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场馆资源优势 推动馆校协同育人

2024-04-29韩晋江

中国科技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技馆场馆研学

韩晋江

在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实操性的各类科普研学活动,让广大青少年通过实地参观践学,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的学习模式,更好地达到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全社会对研学活动需求量的持续提升,为科技场馆带来了新机遇

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研学这种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的形式,成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双减”政策的出台,更让科普研学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目光。国家各有关部门持续出台关于研学的政策文件,各地积极响应,研学行业蓬勃兴起。科普研学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不仅能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能激发科学兴趣,有力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研学旅行大体分为国防军事类、科普教育类、文化遗址类、科研机构类、文博院馆类、古村古镇类、民族艺术类、红色旅游类、综合实践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10 种类型,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科普教育类,占比达30.63%[1]。由此看出,科普研学需求持续释放,将科普场馆打造成研学基地的态势逐渐凸显,其中尤以科技馆表现得最为活跃。

科技场馆具备展品资源丰富、团队力量专业、科教活动经验丰富等优势,以展教活动为基础,结合自身优势与外部资源,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研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成为热门的研学目的地,为科普场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充分发挥科技场馆阵地作用,全方位开展研学活动

天津科技馆立足自身资源,倾力打造多样化研学活动,将优质研学教育资源普惠广大青少年,探索建立多元、多维、多方的研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场馆资源为依托、馆内外研学相结合的科普研学模式。

基于科普展项资源优势,打造场馆沉浸式研学

天津科技馆在展展品350 余件,丰富的展项资源与氛围布局为打造沉浸式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具有的科学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在组织学生在科技馆开展思考与探索教育教学活动时,能让学生获得不同于学校课堂的收获。一方面,在活动中注重聚焦科技热点,结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将馆内不同学科内容的展品进行综合开发,打造成不同学科主题的研学活动,更加突出实践性与探究性,使参与活动的青少年通过实践操作与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以及在国家最新科技成果中的实际运用成果,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在活动中注重对标课程标准,将科技馆的展项资源与课内知识密切结合,打造以探究为核心的精品研学课程,激发探究欲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家潜质。

基于科普教育基地带动优势,打造多元场景研学

近年来,天津科技馆通过与高校、院所、企业等科普教育基地開展交流合作,充分开发优质研学路线,为广大青少年搭建形式多样的科普学习探索平台,促进了科研与科普的有机结合,让青少年亲身体验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氛围与科研成果,实现理论能力、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培育相融互通。科技馆开设高校主题研学,组织营员走进高校,参观高校实验室、校史馆、大科学装置等高等院校特有的科技资源,带领青少年领悟科学精神,感受科学家精神;开设基地主题研学,对接不同领域科普基地,为青少年量身订制研学路线与实践活动,带领青少年近距离了解最新科技成果,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科技。

基于品牌活动优势,打造高质量研学精品

天津科技馆从开馆时期就一直举办各类天文科普活动,至今已有20 余年历史。天文科普已成为天津科技馆的一张科普名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天津科技馆充分发挥天文科普的品牌优势,汇集专家、设备、课程等相关天文资源,邀请知名专家担任研学导师,扩大活动实施的地域范围,组织学生到贵州、内蒙古等地开展天文专题研学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设置知识讲座、星空贯彻、民俗体验等内容,提升研学品质,打造出了一条天文主题研学精品路线。

推动多方协同联动,促进实现研学活动健康发展

研学作为新时代育人方式,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旅游研究院等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全国中小学校2019 年研学活动人数480 万人次,2021年达494 万人次,超过了疫情前的人数,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 万人次,达到历史新高[2]。面对快速发展的情况,研学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研而不游、游而不学、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问题,迫切需要各相关领域积极联动,着力从研学实践课程、专业人才队伍、阵地建设及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促进研学实践的科学健康发展。

建立充分发挥作用的科普研学管理体系

科普研学涉及科技、教育、旅游、文化、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目前更多体现在旅游领域,在管理机制上还不十分完善,相关规范标准尚不全面、系统,亟待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管理机制。需要各相关领域单位加强协作,从中小学实践教育理论体系与研学活动指导体系两方面入手,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推动政策与规划研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科普研学教育实践、构建科普研学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等,共同推进科普研学体系建设。

推动研学实践课程内容质量提升

研学课程质量是体现研学水平的重要参考。根据以往经验与研学案例,研学课程需要由学校、科普场馆、科研单位等多方共同建设,使得研学活动更加符合教学实际需求,有效提升研学质量。一方面,科技馆可以结合自身科普资源优势,持续开发和创新实践课程,推进科普品牌建设,助力研学资源供给;另一方面,深化馆校合作,发挥学校课堂教育的传统优势,充分开展教研活动,对标新课程标准的实质要求,切实把新课标落实到研学实践课程中,推进研学课程核心理念普及,探索建立跨学科的课程架构、多元化的课程模式,探究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助力分龄化、多样化、系统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为研学事业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加强专业化科普研学队伍建设

建设专业化科普研学服务队伍,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研学服务、推动事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开展跨领域、多元化团队合作,开发创新性研学活动等形式,从课程、策划、管理3 个核心要素入手,开展研学管理专业培训,在科研知识储备、教学方法、运营管理实施等方面对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提升,为科普研学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在培训中注重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及各类科普基地的作用,助力研学导师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创新思维、跨学科素养、团队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为研学活动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

多方协同构建科普研学矩阵

高校、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与文化历史底蕴,在科普研学组织中与其建立衔接机制,设计专题研学线路,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可使研学活动呈现多维度、多角度、多视野的勃勃生机。但在实际工作中,将高校和科研院所具备的科研资源转化为适合青少年的研学活动实践课程还不充分;相当一部分实验室因场地条件、制度等制约,尚不能向研学群体开放,这就需要在研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加强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共同研讨开发研学活动,将更多更好的科研实验室打造成符合青少年认知和应用需求的优质示范型研学基地。同时,需要充分发挥专家、科普场馆及相关教育单位的作用,开发配套研学课程,逐步构建高精尖汇聚的科普研学矩阵。

科技馆作为大型公益科普教育设施,应进一步激活科教功能,深化馆校协同,打造优质研学阵地与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活动品牌,为不同群体提供高品质的科普研学服务,积极推动我国科普研学体系建设,为科普研学高质量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儒练,李洪义,田逢军.中国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2021,41(07):1139-1148.DOI:10.13249/j.cnki.sgs.2021.07.004.

[2] 中国旅游研究院, 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2023.

猜你喜欢

科技馆场馆研学
科技馆一日游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我在四川科技馆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