为“妇老幼”农业,种粮主体文化水平较低,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能力较差,对先进的水稻生产模式如机械育插秧、机械收获技术认识不足,发展思维存在局限[11]。农机推广需一定的技术和操作能力支持,但有的农户,在未充分掌握机械化生产技术操作细节的前提下盲目开展,导致农机作业效果差、生产效率未显著提高,农户反而误以为农机性价比差,不愿承担风险[2]。此外,大多数农户为降低劳动成本,随意选择、耕整田块盲目采用水稻直播栽培。上述现象一定程度上阻遏了水稻机械化技术在丘陵区的推广应用。

1.4 技术装备推广不到位,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丘陵区水稻农机化生产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新时代“三农”人才储备不足。区县及乡镇农机、农技推广骨干逐步老龄化,对新型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掌握不到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忙时节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12]。如在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过程中,有的农户对插秧机配套育插秧技术掌握不足,田块耕整差,育秧操作粗放,导致秧苗质量差、插秧机作业效率差,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造成了不利影响[13]。二是丘陵区部分区县盲目推进水稻机直播栽培技术,但技术培训不到位,直播机作业及配套栽培关键技术掌握不足,导致烂谷烂芽、出苗不齐不全、肥水管理不当、病虫草害防治困难等问题[14-16],降低了农户对水稻直播机的期望,进而影响了相应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在该地区的推广。三是,丘陵区农业机械设备保有量小,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存在规模小、机收储备不足、新技术装备更新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并且农机社会化服务主要集中在机耕、植保、机收等部分生产环节,水稻机械化播栽环节成为突出短板,农机作业服务能力和服务半径严重受限[17-18]。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十三五全国要达到1 个乡镇拥有1 个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目标,然而,四川省平均3 个乡镇能配套一个农机合作社,并且大部分农机专合社分布在成都、德阳、绵阳等生产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主要依靠跨区作业,机收成本高、机收损失率高。

1.5 缺乏配套的农机具装备

由于丘陵区坡陡路窄,田块分散狭小且落差大,机耕道路建设不完善,特别冬水田泥脚深、易陷机,田地宜机性差,机具进场难、作业效率低[12]。由此导致现有水稻农机具质量重、体积大、转弯难、易陷田,适宜丘陵山区的水稻农机具装备种类较少,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致使丘陵山区“无机可用”“无机好用”[19]。此外,不同厂家生产的农机具零配件通用性较差,农机具维保严重依赖原制造厂家或销售门店,维修时间长、成本较高,严重阻碍了适配农机具推广[20]。农机装备适宜化低、作业条件差已成为了当前丘陵区水稻机械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2 四川丘陵区水稻机械化发展对策建议

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田宜机化改造

农田“宜机化”改造,是综合运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有机质提升等工程和生物措施改造农田,通过连通地块、消除死角、并小为大、调整布局、贯通沟渠、培肥土壤来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优势,结合农业农村部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建设宜机化农田,通过统一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促使丘陵区农田变大、变方正;完善排灌沟渠、机耕道、水源保障等基础,综合提升丘陵农田的农业机械适应性。

丘陵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坚定改造政策,循序推进执行。一是根据农田地形、质量、大小、现有机耕道建设情况等因素,划分为“适宜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合宜机化改造、不适合宜机化改造”三档,为农田宜机化改造政策制定提供依据[6]。二是根据三类农田档次分类推进,特别是分类为不适合宜机化改造的田块,可重点加强机耕道改善提升,注重农机下田坡道设计与建设。三是严格落实改造方案,协同农技、农机、种植农户,做好土地整改和老旧设施宜机化改造验收工作,确保改造有效,以满足农机装备安装运作、作业通行等基本作业需求[21]。四是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村集体经营组织,土地统一规划改造、统一经营管理,按股分配收益,提升农户积极性的同时推进宜机化改造。五是通过政府引导监管,鼓励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集体组织、农户等市场主体力量将每年盈利按一定比例再投入农田改造中,逐步改善丘陵区农田宜机化环境[6]。通过上述六条措施,可逐步整合土地资源和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机购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增效,提高丘陵区水稻种植效益[22]。

2.2 激励丘陵区特色适宜化农机装备研发及改良

四川丘陵区要提升水稻机械化率,就要引进研发专用适配农机装备,真正做到有机可用。针对丘陵区水稻播栽环节的关键性问题,应扩增丘陵区深泥脚稻田“防沉陷”播栽机具研发经费。如水稻插秧机需要减轻插秧机质量,优化装备零配件工艺,降低陷车风险和故障率;完善无人驾驶、同步施肥和施药的等功能[2]。在水稻收割机的用机需求仍然集中于轻巧方便、转向灵活、故障率低等方面[6]。此外,积极推动本地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的成果转化,通过省级农业装备攻关“揭榜挂帅”长效机制,围绕丘陵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激励稻田耕整、精量播栽、基肥深施、高效植保、烘干储藏等适宜于丘陵区农机装备的研发及改良[21]。完善售后服务质量体系,增加小微专用农机供给能力。同时,还需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激发高水平农机企业对丘陵区适配农机装备研发及改良的热情,提高农机质量。

2.3 强化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示范与服务指导,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加强丘陵区基层农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育,加快培养和选拔农业高技能人才,并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多媒体和有关平台、部门合作,积极推广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二是积极鼓励农广校、农民大学等参与农民培训,提高农户的农机操作水平,掌握配套栽培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机装备研发,形成良性循环。三是以村为单位广泛设立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点,结合各类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示范作业、对比试验和现场会、农机培训会等,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稳步提升丘陵区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四是做好农机维修后勤保障,农机部门在农忙季节需组织农机企业维修员和农机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具检修指导、安全驾控、配套种植技术等方面的服务,让农户放心购买、安心使用。

2.4 强化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创新发展农机服务体系

培育壮大机械作业基层服务组织[23]。一是在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农业机械有序流动,鼓励通过订单作业、承包作业、跨区作业等模式建立农机装备共享体系,提升农机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为小散户节本增效,解决丘陵区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问题,提升水稻综合机械化率。二是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心),探索开发智慧农机服务应用,包括集中育秧工厂、无人机飞防队、粮食烘干中心、农机维修调配中心等。三是依托科研院所创新力量,针对性地组建农机农艺协同创新与产业服务团队,加强规模化育秧、机械化栽植、机收减损、高效植保施肥、绿色烘干等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如多光谱无人机巡田,监测水稻生长,配套智能化排灌、无人机变量追肥和施药,全面提高稻田系统光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肥等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水稻产量潜力。

2.5 强化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农业补贴政策

推广丘陵区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行政的推动,需优化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强化政策引导作用。一是整合现有农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新型经营主体购买高性能、智能化水稻农机装备,以及使用农机装备开展机械化作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应给予政策倾斜,提升农户水稻机械化生产积极性[23,24]。三是对于投入成本相对较高的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心)建设,如集中育秧工厂、粮食烘干中心、农机维修调配中心等,可采取“先建后补”等方式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四是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当前实施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性补贴,平均到每个普通农户补贴标准低,行政成本高,效果不显著。再生稻是丘陵区水稻生产特色和优势,增加了一季粮食面积,但是没有相应的补贴政策,不利于调动农户积极性。

3 结语

四川丘陵区水稻机械化生产面临地理条件和种植规模的制约,种粮主体老龄化且发展思维受限,缺乏配套的丘陵区适配农机具装备,农户对农机具购置积极性差,新型装备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总体水稻生产机械化效率低。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农机、农艺相关科研、推广等人员通力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田宜机化改造,激励丘陵区适宜化农机装备研发及改良,强化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及示范,着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创新发展农机服务体系,强化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加速推进丘陵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高效之路,显著提升粮食产能。

猜你喜欢

丘陵区机化农机具
基于“脾胃内伤”辨治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浅谈丘陵区桥梁高墩施工测控系统应用
平江农田宜机化改造出实效
晋西黄土丘陵区深挖高填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重庆市农机总站召开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培训暨工作推进座谈会
浅山丘陵区核桃周年管理技术
试论大型农机具的维修与保养
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农机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MSCT鉴别诊断分析
选购农机具要“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