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下挑战性劣构情境的学习活动策略研究
——以“思政实践能力”竞赛为例

2024-05-23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阎绍蕊刘小青

广东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广州起义竞赛思政

文/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阎绍蕊 刘小青 孟 磊

依托思政课新结构教学评范式研究项目,在思政实践能力竞赛搭建的挑战性劣构情境平台上,本文基于竞赛团队学习活动实践,研究针对挑战性劣构情境的学习活动策略,以期探索中职思政课的有效教学,推进中职思政课新结构教学评范式研究。

一、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下的中职思政课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教研院)张云平老师提出的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主张以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改进教学评方法,表现为以结构化的大概念理解教学内容,以结构化的关键能力贯通教学过程,以结构化的问题情境泛化知识能力,以结构化的学习水平明晰学科素养的形成。

“真实生活情境为核心的结构化问题情境”设计,是解决真实测评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挑战性难题的建议方法。新结构测评范式强调:注重创设核心价值引领的测评问题情境,以合适的真实生活问题情境为载体,推荐将问题情境的结构性特征和知识应用的复杂性特征有机融合的情境范式。结构化问题情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情境的结构性,包括渐次复杂的四个层次:简单良构问题情境;一般良构问题情境;复杂良构问题情境;挑战性劣构问题情境。二是知识应用的复杂性,包括渐次提高要求的四个层次:学科内教学;学科内应用;学科内或跨学科综合应用;真实世界可预测或不可预测情境中的应用。

挑战性劣构情境设计,指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劣构问题,引领学习,对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习效益有较大价值。劣构问题,也称定义不完整的问题,是指具有多种解决方法、解决途径和少量确定性条件的问题(张云平,2021)。劣构问题的显著特征为问题结构的不确定性。乔纳森等人根据劣构问题的种类将其特征归纳为:第一,问题的条件或者数据不清晰,或者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关,而且需要借助生活情境来解决问题;第二,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唯一,或者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第三,问题的答案是多种的或者答案是开放的。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思政新课标”)实施以来,中职思政课程呈现出理论性增强、内容更为丰富、对学生素养水平要求更高等特点,对教学提出了新挑战。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理论,为思政课的新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

教研院依据新结构教学评理念设计的2022学年广州市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思政实践能力”比赛,已成功举办。作为广州市首批思政课新结构教学评范式研究实验校,我校对中职思政课教学有一定实践研究,但受客观条件限制,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方面较欠缺,而本次“思政实践能力”竞赛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社会大课堂”的研究机会。

二、挑战性劣构情境的赛项解析

(一)赛项搭建挑战性劣构情境平台

挑战性劣构情境,要求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提出挑战性开放性劣构问题、知识在真实世界可预测或不可预测情境中应用。劣构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显而易见,但是,它更多的学习形式在课外,在中职思政课堂教学中实施不易。

“思政实践能力”赛项在广州起义纪念馆举办,搭建了挑战性开放性真实生活情境平台。其中的讲解项目提出了多个劣构问题,是挑战性劣构情境学习的范例。

(二)竞赛项目解析

该赛项要求以团队赛完成三项竞赛任务:项目一为党史知识竞赛,项目二为不限展示形式讲述一位广州起义典型历史人物故事,项目三为从8个讲解任务中随机抽取一个、以“博物馆讲解员”身份讲解广州起义纪念馆展品。

项目二和项目三,共设计了9个真实情境中学习的劣构问题,解决这9个劣构问题,需要竞赛队将学与教融合在一起设计和演绎作品,将广州起义历史、党史知识在真实世界可预测及不可预测情境中进行综合应用。

(三)参赛团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新结构教学评范式强调要从教学评三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探究实践四维一体,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此类学生竞赛是深度融合学与教的特殊的学习活动,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从内容到形式均需深度融合,才能打造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赛前师生共同创作作品、比赛现场选手演绎作品,其学习主体是竞赛团队的师生。

作为参赛团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融合“学”和“教”,打造出优质的参赛作品。竞赛队需要以中职思政课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恰当回应赛项提出的劣构问题的作品,并通过学生对作品的展示将观者带入相应作品的真实情境中、由观者自悟劣构问题内涵的核心素养。如果作品及演绎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将是接近完美的作品,会更充分实现赛项思政实践课堂的价值。

基于打造9个参赛作品的学习活动实践,本文重点从真实情境、劣构问题两个方面梳理融合实施“学”与“教”的学习活动策略,并对“评”的新认知做简述。

三、真实情境的设计

真实情境营造共情氛围,利于实现核心素养目标。共情可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前者是共情的初级形式,指“感其所感”,即我们的情绪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后者则指认知上采纳他人的观点,进入他人的角色,使得我们知道他人感受到了什么,并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赛项搭建了挑战性劣构情境大平台,在这大情境平台上,两个不同的项目在更小单位的真实情境创设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需区别处理,相同的是:营造共情氛围,用“真实”“真诚”打动人,进而实现学习者自悟。

(一)形式不限的项目,自主创设真实情境

项目二不限展示形式讲述一位自选的广州起义历史人物故事。我们的设计原则是用真情实感,从内容到形式,营造真实情境的共情氛围。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了以时空对话的角色扮演形式讲述历史人物杨殷。

1.讲述形式营造鲜活情境

展示形式在竞赛中不容忽视,借鉴《典籍里的中国》电视节目的时空对话,学生分饰杨殷和中职生两个角色,以对话形式展示作品,创设出吸引注意力的新颖的呈现方式。情境场景鲜活,将观者带入真实情境,自然、真实、感人地传递作品信息,为观者在真实情境中自悟作品的精神内核创设了条件。

2.讲述内容表达真实情感

我们设计的这一讲述形式要求:在学习活动中呈现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的教学活动,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的学习活动,均需学生一人完成。学生以英烈和中职生的不同身份演绎文稿作品,对讲述内容的要求非常高,稍有差池将影响观者的情感体验。作品内容的编写显得尤为重要,故我们以多重的“真实”来设计作品内容。

(1)选择源于真感动。我们选择杨殷作为讲述人物,最初是因为“杨殷把女儿想吃的火腿卖掉筹集革命经费”这一事迹细节打动了学生,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被感动才能出来真情演绎。学生和教师的真感情赋予作品真情,学生内心真敬仰是会被观者感受到的。打造作品过程中,我们一直要求团队成员真实理解英烈、真实表达英烈和自己。

(2)情感来自真共情。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和教师把革命英烈作为有着血肉之躯、有着真实情感的常人来理解。这样,才会在情感相通中体会彼时他的境遇,理解他的选择,会对革命英烈更加心生敬仰,在此基础上打造的文稿作品和演绎才真实、真诚,才会打动人心。

(3)推敲细抠真动人。我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真实的细节打动人,把自己和革命英烈的语言表达都放在真实情境里思考,文稿作品里的每一字句,学生的演绎,均需要时时推敲:常人是这样的吗?

缺乏血肉之躯真人情感的文字和演绎,不真实。不真实的信息,虽试图表现英烈的精神,但只是口号,无法让人信服,更谈不上共情,会阻碍观者自悟作品的精神内核。

(二)限定形式的项目,真实地模拟规定真实情境

项目三为从8个讲解任务中随机抽取一个、以“博物馆讲解员”身份讲解广州起义纪念馆展品。限定了真实情境,开放性没有项目二强,但要想做到8个展品讲解个个打动人,极具挑战性。在学生身份定位为讲解员、参观者为中职生的模拟真实情境下,为真实地模拟规定真实情境,我们界定出两个需要解决的有关真实情境的问题:

1.每个展品的讲解词设计都以讲解员带同龄的中职生参观、讲解展品的真实情境为情境进行设计,设计思路如:来到展品近旁——介绍展品名称(前面展品引入)——指引简介展品——相关广州起义历史——抚今追昔引精神——吾辈当践行。这样的设计非常仿真,真实情境自然生成。

2.挑战性劣构问题需要学习者表达个人的观点或信念,因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人际互动过程。根据不同展品的形式及讲述的党史史料,挖掘展品的精神内核,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真切的语句,自然、恰切地将展品代表的精神表达出来,才能拨动听者的心弦,听者在认可语言传递的信息的基础上才可能认同其精神内核。

尤其在“抚今追昔引精神”环节,我们深入研学广州起义历史、党史知识,把自己切换成不同的角色来设身处地思考:“如果我是,我会怎样?”或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或是当今的中职生、或是英烈的亲人,在不同角色的模拟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得到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展品的精神内核做了恰切的导引。

例如:与中职生生活的这片土地关联:“同学,从广州起义失败、撤退花都,转战从化,在海陆丰会师,一路走来,广州、花县、从化、海陆丰,广东大地孕育着红四师这支英雄之师、威武之师。作为一个广东人,你是否也为此感到自豪!也为自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感到骄傲!”

启发游历感受:观音山保卫战,无数烈士们的尸骸永久地留在了观音山。观音山,如今的越秀山,已建设成为了一个综合性公园,“越秀新晖”也成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我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当你漫步于越秀山上,你是否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

今夕对比:“这家米店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梁桂华为革命卖祖屋,为革命开米店,这是多么坚定的革命信仰啊!同学,当你漫步于小北直街,看到各种各样的店铺,秩序井然。你是否也会想起这块牌匾,和这块牌匾代表的米店,和它的老板梁桂华!”

展品画面想象:“了解了这段历史,当你再次走在广州起义路上,你是否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90多年前,晨光微露,清风拂面,维新路上,一张张洋溢着青春坚毅气息的脸庞,一双双紧握各色武器的有力的大手,一颗颗为信仰跳动的火热的心……”

四、挑战性劣构问题的解决

挑战性劣构问题能让学习主体在学习中,面对复杂的真实问题积极思考,全面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能让其在此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劣构问题的问题条件更加开放,解决劣构问题需要学生、教师使用校内外多种资源,积极参与。

(一)保证学习材料的质与量

劣构问题是挑战性开放性问题,它的复杂性对学习材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此为基础的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赛项虽为思政学科赛项,实际需综合应用历史和思政跨学科知识,其载体是广州起义历史、党史知识。竞赛对讲解的文字量要求较多,从广州起义纪念馆获得的史料不能支撑我们完成作品,为此,我们前期收集整理了大量史料。

史料真实是体会精神的前提,为确保史料真实性,为跨历史和思政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打牢基础。我们采用了保障措施:指导教师团队由历史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组成,收集、整理广州起义历史、党史知识的工作主要由历史教师负责,如何体现思政核心素养交由思政教师考虑;在史料使用前,请党史研究专家审阅整理好的史料资料,去除不确定的史料信息,确保科学性;在撰稿过程中,一直秉承着不确定的史料不采用,全程注意把握史料来源渠道,保证作品使用的史料的真实性。

(二)创造性地运用解决问题的主要工具

按照竞赛规定,竞赛不得使用道具辅助,项目二可以使用课件辅助,项目三为单纯讲解员角色扮演。这一赛项言语实践活动的特点尤为突出,需以言语为主要工具表达精神,充分发挥言语的魅力。为打造出优秀作品,我校竞赛队字字推敲,希望找到最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传达英烈精神。

1.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备赛中,基于对史实的不同理解,指导教师反复讨论杨殷卖火腿的情节描述,是用“爱吃”还是“想吃”。教师给学生讲解,解读这句:“我的孩子们,他们还好吗?我的爱兰,爱吃肉的爱兰,我把她爱吃的火腿卖掉了……”时,无不红了眼眶。这样的思政核心素养教育,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怎会没有实效呢?

2.语言文字蕴含深意。在8个展品讲解稿的“抚今追昔引精神”环节,每一篇我们都有“也”字,并且和学生强调这个字一定不能丢。一个“也”字,代表着学生讲解者和中职生参观者的情感共鸣,代表着:“我感受到了!同学,你也感受到了吗?”的意思。

3.语言有内在逻辑。展品讲解词的“吾辈当践行”部分:“时光不慢,浸润在广州城里的鲜血,变成了责无旁贷的使命;历史不远,埋藏在大革命中的生命,长成了所向披靡的基因。而青春的你我,始终,基因在身,使命在肩,与先辈们为之奋斗的青春中国,一路同行!”

4.语言有力量和画面感。展品讲解稿里有这样一段:“在这样一个紧急关头,摆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面前是两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是必须选择的两个问题:是否坚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年轻的党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有力的回答!”

学生出色的演绎,更是赋予竞赛队文稿作品以更强的感染力,依靠言语的力量,营造共情氛围,传递出最真实的情感,带领观者感受革命者的情感、体悟革命精神。以不着痕迹的语言文字为载体,让学习者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自悟,才更利于实现思政核心素养目标。

(三)全面整合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

劣构情境下,解决问题需要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采用多种解决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学习者需要选择有益于形成解决方案的信息和技能。项目二讲述人物自选、形式不限,问题更具开放性;项目三要准备8个展品讲解,颇具挑战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涉及历史、思政、心理学、语言学、导游、表演、美术、音乐、美妆等多个专业。学习者具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我们综合各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打造作品的过程为:历史老师整理、审查史料,撰写讲解词;学生试讲,审听;精雕文稿作品,挖掘思政核心素养;学生根据自身表达习惯微调文稿;学生磨练讲解技巧;美妆服饰定位。全程以学生为中心,指导教师跟进,方方面面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指导教师欠缺的知识和技能,请专业人士介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全程参与学习,重点磨练演绎作品。

竞赛队学生通过学习、整合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努力生长,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速度远超教师们的想象。

(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赛项的学习活动

劣构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更开放的心态,要承认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要习惯向学生学习如何教。

例如:当竞赛队遇到时空对话如何设计更真实的对话链问题瓶颈时,我们采用了向学生学习如何教的方式。竞赛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描述时空对话场景基本情况,问:如果你见到杨殷,你想问什么?你觉得他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意见给文稿撰写问题链的设计以很大的启发。

前后对比如是:过程稿之一的问题链是:学生自我介绍——生活富足为何要革命?(学生)——失败了妻儿怎么办?(学生)——我的女儿过得好吗?(杨殷)——新中国是什么样子?(杨殷)/定稿的问题链是:您是杨殷学生吗?(学生)——是的,你是?(杨殷)——37岁就义后悔吗?(学生)——新中国是什么样子?(杨殷)——我的孩子们好吗?(杨殷)——基于杨殷功绩、学生向杨殷表达敬意。

定稿后的问题链设计更符合真实人物情感和逻辑。

五、关于“评素养”的认知

中职思政新课标指出,思政课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发展学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职业精神、健全人格、法治意识五个素养。新结构教学评范式研究更是把评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素养之难以评价也是教育界的共识。下面简单谈一下在这次“思政实践能力”竞赛中,我们对“评素养”的一些认知。

(一)赛项举办对全市中职学校的影响

“思政实践能力”竞赛启动到举办的几个月时间,广州起义纪念馆成为全市中职生多次参观学习的场所,广州起义历史、广州起义历史人物的事迹成为参赛团队搜索的热点,广州起义历史、党史知识,成为参赛团队及各中职学校思政课拓展学习的重要内容。这呈现已能说明比赛的部分效果。

(二)赛项对我校学生成长的促进

1.我校在全校海选的基础上组成了竞赛队,学生全员学党史,思政教育的面很广,有一定影响。备赛过程中,竞赛队进班宣讲,也是一个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成长的机会。宣讲前,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杨殷的革命事迹,听完他的故事后深受感动,模拟答辩环节,有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杨殷这么伟大,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如何铭记他呢?”也有学生分享:广州三中有杨殷的雕像,扬鹰班因他的谐音而命名,我们应该追寻红色足迹,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他的故事。

2.竞赛队两位学生,在备赛之初对广州起义历史知之极少,而经过浸润式的学习,多次走访广州起义纪念馆,结合红色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了解广州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领悟先烈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能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学生在一次次的训练中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综合素养和能力迅速提高。赛前,学生已对广州起义历史、对文稿作品非常熟悉。

学生的现场表现:项目二比赛现场,文静的李同学在配乐意外无声的突发情况下,却迸发了比备赛时更饱满的情绪、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娓娓道来讲述历史人物“殷红木棉——杨殷”;项目三比赛中,从容淡定的彭同学随机抽取到讲解展品油画“誓师大会”,自信、准确、生动地讲解,而这只是她充分准备的近8千字的8个展品讲解其中之一。两位学生均得到博物馆馆长评委的高度评价,均获项目第一名。

在备赛中,我们竞赛队自己知道,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深入研习广州起义历史、党史知识、打造和演绎参赛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洗涤。

我们把竞赛“当真”,开展学习活动,时时想着恰切地实现思政核心素养目标,将学与教深度融合。在新结构教学评范式理论指导下,我们有意识地:以真实的史料为知识基础,创设作品小单位真实情境,引导观者自主思考隐藏在作品里的劣构问题。通过多方面结构化设计,用我们的讲解带着观者一起,在这红棉花开的季节,回到那时此地,了解那段我们生活的这座英雄城的光荣历史,进而让自己、观者进行自我教育,感悟广州起义精神内核。

竞赛产生的后续影响未知,核心素养的水平也不易测。但是,最起码,我校竞赛队学生和教师的思政核心素养、综合素养和能力短期内得到提高。赛后,我们特意申请去广州起义纪念馆拍摄了学生对8个展品的讲解,留作资料。

本次“思政实践能力”竞赛丰富了思政“社会大课堂”的形式。作为广州市首批思政课新结构教学评范式研究实验校,我校以思政新课标为依据,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下,基于此项学习活动实践,做了关于此类挑战性劣构情境的学习活动实施策略研究,以期将其迁移至我校思政课教学,甚或对推进“中职思政课新结构教学评范式研究”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广州起义竞赛思政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广州起义中的手车工人
略论恽代英对广州起义的历史贡献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