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赵先德:只拼低价,注定失败

2024-04-28王小豪

南风窗 2024年9期
关键词:南风窗供应链数字化

王小豪

中国制造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健全完备的供应链是重要支撑。随着全球政经形势日渐动荡、产业链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强,我国供应链应向何处发展,怎么发展,是工业界和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4月13日,由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主办的中欧供应链创新论坛大湾区峰会,以“数字化供应链创新及全球化布局”为主题,邀请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人士,围绕供应链的数字化、低碳化和全球化等內容进行分享。

借此机会,南风窗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先德,就中国供应链的现状与未来展开讨论。

赵先德指出,未来,中国企业努力的方向应当是,用全球的资源,满足全球不同地方的消费者,而不是对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忧心忡忡,或是陷入低价竞争的僵局。

力争实现供应链全球布局

南风窗:目前,我国的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体系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过去几年,这一角色发生了哪些突出的变化?

赵先德:回顾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里扮演的角色,首先是OEM,也就是生产加工者,国外企业提供设计和原材料,在中国完成加工。早年,绝大多数制造型企业的发展模式都以加工国外订单为主,通过出口赚外汇和补贴。

过去几年,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变化是从单纯的OEM到更具备创新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拥有了产品工艺、生产流程上的创新能力,开始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向左,有更多的产品、工具、流程的创新;向右,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设自己的品牌,企业也更加意识到,简单的商品能够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只有深入用户的场景与需求,才能带给用户很好的体验,提升产品、注重品牌和服务,才能在价值链里创造更多的价值。从整体来看,我国供应链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在更多环节做整合、创新与服务,最后使得我们在全球价值链里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在很多行业,我们的竞争力是比较强的,比如电子、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我们有绝对的规模与成本优势,在这种优势的基础上再继续扩展。而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兴起,实质上是中国产业链发展的结果。

南风窗:中国的供应链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备,还要继续往前走的话,未来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赵先德:中国供应链,或者说以中国为主导的供应链,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依然以销售出口这一模式为主。以电商平台为例,许多中国工厂是通过亚马逊这样的跨境电商平台直接面向全球销售。最典型的就是SHEIN这样的企业,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了解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研发,然后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向全球销售产品。

中国企业应该看到,以销售出口这一模式的弊端—它会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不平衡。很多国家自然会想方设法限制中国的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或者提出更多的低碳需求。

因此,目前中国供应链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整合全球不同地方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自然资源等,去全球不同的地方搭建供应链,满足市场需求。这要求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具备整合供应链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使用资源,同时还要在全球范围内搭建高效的供应链下游渠道,把东西卖出去,同时还要提供服务。

中国的供应链由于历史原因,专长于低成本、规模化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是中国的土地资源、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现在中国的土地、劳动力资源越来越紧张,再加上对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的考虑,只用中国的资源来满足全球的需求是不行的。中国供应链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是如何用全球的资源,满足全球不同地方的消费者。

中国企业应该看到,以销售出口这一模式的弊端—它会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不平衡。很多国家自然会想方设法限制中国的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或者提出更多的低碳需求。

南风窗:怎样才能做到你刚刚提到的这个设想?

赵先德: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知识和思维观念需要发生改变,要研究全球消费者的行为,了解全球范围内谁在什么地方有什么需求。另外,要有能力去整合全球不同的研发资源,把中国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优势的工业制造,向满足全球不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转变。

为实现这一点,第一,要做更多的研发设计层面的努力;第二,基于产品去思考应该在哪个环节、哪个国家去整合资源,一方面生产效率要高,另一方面反应速度要快;第三,还要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

供应链要基于知识视野,把不同地方的优秀资源整合起来。通过这样的供应链布局,很多行业的竞争力也会比现在更高,可以占领更多的市场,最终有能力用国外的生产制造、研发、渠道等资源形成全球的供应链布局,满足全球的需求。

如何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我认为,人才是第一步,有了新的战略思维和知识储备后,才会有产品研发的创新,工艺流程的创新。除此之外,还要有最新的数字化、绿色低碳等管理知识和经验。这些组合起来,企业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供应链网络。

此外,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只有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中国的资本整合国外的资源,我们的供应链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提供更多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实际上,中国将来的发展,应该增加对中国企业在外投资所创造的价值的关注。

除了人和组织的因素,还需要更多产品设计研发的知识产权、工艺流程创新的知识产权,以及更多数字化技术的知识产权等,让知识产权在全球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再加上新的战略和商业模式,中国企业就可以在全球更大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

南风窗:在目前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这种模式是否意味着境外投资的风险其实也在增加?

赵先德:风险是有的,但是,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在全球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进行资源整合,实际上是在分散和降低风险。事实上,单一工业园的风险更高,如果工厂都设在中国,一旦遇上些什么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分散供应链大多了。

供应链转移不可怕

南风窗:最近几年,特别是疫情后,很多企业会选择到东南亚等地建厂,供应链似乎有转移的趋势,这对我国的供应链是否产生冲击?

赵先德:是有冲击的。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中国人要有宽大的胸怀,要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完全可以把某些行业、某些生产制造的环节转移到东南亚这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去,同时让自己的企业里更多的人去做研发设计,做市场营销,赚取更多的利润。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说,在不同国家整合资源,不见得是坏事。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也是能力提高的表现。

南风窗:有观点认为,现在中国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的过程,其实并不是主动选择,更像是受迫性的转移。我们的供应链是否准备好应对这样的变迁?

赵先德:确实有些供应链转移是因为受到了某些国家的政治影响,使得一些下游客户为了降低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供应链多样化,这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促使企业这么做。

但我的观点是,我们可以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这件事。转移未必不会带来新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借这种转移来打开供应链的布局,提升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能力,从长远来看是更大的提高。

南风窗:在短期内,这会产生什么影响?

赵先德:短期的影响确实会有,比如,短期内的供应链转移会导致成本上涨,质量和交货都可能出现问题。很多人关心,像东南亚这样的周边国家,未来会替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我不太赞同这个观念,只要中国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条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它就不是一个替代的问题。内外部的环境发生改变后,做得好的企业应该调整自己在供应链里的位置。

数字化与智能化势在必行

南风窗:你刚刚也提到,我国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问题,这可以说是未来的一大趋势,那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里?

单一工业园的风险更高,如果工厂都设在中国,一旦遇上些什么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分散供应链大多了。

赵先德:供应链的数字化很重要,第一大作用就是通过数字化工具连接我们的生产能力和全球的消费者。

像SHEIN这样的企业是很好的例子,通过数字化了解和分析不同的客户有什么需求,对应开发更好的产品,生产、物流等环节外包给不同的工厂,通过数字化的系统打通整个流程,以及打通不同流程的实际数据,整合起来后,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去指挥供应链不同的环节怎么做,才能做得快、质量高、成本低。

这是供应链里的第一大工程—通过端到端的数字化,以及数据分析做智慧决策,把供应链里的堵点打通、浪费减少,快速准确地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

行业在数字化的支持下,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就会很明显。很多传统行业,哪怕在产品创新上很难有独特的突破,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都能比别人做得更便宜,质量更好,而且反应速度更快,供应链里的浪费更少。

第二大作用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去协同上下游的企业,然后通过知识和数据分享做合作创新,最后让创新推广。比如,供应链的协同降碳,没有数字化的工具就很难算清楚。

第三个作用是制造业的服务化。企业竞争能力要提高,一定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要以用户的体验为中心。一个只是生产产品、卖产品的企业,很难充分满足用户的要求。这个时候必须把不同的产品服务组合起来。

比如,海尔近几年做的智慧家居、智慧阳台,智慧厨房,都是以一些应用场景为基础,研究客户的体验与反馈,最后把不同的产品整合起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需要数字化技术来收集数据,让产品能够恰当组合,这件事才能够最终实现。

总的来说,数字化供应链的作用主要是四点。第一,通过端到端的整合,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反应速度,质量更好也更高效。第二,通过供应链里的知识信息共享,促进创新。第三,促进绿色低碳。第四,促进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这是支持制造业的服务化。

数字化供应链可以通过这四条不同路径,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现在谈“新质生产力”,用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企业层面的新质生产力提升,很大程度上也是这四条路径。

南风窗:把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放到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的话,我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现在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是否具有优势?

赵先德: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整合资源为手段,把产品的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物流、配送和服务这些环节协同起来管理。最终的目标是效率,是提高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按照这个定义,好多国家的物流服务市场,没有中国这么快,没有中国这么便宜。

另外一端,相当一部分生产制造型的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在上升,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这方面的发展中国比日本、美国、欧洲也快得多。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数字化的机器生产和整个生产计划、控制系统相结合。这方面中国制造业现在的平均水平还比较低。许多制造业企业会认为,与单纯一个环节的智能化相比,发展与内外部多方协同相关的智能化的不确定性比较高,加上企业的运营环境比较复杂,困难和挑战也比较多,所以制造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实际上还是不够。

产能过剩,如何破局

南风窗: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较为动荡,前阵子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来中国的时候,特别提到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怎么理解这种下行的经济形势对整个中国供应链发展的影响?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数字化的机器生产和整个生产计划、控制系统相结合。这方面中国制造业现在的平均水平还比较低。

赵先德:拿产能过剩来说,中国企业的长处是,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够快速响应。但有个特点就是,在响应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内卷现象,大家一哄而上增加产能,最终导致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使得企业只能通过降价把需求订单拿到自己手里,如果大家都以同样的模式去争抢订单,最终的结果是市场变得越来越卷,尽管有一些行业是飞速发展的,需求是增加的,但是实质上大家盈利却越来越低。

目前,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扩张过程中的低价竞争,由于没有明确的市场细分,大家都往多个市场方向拓展,没有差异化战略,最后只能用同质化、低成本的手段去竞争,最终导致没有足够的利润,没有持续的研发,也就没有了产品的创新,所以,中国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进行差异化的竞争。

南风窗:在如此强的竞争和生存焦虑下,同质、低效的竞争似乎很难避免,有没有什么破局的方法?

赵先德:企业领导者应当加强管理教育。企业决策者需要商业战略层面、供应链层面的教育。我的建议是,企业一定要聚焦,大家选择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战略聚焦,才能健康长效发展,否则一味拼低价,总会有人失败。

南风窗:前面你也提到,中国的企业要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有一个问题是,现在逆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成为一股长期的潮流,国家利益被摆在比全球市场更优先的位置,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供应链有没有特别的机遇?

赵先德:现在最大的機遇是,中国要建立供应链的全球观念,不能只考虑在本土生产然后向外出售,这个长期来看是很难持续的。可持续性一定建立在整合全球的资源,满足全球市场的基础上。我觉得这一步是必须走的。同时,中国需要研究全球不同地方、不同国家的产业发展历史,制定一些适应全球发展的产业政策。

中国企业的发展关键,就是怎么走出去。通过政府指导、产业政策以及一些金融和其他方面的支持,让中国现在在国内建立的产业链有序走出去,甚至抱团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布局,这对塑造中国长期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南风窗供应链数字化
《南风窗》新媒体营收激增原因分析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数字化制胜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