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春城遗址考古的新进展

2024-05-11张义中张钟云

大众考古 2024年1期
关键词:寿县战国遗迹

文 图/张义中 张钟云

寿春城是战国晚期楚国最后的都城,其地望在今安徽寿县城关及其附近的观点,经过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多年的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已成为学界共识。

寿春城城墙的两种主流观点

寿春城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始于20 世纪80年代。自工作伊始,对城墙的探索和确认便是重点和核心。经过两代考古人近40 个春秋的努力探索,分阶段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丁邦均先生为代表。1983 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寿县文物部门联合组成以丁邦均先生为首的工作小组,对寿春城遗址展开有计划的考古工作,运用考古调查、钻探、试掘和遥感勘测等手段,至1991 年,取得显著成果,发现了柏家台建筑基址,同时确定了城址的位置和范围,推测寿春城外郭城南北长约6.2 公里,东西宽约4.25 公里,总面积约26.35平方公里。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因丁邦均先生工作调动而中断,更遗憾的是,1995 年丁先生去世,他曾多次提及的寿春城遗址考古报告最终未能完成,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佚失。

丁邦均先生及其团队确定的寿春城遗址范围图(红线部分,综合遥感解译和考古工作成果形成)

第二种观点以张钟云先生为代表。由于种种原因,前期考古工作的部分原始记录下落不明,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也因此经历了一段停滞期。伴随着学界提出的一些质疑,寿春城城墙的探索与研究变得晦暗不明。2000—200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重启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工作。这一阶段考古工作思路明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对丁氏外郭城的验证,经过重新调查,并综合分析、比对前期遥感解译图,选择理想的地点开展钻探和试掘,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基本否定了前一阶段通过遥感解译得出的外郭城城墙遗迹;第二是在比对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观点,认为楚寿春城的宫城位于现寿县城墙(指现存完整的砖包城墙,周长7147 米,城内面积约3.65 平方公里)基址范围内,现存南宋(嘉定七年,1214 年)城墙是经过下蔡、楚都寿春、汉、唐、宋多代叠加形成的,外围发现的战国晚期建筑基址、重要青铜器地点,应是楚寿春城宫城以外的散居点。

牛尾岗遗址T1陶排水管道平、剖面图

为了验证新的观点,2001—2002 年,联合考古队选择县城南面的牛尾岗和西岗进行解剖发掘,发现了始建年代不早于北宋的夯土城墙,同时发现了可以早至汉代的排水管道。此次发掘囿于牛尾岗—西岗南北宽阔、堆积复杂,加之北临护城河,经年取土加固,对重要遗迹破坏严重,导致发掘面积有限,因此联合考古队拟定的发掘目标并没有完美实现,“现存南宋城墙系寿春城宫城”这一观点仍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佐证和支撑。

寿县现存砖包城墙的南城墙和东南城墙外约300 米横亘着一条东西向的土岗,总长约2100 米,解放初期修建寿丰干渠时将其截断,西段被称为“西岗”,长约800 米,东段被称为“牛尾岗”,长约1300 米。按照张钟云先生等人的观点,西岗—牛尾岗就是南宋以前南城墙和东南城墙的遗迹,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南城墙向北缩减形成现格局。现存寿县老城是四门十字街的棋盘式布局,这种布局很符合唐代城市风格,但是十字街南北不对称、北半部明显大于南半部,若将南城墙移至西岗—牛尾岗一线,则寿县城墙就基本上是一个南北东西对称的城了。因此,西岗—牛尾岗的解剖便成为验证“现存南宋城墙系寿春城宫城”这一观点的关键所在。

牛尾岗遗址解剖沟(T1)发掘现场

基于这一阶段的考古和研究成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编制了《寿春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0)》。此后近二十年,在此规划文本的框架范围内,配合寿县新城区建设而开展的考古工作一直都是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的重心。

寿春城城墙探索的两次机遇

过去二十年,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遗憾的是,发现的遗迹、遗物年代以汉代和唐宋时期为主,战国晚期楚国相关的比较少。但需要特别介绍的是,这一阶段对寿春城城墙的探索也遇到两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一次是2011 年12 月,为配合寿县古城西门复建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寿县文物局(今寿县文物保护中心)对西门瓮城遗址进行完整的揭露。以此为契机,为了搞清楚寿县砖包城墙的始建年代,我们在西门南承台布设长探沟解剖发掘,共发现夯土11 处,分属于清代、明代、南宋、北宋、唐代、西汉中晚期和战国晚期七个不同的时段。此次发掘系对寿县现存砖包城墙进行的首次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解剖,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发掘结果表明,寿县古城墙自唐以降历代沿用,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但是对战国晚期和西汉中晚期所谓“夯土”的堆积情况、性质、年代等进行客观、科学、全面的解读和诠释,才是此次发掘和后续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和探讨战国晚期楚城墙的关键所在。

第二次是2017 年11 月,寿春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标志着遗址的发掘、保护、利用工作步入新阶段,考古工作的课题意识和目的越来越明确。为配合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7—2020 年,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集中在寿县古城外西南的西圈墓地,确定墓地系一处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下蔡墓地,战国中期以后楚人继续沿用。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寿春地区州来、下蔡和楚寿郢的时空关系,城邑地望等问题提供了新线索。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对西岗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勘探,发现南北两道、三段条带状夯土遗迹。

寿县西门瓮城遗址城墙解剖沟(TG5)南壁剖面

西南小城

楚城墙位置、四至范围、建造使用和废弃年代等问题,始终萦绕在考古工作者的心头。因此2021 年,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城墙的探索,选择西南小城遗址和西岗遗址开展主动性发掘。

西南小城遗址航拍

西南小城遗址因位于寿春城遗址西南而得名,行政区划上属于今寿县寿春镇古城村古城拐自然村,因而又名“古城拐城址”。遗址地表尚保存有较为明显的城墙和城河迹象,1986 年11 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进行首次调查,采集到的遗物特征与寿春城遗址出土的战国遗物一致,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推测城址为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黄歇所居。2002 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城址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同时进行了勘探并对城墙断面做了局部清理,发现清晰的夯层,并通过对采集遗物的分析再次明确遗址年代与寿春城遗址大体相同,为战国晚期。

西南小城遗址与楚国封君城规模相当,且距离寿春城遗址很近,年代大致相当,因此在探索和最终解决寿春城城墙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 年9 月—2022 年5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寿县文物保护中心,对西南小城遗址展开了系统的调查勘探和主动性考古发掘。

通过系统调查和勘探发现,城址坐落在相对平坦的岗地上,平面大致呈圆角正方形,城内面积约10.5 万平方米,包括护城河在内的整个城址面积约25.3 万平方米。城墙以东墙和北墙保存最好,西墙大部分被寿霍路叠压,南墙被现代村庄占压,现残存墙体宽度21.6—35.6 米不等,残存高度2.2—2.8 米。城的四面各发现缺口一处,推测为城门,其中东门、北门基本位于城墙中部,南门位于中部偏东,西门位于中部偏北。城外四面围有护城河,北、西护城河完全为人工开挖河道,东、南护城河系古河道开挖修整而成。护城河东北角通过人工开挖河道与寿春城相连接,西南、东南角与自然河道沟通,并最终向西、南汇入淮河,水路格局清晰。

西南小城遗址考古勘探总平面

综合考虑发掘的学术目标、城址的保存状况、调查勘探成果等因素,此次发掘选择在北城墙、北护城河及北门道上。城址北墙残宽约25 米,残高约2.3 米,城墙下设浅基槽,向上采取分段版筑的方式,逐层平夯而成,局部存在不规律的补充夯筑迹象。夯土层以灰白色、灰褐色和黄褐色黏土交替夯筑,掺杂大量深褐色水锈和料礓石,推测系开挖护城河的原生土就地取材夯筑形成。夯层一般厚8—16 厘米,个别夯层厚度可达20 厘米。夯层表面平整,夯窝清晰可见,直径5—8 厘米。北护城河与北城墙北缘相距约16 米,南北宽约46.3 米,河岸呈斜弧壁,底略平,中间最深处达2.6 米。北门道截面呈倒梯形,上口宽3.2—4 米,下口除南北两端呈“八”字形外扩,其余各处普遍宽度不足1 米,最窄处约0.5 米,门道系在城墙夯筑出部分基础后预留,其两侧的墙体顶部发现成排的柱洞。

出土陶器以灰色为主,少量灰褐色和橙红色。器类较为简单,以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居大宗,盆、罐等日用陶器也较为常见,豆、瓮、钵等相对较少。器表装饰以绳纹为主,其次为瓦棱纹、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

图① 表面饰方格重三角纹的槽形砖残件 图② 外绳纹内凸点纹的板瓦残件 图③ 平折沿方唇鼓腹罐残件 图④ ⑤ 表面饰方格重三角纹的槽形砖残件 图⑥ 米格纹方形铺地砖 图⑦ 云纹圆瓦当残件 图⑧ 半两钱 图⑨ 直口浅弧腹豆盘

在城墙夯土中发现有表面饰方格重三角纹的槽形砖残件、素面方形铺地砖、外绳纹内凸点纹的板瓦残件、平折沿方唇鼓腹罐残件等,皆为战国晚期典型遗物。在叠压于城墙的地层中发现有素面方形铺地砖、表面饰方格重三角纹的槽形砖残件、米格纹方形铺地砖、外细绳纹内凸点纹的板瓦残件、外抹断绳纹内素面的筒瓦残件、云纹圆瓦当残件、半两钱、敞口宽折沿直腹盆残件、饰宽条状附加堆纹的陶瓮腹部残片、直口浅弧腹豆盘等。据此推测西南小城夯土城墙的建筑和主要使用年代为战国晚期,结合发掘时确定的北门规模,推测西南小城系寿春城的卫星城,两者承担的功能不同。

西南小城遗址、新发现城墙遗迹地理位置(1:10000 早年地形图)

通过发掘,我们基本上弄清了西南小城遗址的堆积状况、年代、文化内涵和功能布局等信息,增进了对楚国晚期城址、城墙的认识和研究,为探索并最终解决寿春城城墙问题提供了资料支撑。

寿滨古城

以此为契机,基于对战国晚期楚城的建筑方式、夯土结构等相关信息的认识和了解,2021年11 月—2023 年8 月,我们在寿县古城正南略偏西新发现一处城墙遗迹,初步判断年代与西南小城遗址相当,建筑和夯筑方式也相似。

新发现的城墙遗迹位于寿春城遗址西部正中,其中心与寿县古城南门的直线距离约2.3 公里,行政区划上属于寿春镇寿滨村及其周边,因此可暂称之为“寿滨古城”。

寿春城遗址战国时期城墙遗迹(寿滨古城)考古勘探平面

勘探结果表明,寿滨古城大致位于寿丰干渠以东、时苗路以北、芍陂路以南、正阳关路以西这一区域内,平面大致呈斜角长方形,西墙、北墙和南墙西段保存较好,东墙和南墙西段已被现代建筑覆盖,根据60 年代卫星影像图可大致复原,复原后城墙总长达3120 米,城内面积约56.9 万平米。其中北墙残长约783 米,方向93°,南北宽11—11.5 米,残存高度0.5—1.3 米;南墙残长约331 米,与北墙平行,走向一致、宽度一致、夯土结构及深度也基本相似;西墙残长约650 米,方向197°,西南角与西墙衔接处遭破坏严重。于残留的南墙中部发现一豁口,宽约16 米,推测为南门。城墙内发现有大量夯土台基,最大者面积达2050 平方米,同时发现有大量平均宽度约3 米的夯土墙,局部形成合围之势,推测城内有大量较高等级的建筑。

2022 年12 月—2023 年6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们对寿滨古城进行解剖发掘,旨在验证夯土城墙的存在与否,确定其年代和性质,为寿春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寿县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提供考古依据与支撑。

发掘结果表明,寿滨古城的夯土墙仅残留基槽部分,夯土中含大量灰白土和深褐色水锈,与西南小城遗址极为相似,但并未发现夹杂有大量料礓石。以寿六路为界,墙基槽西段保存较好,开口距地表深0.9—1 米,宽约11.1 米,残高0.36—1.58 米,分段夯筑而成,夯层厚5—8厘米,夯窝直径5—7 厘米;东段保存较差,开口距地表深0.7—1.5 米,宽约9.4 米,残高0.3—0.86 米,夯层厚4—8 厘米,夯窝直径4—6 厘米。

发掘地点均存在典型的叠压打破关系,夯土墙基最底层发现有细绳纹折肩圜底罐,其年代不早于战国中期晚段。夯土中发现有外绳纹内菱格纹的板瓦残件、外绳纹内凸点纹的板瓦残件、敞口宽折沿直腹盆残件等,皆为战国晚期典型遗物。在打破城墙的遗迹中发现有外抹断绳纹内素面的筒瓦残件、外细绳纹内凸点纹的板瓦残件、外绳纹内菱格纹的板瓦残件、云纹圆瓦当残件、外绳纹内素面的井圈残件、敞口宽折沿直腹盆残件、方唇下端呈回钩状的矮直领罐、小直口方唇广肩瓮残片等。据此推测寿滨古城的建筑和主要使用年代为战国晚期,打破夯土墙基的部分遗迹可能是同时期的建筑遗存废弃后形成。综合研判考古勘探和发掘成果,推测寿滨古城可能是楚国晚期寿春城一处重要的贵族居住区域。

寿滨古城城墙遗迹(北墙西段、王家圩遗址)露头照

2023 年9 月12 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寿县人民政府举办了“安徽省寿县寿春城遗址新发现城墙遗迹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寿春城遗址考古队对寿滨古城年代的推断,大部分专家认可“寿滨古城系战国晚期寿春城一处重要的贵族居住区”的说法,专家们同时对新发现城墙遗迹的意义、价值及后续的保护和工作思路进行了充分论证。

细绳纹折肩圜底罐

寿春城的城墙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众说纷纭。此次新发现的城墙遗迹,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寿春城遗址西部正中,系寿春城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年代上看与寿春城相吻合,为战国晚期,同时与楚迁寿春的时代背景相符合,填补了寿春城遗址战国晚期城墙遗迹方面的空白,是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也为下一步寻找寿春城大城或外城城墙提供了重要标本和线索。

专家观摩出土标本

结语

据文献记载,寿县自战国晚期楚国迁都寿春开始,长期作为国都和郡、州、道、府治所所在,有“四次为都十次为郡”的说法,是淮河中下游区域中心。寿县老县城至今还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城市格局和宋以来历次城墙维修、增筑遗迹。新发现包括战国晚期和东汉晚期两个不同时期的城墙墙体,不仅仅是填补了空白,同时将唐宋城墙标本进一步向前串联起来,形成了战国晚期、东汉晚期、唐宋至明清等不同时期城墙标本共存的局面,因此寿县可当之无愧为“城墙博物馆”。

近40 年的努力和探索成果丰硕,新的发现固然重要,但寿春城遗址考古研究,依然存在短板。第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不断蚕食,寿春城遗址及其周边的景观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加之重要遗存普遍埋藏较浅,遗址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可供考古工作者大展拳脚的空间十分有限;第二,考古工作理念滞后,眼界和思路不够开阔,技术和手段单一,发掘资料整合和综合研究能力尚待提升,这些都制约着寿春城遗址的深入研究。因此寿春城遗址的研究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寿县战国遗迹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方外观遗迹旧照
对问题代表说“不”——安徽省寿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人大代表退出机制
探析安徽寿县苍陵城遗址始建年代
麻辣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