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香云纱行业创新发展路径的研究

2024-05-03芮敏汤中军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香云纱

芮敏,汤中军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2)

0 引言

香云纱俗称莨绸、莨纱、云纱,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佛山(禅城、顺德、南海)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以野生植物薯莨的块茎为染料将白绸进行反复浸染、依托阳光不同强度进行曝晒再涂覆特定的泥糊而完成加工,于2008 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云纱生产对日晒强度、天气、河流等自然因素的依赖很大,而且各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加工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灵活地进行调整,对手艺人经验性要求很高。

香云纱的色泽由薯莨的汁液与河泥颜色混合形成,多以红褐色及乌色为主,颜色单一,鲜有年轻群体对之青睐,加之香云纱产业为传统手工工艺,传承资源少,可操控性差,价格昂贵,无法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需求。此后可批量生产的便宜化纤棉织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使得香云纱逐渐淡出了现代市场。

为了打破当前这种发展障碍与困境,有必要进行香云纱全面赋能,进而使香云纱在市场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活化香云纱传承,针对香云纱发展的困境,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从宣传、定制、培育人才、技术突破、信息化等方面突破香云纱服饰格局,促进香云纱传统工艺在高端化、现代化、大众化路线上延续发展

1 香云纱特点

香云纱作为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的结合产物,有着独特功能性、美学艺术性、绿色环保特点。

1.1 功能性

香云纱的功能性源于其面料制作的独特性,使其同时具备舒适性、可持续性、保健性。

舒适性主要表现在舒爽轻便、通透干爽。香云纱虽然在染色及过河泥这类工序中大大降低了香云纱本身的透气性,但是因为工序中与液态水的融合,形成了香云纱防水性强、持水性弱的特点,赋予其少有的具备散热性及保暖性的面料。

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制作过程,通过晒莨、煮绸、搓软、拉扯等工序,香云纱的韧性非常强,拉伸力有一定程度提高,耐磨性得到了增强。

保健性主要在于制作过程中的原料(丝绸、薯莨汁液及过乌的河泥)对皮肤有润滑、滋润、防过敏和防菌作用。作为主要原料的薯莨本身便具有活血化瘀、清热除湿的药用价值,外用可以除菌除臭,对皮肤有一定的修复保健作用;香云纱通过河泥的工艺形成的黑色涂层,亦可以有效阻隔紫外线,并且薯莨汁液中含有的单宁,也是具有很好的防晒作用[1]。

1.2 美学艺术性

香云纱具备双面异色的独特美学,是因为融合了薯莨染色与河泥矿物媒染,在晒莨工艺中,面料吸收薯莨独特的红褐色,在此后的过乌工艺,又与河泥中的二价铁进行化学反应,最终形成香云纱一面乌黑润泽,一面红褐色的双色效果;并且根据气候不同,各种香云纱黑度和光泽的强弱也有差异,背面的棕色会发生棕褐、棕黄、棕红的变化,颜色的深浅也会不同,形成“千衣千色”的差异美感[2]。

香云纱以桑蚕丝织物为坯绸,在晒莨和过乌过程中形成的涂层,使面料更加紧密,质感更加硬挺,既具备丝绸的内在材质美感,又形成香云纱特有的挺爽质感[3]。

1.3 绿色环保特点

香云纱是以天然纤维织物、薯莨和河泥等天然产物为原料,以日光为能源,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依靠曝晒等传统的加工而制成的纯天然产品,期间没有合成染料介入,工艺流程符合绿色可循环发展理念。

相较于普通面料使用的化学染料,如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等,成分复杂,不易降解,易形成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负担;而香云纱染整工艺原料均取于自然界产物,其主要原料的薯莨为天然植物,其所产生的废渣是一种高效、洁净能源;其产生的废水亦可以用作工艺中循环水,实现了排放物的最少化、资源化、可循环化,此外由于香云纱在加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环保涂层,可减少后期使用的污渍沾染,在清洗过程中,有效减少清洁剂的使用。有学者对香云纱成衣进行服饰安全性检测,其萃取液pH 值、色牢度、气味、重金属含量均符合GB/T 18885-2002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4]。

2 发展困境

香云纱加工工艺复杂,色彩富有漆状光泽,不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在制作生产工艺及存放时间上的限制让其价格居高不下,在服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此外香云纱企业规模小,分散性较大,难以形成集群效应,降低了产品关注度;香云纱行业人才的普遍短缺、上市产品良莠不齐也是遏制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1 制作工艺复杂,对自然条件依赖高

香云纱染整技艺依赖于珠三角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源禀赋,首先是植物染料—薯莨,薯莨是两广、浙江、湖南较为常见的多年生藤本野生植物,其表面呈棕黑色,切面红色;其次过泥工艺中河泥必须使用珠三角的河泥,因为珠三角河泥颜色灰黑,手感细腻,透氧性差,富含有大量的铁离子,可与薯莨中含有的单宁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乌黑涂层[5]。此外在晒莨过程中最对气候要求较高,若阳光过猛会使丝绸变脆,失去张力,影响香云纱的质量和穿着效果;若阳光度不足,则色泽偏暗,也会影响到后续的操作,最后香云纱布料对晾晒场地要求很严格,需要在平整的草地上,草根约高一到二厘米,过高则没有足够的支撑力,过低则不能提供具有一定湿度和通风的环境,且会使坯绸接触地面而受到污染,因此需要人工定期修剪草坪[6]。

鉴于香云纱对自然环境依赖较高,局限了其生产地理位置,加之香云纱为纯手工制品,人力及场地成本较高,致使价格昂贵。对于消费能力不强的客户,由于其他制衣面料的相对低廉(如雪纺、化纤、涤纶、欧根纱等),香云纱所具有的独特穿着优势难以抵消其昂贵价格所带来冲击[6]。

2.2 色彩单调,受众范围小

鉴于香云纱染色原理是薯莨自身的红色、河泥原有的褐色,以及薯莨中单宁与河泥中的二价铁离子发生反应形成的乌黑色。由于气候的原因和工艺的差异,香云纱的颜色会呈现不同光泽的红色、褐色、黑色,甚至会出现棕黄色,但也是局限于这几种颜色,这些颜色适用于传统复古的服饰,因此其面料的配色与设计更加符合中老年人的穿着喜好,不适应年轻人的审美。

2.3 产品关注度低,品牌效应差

根据调查表明[7],近一半的被调查者不认识香云纱,并且真正以香云纱为核心的企业规模较小,地处偏远,而且分散度较大,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品牌影响力差。尽管香云纱染整技艺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但是行业方面实质性的帮助较少,地方政府在申请非遗成功后便轻视了后续的保护发展工作,设置非遗名录制度反而流于表面形式过于重视名录的存在导致保护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真正的目的被忽视[8]。

2.4 人力资源匮乏,顶尖技术人员紧缺

香云纱工艺的传承,人才支撑尤为关键,但目前从事香云纱行业技术人员紧缺。首先,香云纱成品需要历经几十道工艺,坊间又称“三洗九蒸十八晒”,但实际操作中更为复杂。尽管在机械化普及的当下,除了制莨水可使用机器完成作业,但无法实现全机械化,比如作为面料的白坯绸和白纱绸都是手工织作,后期虽有大机器可以生产白坯绸和白纱绸,但是纤维过度密集、表面过度滑净、纱面过于紧绷,难以吸附薯莨汁河泥;再比如香云纱对环境要求极高,手艺人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薯莨汁液的配比、封莨水的次数、晒莨的时间及天气、过河泥时涂泥的薄厚程度、摊雾的时间等,这些工艺流程目前只能依靠经验进行操作,尚没有具体数据可供参考,机器无法助力。此外,目前香云纱生产技艺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且文化水平较低,其口传心授的技艺传承方式,不能很好地表达技艺的核心内容[9]。

鉴于工艺复杂、生产条件艰苦、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以及传授方式存在缺陷等问题,很多年轻人对于传承香云纱工艺望而却步,因此专业香云纱技艺的匠人愈发稀缺。

3 香云纱创新发展路径

香云纱是珠三角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虽然具备特有的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药学价值,但在相对低廉的制衣面料、化学染料以及机械化制作的冲击下,香云纱市场受到严重困扰,针对香云纱发展困境,从宣传形式、智能定制、培育人才、生物技术、成本核算以及数字化角度拓宽香云纱传承发展路径。

3.1 线上线下联动,丰富宣传形式

根据调查发现,香云纱品牌宣传仅仅局限在线上店铺、公众号推文等,实体店铺在南方居多,北方甚少。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10]。

线上,企业可以与丝绸龙头企业合作,以大企业辐射小企业的方式,增强香云纱知名度。通过线上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各种平台多方位,跟进时代热点,以当代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还可以结合时尚潮流,制作出一系列的动画、宣传片等,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线下,除了以实体店为核心开展各种展示宣传活动,还可以与政府或者文化单位合作,通过举办年度赛事,邀请各大设计师与相关企业举办香云纱设计大赛,引领香云纱创意产业发展。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党委、政府联动市、区两级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按年份交错举办的香云纱服装设计大赛、香云纱文创设计大赛,极大地推进了香云纱创意产业的发展。2019 年以来,顺德辖区的香云纱时装、文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有10 余家创意设计企业注册成立。原来伦教不重视服装设计的晒莨企业,也纷纷设专人开展创意设计业务,有效地丰富了伦教香云纱的产业业态。

3.2 强化校企合作,构建育人体系

香云纱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传承局面,为了让年轻人喜爱并走进香云纱,为香云纱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也是非遗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输送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保护与弘扬中国传统工艺的路上责无旁贷,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势,依托政策扶持,深度建立与企业合作机制,补齐香云纱人才供给不足短板。让非遗大师进校参与教学,收徒传艺、整理技艺资料,开展展示活动,与企业、行业、协会联手,以人才培养规律为原则,共同打造香云纱双师型队伍,建立师生共同运营的香云纱工作室,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材,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例如建设香云纱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进一步做好传承人的培养[11]。

3.3 多种面料结合使用,降低成本

香云纱由于人力、场地成本较高,有其独特的美学、药学、人文学作为其附加值,因此高昂的价格也是很多消费者不愿购买的主要原因。那么香云纱可与廉价的衣料结合使用,香云纱仅占成衣衣料的一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这样既可以降低价格,又可以拓宽香云纱应用市场[2],而且整个产品的风格会更有层次更有创意,更使传统的香云纱更好地融入当代、融入大众、融入生活,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是使非遗得以持续传承的创新之举和必由之路[12]。

3.4 依托现代技术,突破对环境依赖

香云纱对地理环境的依赖阻碍了香云纱发展,比如过乌工艺需要的河泥是需要特定条件——肥力较差,含铁量较高,没有污染,有黏性、手感细腻等;可以通过先进技术改善不符合要求的河泥,转为香云纱可使用的原料。有研究表明,过乌环节的关键提高河泥中二价铁的含量,因此学者利用铁还原细菌,将河泥中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提高二价铁含量,可以达到改良效果[13]。还有研究通过接种具有铁还原功能的希瓦氏菌S12,五天便可以显著改善不合格“过乌”用泥的染色性能[14],这将打破香云纱染整用泥的局限性,有助于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推广

3.5 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化赋能传承

虚拟仿真技术目前多应用于实践教学,生活服务等,以数字化影像,辅佐其他感官反馈,构造虚拟学习场景,可以使得学习者以交互方式,在互动性、沉浸性参与学习。为突破香云纱文化传承地理和复杂工序的困境,有研究提出可以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构造香云纱数字博物馆,香云纱时装设计软件,以及将香云纱元素应用于网络游戏中,实现香云纱文化高质量传播[15]。

4 结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是古老的纯手工天然染整技艺,同时结合植物染(薯莨)和矿物染(河泥),经过独特的染整技艺制作,不仅形成了双面异色的美学视感、赋予香云纱凉爽舒适、经久耐穿等诸多服用性能,更是蕴含着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但是香云纱发展受制于地理气候条件、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社会认知度低、价格昂贵等原因,对于传承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为提升香云纱应用市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本文结合当下政策与技术、从宣传到人才培养再到生产销售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为香云纱染整技艺这一古老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拾柴助力。

猜你喜欢

香云纱
纺织界的“软黄金”——香云纱
香云纱点染时尚,回归天人合一的慢生活
基于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文创饰品研究
张震隆:非遗传承看少年
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现状研究
非遗传承理念下香云纱服饰的年轻化创新设计研究
香云纱的艺术表现及传承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云纱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与推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历史与现代发展思路
爱上香云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