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模式下孤独症儿童的美术教育探索

2024-04-18房璐赵楠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物体绘画儿童

房璐 赵楠

融合教育是指让身心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处同一间教室,在相同的环境中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相关研究表明:多数孤独症儿童在3岁前早有征兆,在6岁前症状已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行为重复刻板。《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将“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作为基本原则,倡导“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基本教育安置模式。美术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感官性的空间艺术,根据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干预,能够对孤独症儿童的感知、社会交往和问题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一、美术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价值体现

(一)提高感知能力

孤独症儿童大多拥有正常甚至超乎寻常的视觉空间能力,有的还有超凡的精细视觉加工能力,他们的视觉记忆具有很强的优势,能很快掌握物体的形状和色彩。孤独症儿童在绘画或参观美术作品时,往往受到各种颜色、形状带来的视觉刺激,剪纸或泥塑也能带给他们丰富的触觉体验。从画线条、形状到认识基本颜色,从拿、捏到剪、撕的动作,视觉与触觉相结合,促进了孤独症儿童手部动作的协调发展和感知能力的培养。他们会在与材料的接触中,获得更多的感知觉信息,并尝试主动认识周围事物。

(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与孤独症儿童有关的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垂体后叶催产素系统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薄弱;神经递质的变异可能会影响一系列的行为或技能。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在婴儿时期就已出现人际交往困难,表现为不能主动进行社会交往,不能很好地建立伙伴关系。

孤独症儿童的美术创作通常以熟悉的事物或环境为起点,教师引导其对自身以外的事物进行描绘,可以帮助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生活,从而更好地融入并适应社会。此外,美术活动还能拉近教师与孤独症儿童的距离,教师可有意识地围绕作品与儿童交流,建立信任关系,促进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情感表达,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促进情感发育

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感也会逐渐丰富且复杂,并能初步调节自己的情绪。但是,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发育薄弱,无论是对自我情绪的表达,还是对他人情绪的识别,都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缺乏口语表达能力的儿童,他们经常通过哭闹、喊叫、发脾气甚至攻击性行为来表达情绪。美术活动作为陶冶情操、激发并丰富情感体验的活动,直接反映了创作者的喜、怒、哀、乐。孤独症儿童通过绘画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满足情感宣泄与表达的同时,能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情绪紊乱、冲动暴躁的孤独症儿童,也可以通过撕纸、涂鸦等方式合理地宣泄情绪,使情绪趋于稳定。[1]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孤独症儿童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还会伴有叹息、自言自语、哼唱等行为。可见,美术活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宣泄情绪的出口。

2.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沟通可以满足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需求,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大类别。[2]大约一半的孤独症儿童有获得性功能语言方面的缺陷,有的孤独症儿童只有很少的词汇量,有的即使掌握大量的词语,但缺乏整合与迁移能力,难以理解词汇。因此,用大量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图像为主的视觉刺激,能有效地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提高他们的知觉能力,尤其是视觉能力,如辨别或模仿线条、颜色等,能加强对语言词汇的理解。绘画或手工活动能锻炼孤独症儿童的肌肉动作,尤其是手部肌肉,进而提高他们的非语言沟通能力。这促使孤独症儿童逐渐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言语发展,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敞开心扉,尝试主动与同伴交流。

(三)减少问题行为

一些孤独症儿童面对周围的人或物体会产生不同寻常的举动,以及行为反复、刻板,如有的儿童每天必须走同一条路上学、每天反复看同样的电视广告;还会出现妨碍性行为,即自伤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如砸物品或无缘无故地打、抓、咬、踢他人等。我们尤其要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妨碍性行为,加强对这类问题行为的干预。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它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和谐、安全、愉悦的环境,能够降低攻击性儿童的防御机制。孤独症儿童能通过绘画找到内心矛盾与冲突的原因,减少并释放自身的消极情绪,使心理恢复平衡,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融合教育模式下孤独症儿童美术教育的实施建议

尽管融合教育已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但在我国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融合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实现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在融合教育中的共生共进,目前还存在巨大挑战。在融合教育模式下对孤独症儿童开展美术教育,不仅要了解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还要结合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特点与需求针对性地实施。

(一)涂鸦期

1~4岁是儿童绘画的涂鸦期。第一个阶段在约1~2岁,在这一时期,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往往出于好动的本能靠手臂的随意摆弄乱涂乱画,无意识地画一些不规则的线条和图形,而且容易画出纸外。第二个阶段在2~3岁,这一时期,儿童能有控制地涂鸦,可以将线条控制在整张纸内,并重复地画上下、左右等线条,同时对各种形状、颜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第三个阶段在3~4岁,儿童开始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感知作画,意识到线条与实物之间的联系。

涂鴉期是儿童绘画的最初阶段,要让孤独症儿童自由作画并培养对绘画的兴趣。教师要坚持早期干预的原则,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障碍及时预防、干预和治疗,从而减少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实施早期干预要正确把握关键期,如1~2岁是大肌肉发育关键期、2~4岁是语言关键期、3~4岁是色彩关键期等。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对普通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还要提供适合孤独症儿童能力发展的教育环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获得相应的经验。例如:为儿童准备色彩丰富的画本,让其自主选择美术工具描画线条;让普特儿童按照特定的主题进行绘画,鼓励儿童表达与分享,如“这是一只小兔子”“他们非常开心”等,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分组让儿童讨论身边与色彩相对应的事物,给作品共同涂色;等等。通过系列活动,让孤独症儿童在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丰富感知经验,启发对日常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思考。

(二)象征期

4~5岁是儿童绘画的象征期。在这一阶段,儿童仍会用各种不规则图形和线条表现事物,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儿童所画事物之间缺乏联系,对整体和细节的把握也不准确。他们开始对颜色有喜好,注意到事物的固有色,会尝试用鲜艳的颜色描绘物体,但涂色时杂乱无章、构图不均匀。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画人物画,但画的多为“蝌蚪人”形象。

面对这一时期的幼儿,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儿童对物体整体和细节的把握,如有的儿童只强调外部轮廓而忽视细节、有的只注重细节的把控而忽视整体。由于孤独症儿童的视觉认知和表现能力较弱,针对出现的“蝌蚪人”形象,教师可引导他们对人物的头部仔细观察。[3]例如:出示图片让普特儿童共同观察人物的五官、头发、表情等,并简要说出人物特征,以引导他们关注细节,然后分组作画;也可引导儿童小组间相互观察,画一画同伴的头像。这样的融合课堂能加强普特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丰富孤独症儿童的感知经验,从而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思维能力。

(三)图式期

5~8岁是儿童绘画的图式期。这一时期,儿童开始用线条表现事物的整体视觉形象,也能通过绘画细节使物体结构趋于合理,所画的物体形象之间有一定联系,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感;对颜色的认识逐渐完善,开始尝试用物体的固有色给物体涂色,并且涂色比较均匀,能用色彩表达情感,也能突出主题。这一时期儿童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绘画,并带有主观感受和个性。

在融合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儿童的个体差异,了解不同需求,并选择儿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作为主题,为普特儿童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如选择与父母、朋友、温暖等相关的情感主题,引导儿童观察或回想生活中的细节,然后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普通儿童的带动下,帮助孤独症儿童打开内心世界,使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发育得以完善。同时,教师還要引导儿童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升儿童的空间认知与表现能力。如拿出两个形象比较简单的实物前后排列,引导儿童通过仔细观察单个物体的边界和两个物体间的组合与掩饰关系,共同作画,并相互评价。活动最后,教师还要进行针对性评价,及时给予儿童正面反馈,保护好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心,使他们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孤独症儿童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

(四)写实期

8~15岁是儿童绘画的写实期。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抽象转向写实,力求逼真,更加体现出事物的空间感;题材呈现多样化,能够发挥一定的理性思维,画面有一定的透视关系。但是,孤独症儿童很少能达到这一水平,与普通儿童相比,他们缺少主动与周围环境沟通的能力,思维力及社会性也较弱,这使得他们很难在绘画中做进一步表达。

这一时期,教师可以开展写生课,鼓励儿童发挥创造性,使绘画内容更丰富、形象。实验中发现,比起教师,孤独症儿童对同伴投入更多、更长久的注视。因此,让普特儿童共同学习,或以同伴示范的方式进行写生,更容易发挥教育干预的效果。此外,家长始终是融合教育的主力军,普通儿童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普通儿童对班级中孤独症儿童的态度和行为。家长也要为儿童提供交流性社会支持,参与写生教学活动,帮助儿童克服发展障碍。[4]

参考文献

[1]崔建华,谢小璐.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绘画治疗干预的实验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4):127-130.

[2]王烁.治疗性美术教育辅助改善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的个案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5-7.

[3]温虹.美术馆自闭症儿童绘画干预治疗项目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15):53-54.

[4]周念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0-153.

猜你喜欢

物体绘画儿童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悬浮的鸡蛋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