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丽莉教授从肝辨治“畏光失眠”经验

2024-05-07王仁山陈栋南指导老师林丽莉

福建中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外治肝气针刺

王仁山,陈栋南 指导老师:林丽莉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现代社会面临严重光污染,其所引起的非自然光对人类生活环境影响重大。临床中不少患者对外界各种非自然光异常敏感,夜卧闭目时始终自觉眼周有光线刺激而难以入寐,即使采取各种遮光措施依然无法入睡。鉴于该病的鲜明特点,笔者称之为“畏光失眠”。笔者所在团队据临床观察发现:“畏光失眠”患者以年轻群体居多,常因平素学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短,并有熬夜习惯,大多在已有“畏光失眠”的基础上仍需长时间用眼,导致恶性循环。这类患者在使用西药调节眼睛功能的同时,又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或抗抑郁药物,不仅产生了药物依赖现象,而且多种西药联合应用也易出现各种毒副作用。本团队带头人林丽莉教授长期致力于针灸推拿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提出外治内调、茶饮药膳一体化的中医“防治康”模块化方案,在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取得佳效。笔者有幸跟随林教授学习,发现其从肝入手,通过外治内调治疗“畏光失眠”,疗效确切,现将其从肝论治“畏光失眠”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畏光失眠”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畏光失眠”这一病名,基于其临床表现可归为“羞明”“不寐”范畴。综合患者特有的畏光表现与焦虑情绪,林教授认为“畏光失眠”与肝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1.1 肝与畏光 畏光属于目疾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肝与目关系密切,《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记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肝通过经脉与目直接相连,如《灵枢·经脉》所记载“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目睛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肝气、肝血的滋养,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肝受血而能视”一说[1]。《素问直解·玉机真脏论第十九篇》曰:“肝受邪,故闷瞀”,可知目疾与肝的气血阴阳失调密切相关。同时,他脏受病,亦可累及于肝,从而间接诱发畏光。

1.1.1 肝木失和,目睛失养 《灵枢·脉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畏光失眠”患者平素常有情绪紧张、焦虑或有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常致肝木失和。林教授认为肝木失和有虚实之分:实则肝气被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津液停聚,或肝气久郁,气郁血瘀,阻塞脉络;虚则肝气不足,肝血亏虚,津液运行输布无力,终致气血津液难以上濡于目,出现畏光。

1.1.2 肝病及脾,精不养目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林教授认为肝气机不利,易横逆克土,损伤脾胃。《兰室秘藏·眼耳鼻门》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胃受损,失于健运,五脏六腑之精气难以上贯于目,故可继发畏光。

1.2 肝与失眠 失眠亦与肝生理功能异常相关。由肝生理功能异常引发失眠的原因诸多,如情志因素导致肝疏泄失司,气机紊乱,抑或是劳损之疾导致肝藏血不足,均可致肝之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发为不寐[2]。

1.2.1 肝郁化火,魂神不守 寐之安者,神藏于心,魂舍于肝。若脏神不守,神机不安,即生不寐[3]。“畏光失眠”患者主观感受到外界光线的刺激而无所适从,同时患者因时刻担心能否入睡而心生厌烦,加之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情绪,此时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心神,致神气不宁,神不守舍。同时,肝藏血,血舍魂,郁火灼伤肝血,则魂无所舍,不得内藏,而发不寐,如《症因脉治·内伤不得卧》曰:“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不宁矣”。此外,《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血者神气也。”可知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人卧则血归于肝”,若肝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定,不得驭气以调控血液运行,使心血不能归藏于肝,亦致肝不藏魂,魂不守舍,肝魂、心神不得安居其舍,故发为失眠。

1.2.2 肝血亏虚,魂神失养 肝为魂之处,魂与神一样,皆以血为主要物质基础。肝血充足,肝魂得以濡养,魂安则寐佳。倘若肝血虚少,则魂失所养,不得安宁,妄行游离,遂致入睡困难;同时,肝血亏虚,肝气失于荣养,气机失调,也会加重肝血之不足,形成恶性循环,继而波及肝魂,加重睡眠障碍[4-5]。此外,肝血亏虚亦可牵连于心,影响心神。如肝血亏虚,气运无力,既不足上济于心,使心神失去心血濡养而异常亢奋[6],又因推动无力,气郁血瘀,而致心神失养。且肝阴血不足,制约无力,易致肝气升发太过,引动肝火上炎,入心扰神,加重失眠。林教授认为:患者若平素体质虚弱,伴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性情急躁,肝火旺盛,灼耗阴血,均可致肝血亏虚,不足以濡养魂神,遂发为不寐。

畏光与失眠证本一源,又相互影响,临床上同时出现时称为“畏光失眠”。

2 “畏光失眠”治疗

对于“畏光失眠”的治疗,林教授认为在安神的同时要让目睛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即所谓“和目”,这样目睛才能适应正常的光线刺激,患者方能在夜晚正常闭目而入睡。而肝与“畏光失眠”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采用“调肝”方法让肝恢复其正常的疏泄、藏血等生理功能,是使目睛功能恢复正常、“畏光失眠”消除的核心所在。临证中林教授针对肝木失和的病机本质,强调经典方、经典穴位的运用,通过外治内调,调肝和目,安神助眠。此外,在治疗过程中,也注重防治肝木乘克脾土。

2.1 调肝和目,兼以安神 对于“畏光失眠”偏于实证的患者,林教授常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经典方配合行气活血、散瘀除热、清肝明目之品加减,如柴胡、枳壳、香附、牡丹皮、赤芍、栀子、薄荷、决明子等。和目重在调肝,而肝肾同源,风池、睛明穴分别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是分布于头面且与肝、肾相表里的阳经腧穴,针之可同时疏调肝肾二经,促进气血精微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而上注于目窍,为治疗眼病的重要对穴[7]。故林教授常以针刺风池、睛明穴为基本方法,同时配合生姜刮痧、隔行气药灸(行气药组成:木香2.5 g,丁香2.5 g,川芎5 g,白芥子5 g,延胡索15 g,打碎制成粉末,每30 g 粉末用20 g 生姜汁调匀成药膏)、一指禅偏锋推眼眶等疗法,以调畅气机,舒筋通络,使“肝目调和”。对于“畏光失眠”偏于虚证的患者,林教授常以酸枣仁汤为基本方,配合酸味的白芍、五味子,苦味的炒生地黄、炒菊花,甘味的党参、炙甘草等进行加减,蕴“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肝虚则用此法”之意;外治方面保留上述的干预措施,并另取肝俞、胆俞穴,行毫针补法以养肝明目;因这类患者还伴有严重的失眠,林教授常选用牡蛎、龙骨等潜镇安神之品,并酌情加入合欢皮、夜交藤等味甘性平的养心安神药,并配合姜刮百会、四神聪、安眠穴以及心经以内外同治。

2.2 顾护脾胃,以防传变 林教授认为:“畏光失眠”病程偏长,肝病日久易损伤脾胃,即使患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应时刻重视对脾胃的顾护。在中药内调方面,林教授常用黄芪、白术、党参、炙甘草等益气健脾,外治方面以针刺脾俞、胃俞穴为主,行毫针补法,并根据兼症配合其他外治法。

病例介绍

患者陈某,男,19 岁,2022 年5 月28 日初诊。主诉:畏光入睡困难8 年余。现病史:患者8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因畏光而入睡困难,夜寐时稍有微弱光亮就难以入睡,日间倦怠乏力,情绪时常低落,对诸多事物兴趣减退,平素学习压力大时症状加重,曾多方求诊,未见良效。辰下症:畏光,入睡困难,目赤,烦躁易怒,纳差脘痞,身困,乏力倦怠,小便短赤,大便干而臭秽,舌尖边红,苔黄,脉弦细。临床探穴:睛明、风池、中脘、气海穴压痛明显,百会、安眠、四神聪穴有酸楚反应。中医诊断:不寐(肝郁脾虚、郁火扰心证)。西医诊断:失眠。治法:疏肝健脾,清心安神。予以针灸与推拿:针刺双侧睛明,选用0.25 mm×40 mm 一次性无菌毫针,用左手指将眼球向外侧轻推固定,右手缓慢进针,针尖方向略朝向后上方,不提插,不捻转;针刺双侧风池,选用0.25 mm×40 mm 一次性无菌毫针,向对侧鼻尖方向斜刺,予提插捻转,行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姜刮百会、四神聪、安眠穴和心经各1~2 min;隔行气药灸气海、中脘、膻中穴3 壮;一指禅偏锋推上下眼眶2~3 min,沿眼眶边缘“8”字移动。配合中药内服,处方:醋北柴胡10 g,炒当归12 g,赤芍10 g,茯神20 g,薄荷(后入)3 g,炙甘草6 g,白术10 g,牡丹皮10 g,焦栀子10 g,决明子12 g,牡蛎(先煎)30 g,龙骨(先煎)30 g,甘松9 g,郁金12 g,淡竹叶15 g。10剂,水煎服,日1剂,午晚饭后40 min服用。嘱患者调饮食,畅情志,慎起居,避免过劳及用眼过度,定期复诊。

2022 年6 月25 日二诊:患者自述治疗当晚自觉畏光症状较以往略有减轻,可勉强入睡。内服中药3 d 后自觉畏光症状缓解较明显,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心情较以往舒畅;10 剂后上述症状改善明显,二便恢复正常,脘腹部痞满感消失。经进一步询问,患者自服用完10 剂药后至今未接受任何治疗。辰下症:仍时有身困乏力,并自觉腰酸,目中赤色仍存,较以往略轻,舌尖边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临床探穴:睛明、风池、中脘、气海穴压痛时有时无,肾俞、委中、腰部阿是穴压痛明显,百会、四神聪已无酸楚反应,安眠穴仍有酸楚反应,但较前为轻。针推治疗:取心俞、脾俞、胃俞、肾俞穴,选用0.25 mm×40 mm 一次性无菌毫针直刺,予提插补法;选用0.25 mm×25 mm 一次性无菌毫针直刺内关穴,予捻转补法;选用0.25 mm×40 mm 一次性无菌毫针直刺委中、阿是穴,不施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姜刮督脉、风府、安眠穴、两侧膀胱经各1~2 min。隔行气药灸肝俞、胆俞穴3 壮;隔吴茱萸灸涌泉3 壮。中药内服:守上方去淡竹叶,加党参15 g,五加皮10 g,续服10 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注意饮食情志与用眼,劳逸结合。

2022 年8 月29 日回访:患者治疗至今无任何不适,且未再接受治疗。嘱患者日常注意调和身心,合理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防止复发。

按语:《血证论·卧寐》曰:“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肝体阴而用阳,肝失疏泄,藏血失司,阴血亏虚,血不舍魂,发为不寐。肝窍在目,肝血无以上荣于目,故见畏光。此外,木郁乘土,脾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权,清阳不升,而见身困、乏力倦怠;中焦气机不畅,纳食欠佳,故脘腹痞满;水谷之海腐熟不及,宿食久积,化热伤津,故大便干臭;肝郁化火,扰动心神,则见烦躁易怒;心火下移小肠,故小便短赤;肝火循经上炎,则生目赤。本病证属肝郁脾虚,郁火扰心。治宜疏肝健脾,清心安神。

首诊针刺睛明、风池穴配合一指禅偏锋推上下眼眶以调畅气机,疏通眼周经脉气血,缓解视疲劳;姜刮百会、四神聪、安眠穴和心经以安神宁志;隔行气药灸气海、膻中穴通达气机;灸胃之募穴中脘穴以引动中气升发,一则和畅中焦枢纽以消除痞满,二则升提清气以肃降浊气。二诊针刺心俞、内关穴宁心安神,针刺脾俞、胃俞穴健脾和胃,针刺肾俞、委中、阿是穴以治腰酸;姜刮督脉、风府穴和两侧膀胱经意在畅达一身之阳气,使气顺则病自消;隔吴茱萸灸涌泉穴引火归元,以消目赤;隔行气药灸肝俞、胆俞穴疏肝行气,调畅情志。中药以丹栀逍遥散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化裁,以疏肝健脾,养血安神,兼清郁热。方中加淡竹叶清心利尿;加决明子合薄荷清肝明目;加甘松、郁金合柴胡开郁醒脾、疏肝安神。二诊患者已无溲赤,故去淡竹叶,再加党参合白术补气健脾以治纳差乏力,加五加皮补肝肾强筋骨以绝腰酸。针灸推拿配合中药口服,外治与内调并举,使针药相得,共奏显效。

3 结 语

《神灸经纶·周身名位经脉骨度》曰:“肝窍在目,故论目必首肝”,且人之寤寐亦离不开肝之生理功能调和。林教授认为:对于“畏光失眠”应着重从肝着手论治,通过外治内调,使肝目调和,同时也要防止肝病及脾,方能取效。

虽然“畏光失眠”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但其并未形成一个临床诊疗的疾病分型。期冀本团队对“畏光失眠”的提出和不断探索,能为本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借鉴和启发。

猜你喜欢

外治肝气针刺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春季养肝食何“味”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中医外治杂志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