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融合构建分析

2024-05-19张娜曲亮庄敬宜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安徽建筑 2024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张娜,曲亮,庄敬宜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高校要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其实质为道德与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以及为谁培养。自2020 年6 月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后,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集职业价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任务于一体,与新工科发展对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度契合。

建筑学专业人才对于我国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呈现“一横一纵”结构形式,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培养四个平台组成纵向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三个平台组成横向课程体系,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实践课程作为实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思政融合是实践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现高校育人的关键。

1 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现状

1.1 顶层设计不足,缺少统筹规划

当前对于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专家学者已经进行部分有效研究。厘清从思政课程过渡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课程思政专业体系建设、课程设计等进行了探索。但对于实践课程思政融合的系统化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思政教育渗入实践课程均参考现有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教学模式等,实践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目标认识不明确,实施效果受到影响。此外,高校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是需要多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育人,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缺乏沟通,思政元素挖掘、思政资源利用、专业知识与思政案例选取设计关联性低。由此可见,进行科学地统筹规划对实现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是专业实践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1.2 各专业呈现独立状态,未形成全面展开局面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以来,该理念得到了各大高校的支持与推广,但是并没有在全学科、全范围、全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贯彻与落实。各大高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有所差异。首先,部分学校先选取典型专业进行试点建设,先点再面,经过几年磨练形成一套成熟的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后,再逐一进行全校各专业思政教育建设推广。其次,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与觉悟高低不同,存在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现象,导致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不足。第三,高校教师的德育意识水平不一、能力不足,建筑学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工科高校毕业生及设计岗位的高级工程师,其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而思政学术属于人文社科专业主修内容,其专业课教师思政觉悟与教学经验缺乏,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等认识尚浅,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直接影响思政与专业课程渗透融合。

1.3 缺少有效的长期保障制度,未形成共同体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保证课程思政建设长期有效进行。结合当下专业技术、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等对于建筑学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在校大学生毕业时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企业、社会三者各自发展,参差不齐,尚未形成彼此联动的“实践-思政”育人共同体,对共同肩负立德树人教育的中心任务有欠缺。

2 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性

2.1 是对实践课程改革方向的应答

思想作为行为的先导,如海上灯塔般指引行动方向。课程思政建设是顺应高校教育理念革新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这一根本任务的直接应答,是实现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目标的正面应答,是新工科人才培养全面发展要求的时代应答。改革过程中,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育人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标准、完善课程实施手法及运行管理机制等措施,以实现协同育人一体化教育路径,达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2.2 是对教学内容深广度的开拓

大思政环境下的工科专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肩负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思政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有助于拓宽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广度,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而冰冷的,但我国红色文化、抗疫事迹、科学精神等案例是鲜活而生动的,让学生感受到课程思政对于行业发展及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使传统枯燥的思政课程走出孤岛模式。

2.3 是教师自身思政能力提升的推手

实践课程的思政改革非一蹴而就,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作为思政融合的主力军,应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督促其对高等教育课程思政观进行重新梳理与认识,对思政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理解,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及创新思维,赋能实践教学与思政融合的发展内涵,针对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等因素,探索适合本专业的融合手段,切实促进我国工科院校教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2.4 是高质量人才输出的动力

在专业课程里渗透思政内容的过程中,通过“继承-融合-创新-共享”等一系列实施方式,一方面提升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规章制度和社会发展动态,并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富国强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锻造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新型人才。

3 课程思政导向下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途径

3.1 健全科学的育人体系,全面推进思政实践课程建设

健全科学的思政与实践融合育人体系。首先,要明确高校专业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提高思政觉悟站位,在领导层面先建立领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起到牵头作用;各级部门、学院形成二级部门,以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为主体构建思政育人团队,分工协作,充分挖掘利用各专业人力资源;其次,深入研究建筑学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创新设计手法,细化实施手段,积极参与思政建设,从而大力推进实践课程思政融合建设的全面发展。

3.2 统筹规划,实践课程思政融合科学一体化构建

根据建筑学专业特色与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目标,深度挖掘提炼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内涵与价值,将职业技能培养与道德培育统一于教育实践过程中,构建递进式实践环节,从而推动“实践-思政”一体化构建及实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个人思政能力。无德不立,教师作为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职业道德修养政治素养是提高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关键。教师应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育人意识,通过培训、研修等路径,强化其对思政的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身作则,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提升实践教学思政育人的能力,多专业协同配合,达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3.3 资源整合形成多方位联动共同体

对校内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原有因从属不同导致的资源利用不足,加强校内实验中心、实训平台、实践工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新审视、凝练实践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社会、人文等不同精神层面的培养,完成学生在校阶段的基础实践教学与应用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外实践育人平台,如政府部门、协会、企业等所能提供的实践基地,完成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多方位协同联动,达到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对于人才的价值培养与塑造,传承坚韧、求真、务实的大国工匠精神。

3.4 优化协同育人环境与保障机制

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借用信息技术,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契合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师生交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实践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观。健全课程思政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与评价标准,考核对象分为教师和学生两部分。针对教师,学校可组织专业思政督导进行实施过程监督,可通过对创作课程思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的评比及相关培训活动来评选优秀教师,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增强教师对于德育思想的认识,保障立德树人教学实践的推行。对于学生考核,可从学习过程和最终阶段两部分考量其日常思政表现、创新创业竞赛成果等,计入考核成绩换算指标。

4 结论

实践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提出是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补充,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体现。在推进高校思政理论建设的同时,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期望本研究能成为未来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引玉砖”,对后期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