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策略研究

2024-05-03蔡雪芳

学苑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例题数学课堂

蔡雪芳

(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福建 尤溪 3651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应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增加与学生互动的频率,这种不仅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还可以在对话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基本学情,通过合理的反馈方式为他们指明日后的学习方向,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优化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可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及时反馈信息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第二天开始的陆续反馈。数学知识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是不理解一个知识点,势必影响后续其他内容的学习。所以说,教师应秉持及时性原则进行教学反馈,留心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他们眉头紧锁或没有给出理想中的答案时要立即给出提示,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确保每个人都能真正掌握本课所学内容,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吸收效果。及时性原则使教学反馈更加高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突破思维障碍,助力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针对性原则

小学生在成长环境、智力发育、认知特点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针对性原则进行教学反馈,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表现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对于优等生而言,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习题,以此锻炼其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对于中等生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本课重点内容,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要以夯实他们的数学基础为首要任务,反复讲解概念、性质或运算公式,帮助学生消化这部分内容,逐渐树立学习自信心,认真对待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三)激励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反馈时会发现一个问题,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即便对某个数学知识存在疑问,也不会主动提出,只能通过分析他们的试卷才能掌握其薄弱点。这样一来,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不良影响,教师也很难在他们身上得到教学信息反馈,无法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导致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得不到保障。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转变思路,以反馈的语言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旨在培养其质疑精神。在激励性原则的指引下,会有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愿意主动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或困惑,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掌握学情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严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亦是如此。多数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比较薄弱,而数学又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学生在探究理论知识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课堂作为教师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阵地,他们呈现的每一项成果甚至是每一个微表情都能成为教师制定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观察每一个人的课堂表现,抓住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使学生在不断改进中提高数学综合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让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如此一来,教师便能结合他们的课堂表现完善教学流程,完成“传授理论知识”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为例,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询问学生:“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 年呢?”教师在提问的同时留心观察学生的反应,让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进行回答,起到警醒作用。而后,带领他们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尝试用算式表示小红爸爸的年龄。很快便有人给出答案: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并继续引导他们思考:“如果将小红的年龄用n 来表示,应如何描述爸爸的年龄呢?”此问题比较简单,由学困生回答,得出“n+30”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可知,大多数人已经知道如何用字母表示数,可以适当增加问题难度,如:“当n=11 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n=12 呢?”至此,全体学生都能正确列出算式:n+30=11+30=41,n+30=12+30=42。在教师的全面观察与引导下,学生领悟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内涵,为后续学习解方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互动中,便于教师了解全体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吸收情况,从而给出真实反馈,起到完善数学课堂结构的作用。

(二)做好课前准备,奠定反馈基础

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他们的基本学情是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将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较为全面地呈现出来,让教师及时掌握他们的真实学情,为今后教学流程的制定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而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每节课的整体节奏会根据知识难度和学生的吸收情况作出调整,没有固定形式,也没有所谓的教学套路,整个过程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对课程内容有全面的了解,领悟教学目标的深层次内涵,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前想出对策。即便在教学中并没有出现这些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为例,在学习找因数时,很多学生经常忘记这个数字本身也算作它的因数,导致最终写出来的答案不够完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这个问题作为教学重点,设计不同难度的思考问题,回到课堂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研究。如,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18 的因数有哪几个?详细写出你的思考过程。”由经常犯相同错误的学生回答,他用整除的方法进行列举:18÷1=18,18÷2=9,18÷3=6。其他同学表示也可以用乘法一对一对地找:1×18=18,2×9=18,3×6=18。这样便能总结出18 的因数有1,2,3,6,9,18,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找因数的技巧,从最小的自然数1 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入手,一直找到它本身,找的过程中要一对一对地找,总结的时候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确保万无一失。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设计教学活动,让他们在针对性练习中进行巩固与复习,使其准确掌握课堂内容,助力于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备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便于教师设计出类型多样、贴近主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真实反映总结出教学安排上的不足,及时完善接下来活动的设计,增强学生听课体验感的同时奠定良好的反馈基础。

(三)增加师生互动,构建反馈体系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加上数学知识本身便具有较高难度,在学习概念、运用公式时容易暴露诸多问题。所以说,数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传统的说教形式根本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以交流、引导等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切实保障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多元化的互动环节,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课堂中,踊跃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见解。在近距离接触中,教师能进一步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对本课内容在理解上存在错误的地方,为其提供正确的改进意见,在双方的默契配合下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有效激发,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为例,在学习比的意义时,教师出示一道例题,带领学生探究比的具体内容。“一面旗子长15cm,宽10cm,比较这面旗子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仍旧用加减法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提出“长比宽多多少厘米”这一类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用乘除法和比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此引出本课主题。明确本课任务后,教师继续出示一道例题:“某小区楼房高度是18 米,售楼处的小区楼房模型与楼房实际高度的比是3∶200,问楼房模型高多少厘米?”很快便有学生列出算式:1800÷200×3=27(厘米)。但是教师观察到仍然有部分学生并未参与互动,便继续出示同类型的例题,如:“做一批零件,如果每小时做24 个,6 小时可做完,如果需要4 小时做完,每小时应做多少个零件?”引导学生先计算一共有多少个零件,而后除以规定的时间便是每小时应做的零件个数。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大家准确列出算式:24×6÷4=36(个)。师生互动有效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体现出教学反馈对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增加师生互动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也为教师拓宽了了解学生基本学情的渠道,在双方的配合之下初步形成反馈体系,激励性语言或明确性的改进意见为学生指明学习道路。

(四)注重练评结合,保证反馈时效

练评结合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重点内容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习题,到了规定的时间后立即评讲。评讲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担任“老师”,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由教师进行评价;也可以让教师详细地讲解这些例题,学生负责点评,并说出自己仍然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要耐心地再讲一遍,直至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评讲时,教师要及时统计错题的人数,随机抽取一人说出错误的原因,相同错误的学生举手示意,教师便能知道他们的主要问题,而后采取针对性措施。随堂检测的反馈、学生互动交流的反馈等真正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为例,随堂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底面积是80 平方厘米,高是15 厘米,水深8 厘米,现将一个底面积是16 平方厘米,高为12 厘米的长方体铁块竖放在水中,现在水深多少厘米?教师给出十分钟时间,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时间一到,教师先行公布正确答案,此题有两种解答方法:(1)80×8÷(80-16)=640÷64=10(cm);(2)设水面上升了x 厘米,80x=16(8+x),x=2,8+2=10(cm)。让解答错误的学生举手示意,并询问错误原因,有人用方程解答后忘记计算8+2=10(cm)这一步骤;有人被“圆柱高15 厘米”和“高12 厘米的长方体铁块”这两个条件迷惑,把题目想得过于复杂等。明确问题所在后,教师逐一解答他们的疑惑,要求学生再次进行独立计算,说出自己仍然不理解的步骤,在反复的提出与解答中攻克所有难关,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反馈模式,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练评结合是提高反馈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应的随堂练习,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得出答案,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漏洞或表现出来的个人优势,切实保证教学反馈的实效性。

(五)提前规定动作,增强反馈效果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的反馈效果,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忽略了课堂纪律问题,不管其他人的听课状态,有疑问就直接举手示意,这样的方式容易打扰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无法发挥出教学反馈的最大价值。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前规定动作,如果学生在听课中有不理解的知识点,举起左手示意即可,教师看到后以点头的方式作为回应,结束这一部分教学后再处理他们的问题;如果学生是要回答问题,便可举起右手,教师随机抽取几个人进行作答。规定动作的方式既能保证课堂纪律,又能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起到增强教学反馈效果的作用。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为例,教师在介绍小数乘整数的具体方法时,提前告知学生按照约定好的动作举手示意。当他们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运算规则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几道例题,如3.2×2,5.4×6,8.5×3,5.2×9,1.2×5 等,在解题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生要举起左手,教师看到后便会走到他的身边进行讲解。若是完成了解题任务,学生可以举起右手进行示意,便于教师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最后,教师统计失误较多的例题,以此为依据设计同类型的练习题,耐心地帮助学生巩固小数乘法运算,促进解题效率的提升。这样的方式增强了教学反馈效果,使课堂流程更加完整,也让学生在愉快的班级氛围中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

规定动作的方式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经过教师的介绍知道在不同情境下应该如何发出正确的“暗号”,既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又在无形中增强了反馈效果,为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提供助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反馈是提高课堂效率、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及时反馈不仅能高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让教师根据他们的具体表现调整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系统。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精心备课、练评结合、多元互动等方式增强教学反馈的实效性,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得到充分锻炼,彰显教学反馈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产生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例题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