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融入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4-05-18钱国强曾海舟邓向亮姜心禅郭添枫赵昌林傅南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7期
关键词:诊断学知识点教学模式

钱国强 曾海舟 邓向亮 刘 旭 许 英 姜心禅 郭添枫 赵昌林 傅南琳

广东药科大学中医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06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基础理论知识,也是中医学最为基础的学科。中医诊断学是由中医基础理论后开设的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是由基础理论发展到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1],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因其疾病种类繁多,知识点零散,学生们只对着书本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常常会感到抽象和枯燥,从而缺乏兴趣,降低学习效率。近年来,为深化改革,完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水平,教师们也在努力思考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灌输式”的传统方式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2-3],但因为种种原因,取得的效果不太明显。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当前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师生课堂互动少,学生缺乏表达的机会和意愿,久而久之学生的沟通交流表达能力也会下降,出现大多数不愿开口或者开口了也说不好的情况。同时仅仅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也让学生缺乏思考,学生并非缺乏思考的能力,传统教学流程中只留给学生吸收和理解的环节,缺乏让学生主动思考的环节。

“对分课堂”在复旦大学本科生课程上初试成功,其将传统课堂转变为对分课堂模式,增加了学生讨论和思考的环节,此后在全国传播,得到大量一线教师实践检验,简明易用,普适性强。为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中医系统思维框架的建立和中医诊断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笔者尝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强化临床思维和运用能力。

1 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指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而且,对分课堂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心理学中的内化环节,使学生一定程度理解讲授内容后,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4]。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能充分提高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益课堂知识点的吸收。

1.1 “对分课堂”的特点 “对分课堂”的特点在于延时讨论、先教后学。经过第一次课讲述课程内容框架重点和难点,课外留给学生个性化学习与理解,第二次课再分组探讨与合作学习,留给学生充足思索的时间,为讨论课做好筹备,激发了学生积极性,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就感,成就感是对学生学习最大的激励。同时该课程形式相较于传统课程赋予了学生更多话语权,实现了尊重学生与尊重教师的平衡,学生感受到了尊重,开始真正愿意学习,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被学习推着走。

1.2 “对分课堂”的优势 对分课堂具有五大优势[5]:一是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对分课堂上教师进行讲而不透的引导,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自己寻找,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是能够极大减轻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教师角色转变,相较于传统授课备课工作量大,对分课堂上只需对核心重要的部分进行讲解,其余基础和能够引起思考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深挖。三是放大了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相比传统课堂教师授课完后即结束,学生线下很少会进行独立思考,对分课堂能通过小组探讨互相提问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性。四是能在最后考核中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考评,不再是单单从期末和测评中评价学生,而是在小组讨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评,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非常外显,很容易评价和判断他们的学习效果。五是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传统教学考核易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行为习惯,之后便会遗忘,对分课堂是由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温习、学生小组探讨,最终由教师总结学习成果,其合乎记忆学习法则,较于传统课堂能够明显提高学生记忆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3 适应人群 对分课堂是将“教”与“学”充分交融的授课方式[6],针对目前高校的授课只注重教师的讲解现状,利用该模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独立思索的才能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从灌输式被动学习转为想要主动踊跃学习,从而可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能力。对分课堂能广泛适用在各类教学之中,如医学、经济学、哲学等。特别是在中医学类的教学中,正因为中医具备独特的思想框架与思维体系,使得其能很好地运用于对分课堂教学之中[7]。

2 “对分课堂”在中医诊断学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2.1 实施班级与课程 以我校2020级、2021级全日制本科中医学专业学生,共8个班,每班67人为实施班级,以对分课堂模式对中医诊断学课程中医四诊部分进行教学。

2.2 小组和实施规则 结合对分易教学平台,采取课堂探讨方式,将每班学生随机自由组合分为11个小组,每组6人左右。课程安排每周2次课,每次2小节课,每节课40min。第一次由教师讲述对分课堂规则,并进行章节重点、要点、难点的讲解,在第二次课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上节课的知识点。采用亮考帮的方法进行讨论[8],“亮”是指每组成员需将本人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感触最深的地方进行小组报告,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对课堂相关知识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增补和学习。“考”是让学生本人提出课堂讲述的自己感觉关键的难点进行发问,由小组其余学生回答,以增强学生对课堂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帮”是由学生提出在学习中碰到解决不了的要点和难点,由小组其他学生给予解答,假如大家都解答不了,则在课堂上由教师给予指点和解答[9]。

2.3 课堂讨论与分析 每2次课设置一个讨论思考环节,在课堂上回顾之前章节学习的知识点内容,之后由学生小组汇报和总结学习的收获与成果,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让其他小组学生针对PPT中的内容踊跃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问题,加深了对本章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形成开放性、发散性的思想逻辑体系[10]。

2.4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把握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对分课堂”结合中医诊断学中,要注重教学案例设计的重要性[11]。教学案例的设计要以学生生活中自身可能出现过的疾病为主,如:感冒、咳嗽、胃痛、便秘、头痛、眩晕等学生通俗易懂的疾病,避免学生难以想象、难以自我感知的疾病。如在该课程中,设计的案例为“华佗是如何通过摸脉和察言观色判断病情”“张仲景是如何看气色驱魔”等,这些通俗易懂的案例能够方便学生理解并参与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兴趣。

在对分课堂融入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实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对对分课堂的把握,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1)在进行每个章节的讲解前,教师不仅需要提前备课,而且需要提前让学生预习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应突出每一章节重点、要点、难点,尽量将时间压缩在40min以内,以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时间。(2)在每次课堂上要根据诊断学的课程内容与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举例,之后给学生15min左右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所见的病例联系起来思考,并对疾病所表现的不同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进行提问。(3)预留15min左右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所学章节案例进行讨论,课后要求每组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自己或周围的亲朋好友,如果出现常见疾病,都要通过望闻问切进行体会,包括摸脉和察言观色判断病情的正邪盛衰,比较自己的感知与书本知识对照,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分析,加强理解记忆。(4)在师生交流环节,分配10min左右时间,采取对话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收获,最后由教师对讨论思考环节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疑惑。

2.5 实施效果 (1)通过实施对分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积极性,以往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学习方式,课程效果一般。中医诊断学教学中采取对分以后,学生由课堂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踊跃获取知识,在每次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发言讨论,如在辨析疼痛的性质病因时,学生们根据自己曾感受过的疼痛结合课本进行了叙述。这种课堂模式有利于学生对中医诊断学更深入的探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通过实施对分课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动手才能,相较于传统教学,教师讲授完毕后,学生很少会继续思考对于中医诊断学上的疑点和问题,如怎样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恶寒发热和发热恶寒的临床表现区别等。在实施对分课堂后,学生便会主动去翻阅相关书籍和参考资料文献,最后将自己整理后的答案以PPT小组作业形式提交,通过这种方式能达到以点到面的效果,提高学生动手和自学能力。(3)通过实施对分课堂,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上课堂互动较少,学生表达的机会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12],中医诊断学教学采取对分课堂以后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发现问题,如课堂上关于脉诊部分,学生对于诊脉时《难经》的独取寸口和《素问》的三部九候如何选择提出了疑问,最后通过教师予以回答解决,对分课堂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中医思想,利于学生联合临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4)通过实施对分课堂,增加了学生间的合作探讨能力[13]。随机分组的模式,更有利于进一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学生们围绕亮考帮形式,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互相学习、互相协作、互相解惑,小组分工有序完成教师课堂上安排的作业,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言语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其他课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共同团队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通过实施对分课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中医思维逻辑体系。中医诊断学采取对分模式后,学生们觉得这种讨论教学的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意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课后的学习阅读后,更广泛地理解中医诊断学这门学科[14],学生在望闻问切四诊的学习上同时会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学习,体会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医学,对分课堂下中医诊断思维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疾病的过程,基本原理表现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几个方面,在学习和实践中学生通过运用中医诊断学比较法、类比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等认知方法[15],能够很好将四诊所学内容与临床结合,解决课堂上的讨论问题,有利于中医思维逻辑体系的形成。

3 结语

对分课堂易学难精,教师需做大量打磨,并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仅凭课本上的知识满足不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且能实时跟进其学科前沿,运用学到的知识去传教给学生。相比传统教学,教师的教学时间被缩减一半,这要求教师能够对知识点框架化、系统化梳理,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授课安排。

“对分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对分课堂”与中医诊断学教学相结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对分课堂”的优势,仍需大量的实践,并结合各科自身的特点及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作出适当调整。对于中医诊断学课程,其内容可能晦涩难懂,中医思维体系也比较独特,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才能,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探讨能力。对于教学难度较高的中医课程而言,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下一步笔者将继续完善对分课堂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汲取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学生角度出发,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其中医临床诊断思维水平,培养更多服务健康中国的优秀中医人才。

猜你喜欢

诊断学知识点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张图知识点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