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浅析

2024-05-23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朱艳玲

广东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育人思政

文/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朱艳玲

艺术院校大学生作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虽然性格上已趋于成熟,但思想上仍有待引导,这就需要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其提供正确的指引,以免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出现思想偏差引发不良后果。据此,需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制定科学的思政教育规划,由此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进取意识突出

艺术院校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有着较强的进取意识。因其所处的教育环境与普通高校有所差异,故而导致艺术院校大学生对成功有着独到见解。随着艺术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一些学生认为这是通往成功道路、释放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常抱有远大的抱负,期待在艺术学习中扬名立万,但不知不觉中会出现“功利化进取”现象。所以,需及时对其三观给予正确引导。

(二)个性特征鲜明

艺术院校与人文科学等普通高校相比,无论在教育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有着显著差异。从学生视角出发,艺术院校大学生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每个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且艺术风格不同,他们在学习或者参与团体活动时,更期待体现出个人艺术追求,进而导致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忽视了对他人艺术成果的了解。同时,艺术院校对于形体、声音等方面的严苛要求,促使学生在竞争法则中形成了深刻认知。

(三)人文素养不足

艺术院校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常倾向于了解与艺术相关的时事新闻,比如选秀节目、竞演、比赛或者某位艺术家、歌手等。这就造成他们在关注艺术领域内容的同时对时政要事有所忽略,在其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自然无法形成较高的综合素养,最终不利于学生提升个人觉悟。因此,在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艺术修养时,还需注重政治历史等人文教育。

(四)缺乏集体精神

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竞争中,由于他们常保有较强的胜负心,故而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团队协作意识较为薄弱,集体精神有所欠缺。另外,以往艺术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多注重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强烈的个体主义思维,并在集体活动中容易以个人喜好与体验为主,这种态度常造成艺术院校大学生出现自律性差、思想散漫等问题。若不予以纠正,将不利于学生后续健康成长。[1]所以,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基础上也能具备突出的集体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

(一)缺乏个性化教育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指导,这样虽有一定成效,但却未能结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其艺术培养环境,从而削弱了思政育人效果。艺术院校大学生均已进入成年人阶段,无论是从自我的角度,还是社会价值的角度,都期待获得肯定与表现机会。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若能加强个性化教育,这样将有利于学生不断提升。

(二)忽略素质化内容

艺术院校在招生时,其高考分数的要求往往低于普通高校,尤其是文化课程。艺术院校更注重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这就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心有所偏移。同时,在学生顺利进入艺术院校后,学校的教育也多以艺术专业课程为主,导致文化教育在长期课时不足的状况下影响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而造成学生在后续发展中常出现功利心较重等现象。基于此,素质教育应同艺术技能的培养保持同步状态,以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艺术形象。

(三)文化自信不足

艺术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根本原因具体包括以下两点:其一,社会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涉世不深的艺校学生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在其文化知识量积累较少的情况下很难形成文化自信。其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会降低学生的文化自信。艺校学生多半具有形体美、身材好等特征,若家长未给予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单纯依靠外在美增加存在感,也会对文化自信的树立带来阻力。

(四)育人体系陈旧

教师的言传身教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一对多”的方式进行全员教育,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自律性。为了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可针对原有的思政育人体系予以创新,一是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二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此保障工作成效。[2]

三、基于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措施

(一)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

在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应积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由此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一方面,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不能过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追求,若在管理中过于严苛,将削弱学生的表演热情,甚至会造成学生出现怯场的现象,故而应善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表现机会。另一方面,教师需在其专业课程学习中把控好方向,密切关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及其家庭背景。针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应进行深度了解,以免思想出现偏差。尤其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情况下,艺校学生释放艺术魅力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此时教师应对学生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的视频信息进行思想方向的把控。[3]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鲜明个性,故而因材施教手段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通过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锻炼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重塑思想方向,甚至对学生的坚韧、勇敢的品质进行重点培养,最终促使学生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又应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效把控,一旦学生出现思想偏差,需立即与其进行深度沟通,使其早日走出思想困惑,从而对当代社会风气起到净化和引领作用。

(二)推行素质教育理念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培养,既要加强其艺术技能,又要关注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理念。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全面贯彻我党教育方针,并明确育人目标与育人方法,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力量。据此,现下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结合新时代育人理念重新调整工作规划,以便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展现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能凭借自身较高的文学素养展现大国风采。事实上,艺术本无国界,尤其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常有国内外、校内外艺术交流的机会,若自身素质不高,不但会影响个人形象,而且还会在艺术领域中影响学校或者国家声誉。因此,重视素质教育很有必要。

在素质教育理念支持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培养,也可新增哲学、文学等课程,使其有机会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比如舞蹈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其学习舞蹈技巧时,教师可在团体舞蹈中加强学生对他人舞蹈站位的理解,并鼓励学生自行排舞,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集体精神。同时,在文化课程学习中,教师还可通过组织文学论坛、文学讲座、文化综艺节目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文化素质的认知,以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才能保证艺术院校逐步达成高质量的育人目标。[4]

(三)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树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拥有良好的思想觉悟。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一个集文化素养与艺术魅力于一体的新时代人才。

其一,开阔学生视野。当代大学生的娱乐方式多为观看媒体节目,教师可为其推荐一些具有文学引导意义的节目,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如国宝档案、诗词大会、榜样阅读、诸子百家等,这些不但可对学生的文学基础起到强化作用,而且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知晓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善于在学生的生活和娱乐活动中对其提供正确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

其二,营造愉悦文化氛围。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基本在校园中,故而学校需要为学生打造适宜的思政教育环境,以便从优良校风中汲取营养,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艺术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会展等,鼓励学生参加正规的艺术汇演等,使其在积攒专业经验的同时,也能更清楚地了解行业发展,及早进行职业规则。此外,教师在对其进行思政引导时,若学生出现思想偏差问题,不宜直接以训斥、责备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而是凭借真情实感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以此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较强的文化自信。

其三,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团学活动。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各高校都会开展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思政教育团学活动。但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学校在开展活动时流于形式,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活动。且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较注重思政理论的宣讲和灌输,缺乏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形式,不符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也无法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和认可。大学期间,开展团学活动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凝聚力的途径之一。因此,艺术院校在开展主题团学活动时,应结合专业特色,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动力。

(四)建立导师(政治指导员)育人体系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为艺术院校大学生做好榜样,因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逐渐增加。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建立导师制或政治指导员辅导制,以此确保学生在导师(政治指导员)的引领下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相比以往大范围集体育人的方法,这种辅导方式相对而言针对性更加突出,学生可通过与导师的密切交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由此达到最优的德育效果。[5]

目前,一些学校在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时,设置了两年制导师育人体系,在学生进入第三个学年时,开始为其分配导师,导师人选多为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程教师等,因其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了解度较高,故而也可适当缓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压力,由此确保大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并在后续艺术领域中大放光彩。此外,作为导师,在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的同时,也需要侧重学生文学素养与思想素质的普遍提高。例如,导师在与学生沟通阶段,若发现学生存在职业歧视现象,对于清洁工、农民工的评价不正确,此时教师可将其带领到不同职业工作区域内,体会不同工种的辛劳,并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具体事迹举例说明,使其保持端正的职业态度,并重点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坚韧进取的美好品质。只有导师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中持久地发挥引导作用,才能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和价值偏差,使其重新审视艺术专业价值,最终促使学生在艺术领域发展中取得卓越成就。因此,导师制或政治指导员辅导制育人体系的构建是保障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作为个性鲜明的一类学生,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从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树立文化自信、导师(政治指导员)育人体系等方面着手,以保证艺术院校大学生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促使大学生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