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写作理论指导下的“作文单元”教学研究

2024-04-14张嘉铭

关键词:风俗交际过程

张嘉铭

过程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个探索、再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要不断挖掘和加工,以最大限度地表达个人感受和思想。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由于学生掌握的写作技巧不多,写作经验不丰富,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写作过程,引导他们掌握取材、立意、构思、写作、加工的整个写作环节,以提升作文水平。

一、创设交际语境,调动写作积极性

1.转化任务,激活生活体验

过程写作理论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要重视和学生的互动,创设适合学生的交际语境,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在创设交际语境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选择符合他们实际生活的内容,将其转化成写作任务。

写作“中华传统节日”等范围较大、内容比较深刻的主题时,学生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在过程写作理论下,教师要将抽象的主题转化成生活实践内容。通过“听妈妈讲节日故事、学做节日美食、参加节日风俗活动”这三个环节,能很好地将抽象问题转化成实践任务,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将抽象的节日传承、节日文化等内容转化成故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做美食、参与风俗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积累了真实体验。如一名学生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古人对屈原的爱,也体会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在划龙舟的过程中,体会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写作,他们会更有热情。如果学生接触的写作主题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就可以通过回忆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回忆生活场景,交流的话题更多,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更丰富。

2.角色代入,融入想象场景

在写作虚构类作品时,学生没有经历过主人公的生活,所以体验不深。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尝试还原事件,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也能优化交际过程,调动学生的心理内驱力。

“神奇的探险之旅”等文题属于幻想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设置了“主人公冥想、关键场景演绎”这两个活动,帮助他们产生代入感,进入虚构的交际语境中。在“主人公冥想”中,学生要和自己对话,想一下主人公的人物设定是什么,如性别、年龄、身份、爱好、能力、技巧等,在头脑中对其有初步了解。在“关键场景演绎”环节,学生可以将自己构想的情节说给同伴听,让同伴扮演次要角色,自己扮演主角,在角色扮演中丰富细节。如演绎“大漠遇风暴”时,一名同伴想到可以利用骆驼找到躲避风暴的方法,还有一名学生提出可以写在风暴中遇到一座古城。在交际语境中,学生仿佛进入了虚构的场景中,增强了体验感,写作时也能写得更真实。在指导交际过程的时候,教师要从发挥想象力、提升体验感两方面入手,让学生产生角色代入感,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进而创造出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

3.加工文本,满足表达需求

部分小学生由于读者意识不强,所以不太了解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表达,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样写出的作文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长此以往,导致写作情绪比较低落。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创设加工文本交际情境,引导学生互动探讨,说说读者有什么特点,思考该如何写出符合读者阅读需求的内容。

写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教师安排了交际活动,让学生探讨一下,如果阅读对象是和自己差不多年龄的小学生,写作时要注意什么,然后结合讨论的情况,修改作品。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发现,有的学生写得过于深奥,摘抄了很多百科知识,对于小学生读者来说,较为难懂,因此认识到要写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小学生读者的需求。此外,还有学生认为要加入一些具有个性色彩的内容,引发小学生读者的共鸣。

二、设置问题链条,引导深度学习

1.契合单元目标,拔高立意

过程写作理论认为写作可以分成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调整等不同的环节,教师要在这一系列的写作过程中,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写作方法,从而提升作文水平。在取材立意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设计读写结合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作者应如何拔高立意,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写“我的心爱之物”之前,教师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问题一以课文阅读为主,要求学生分别阅读《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等课文,说说作者是否单纯只是为了描写动植物,是否还有深层内涵。问题二基于单元整合思想展开,让学生总结这个单元的特点,思考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写出深刻的生活哲理。问题三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心爱之物,看上去很普通,却蕴藏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亲情、友情。最后,学生总结写作,文章的立意自然能提升。在设计问题链条的时候,要注意建立读写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读而思、思而悟、悟而写,最终提升审题立意的能力。

2.讲究逻辑关系,布局结构

在布局结构阶段,教师要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逻辑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先掌握按某个顺序构思的方法,然后思考能否調整前后顺序,最后思考如何优化布局,写出新意。

写“我学会了”的时候,教师可先介绍思维导图、流线图等让思维可视化呈现的方法,然后提出问题一,让他们想一下,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试着画出来。很多学生认为,可以运用时间顺序。再提出问题二,让他们调换各个节点的位置,看看这样写的效果如何,能否体现出逻辑性。学生在探讨中发现,可以使用倒叙、插叙的方式写作。这样看似没有遵循时间顺序,却能起到设置悬念的效果。问题三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加入设问、过渡句等词句,让作品的逻辑更加清晰。这三个问题循序渐进,能让学生逐步优化作品结构,提升表达能力。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还原了写作构思的思维过程。这符合过程写作理论的特点,能让学生的写作思维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3.指向学科要素,调整语言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紧密联系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学科要素,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写“家乡的风俗”的时候,教师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一:“请和同伴说说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活动,准确地描述风俗的过程。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类似的风俗活动,能否对比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有什么独特的地方?”问题二则指导学生调整语言,让表述更生动具体。“你能否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优化作品的词句?在描写风俗的时候,能否选择更贴切的词语呢?大家可以参考《腊八粥》等课文,赏析并借鉴对方的写作方法。”问题三引导学生探究风俗活动中的文化韵味。“请查询历史资料,了解家乡风俗活动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变化?你能否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试着围绕文化写一下家乡的风俗。”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围绕不同的学科要素,让学生不断优化调整语言。教师可以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条,先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学会“说得对”;然后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学会“说得雅”;最后提升文化自信,学会“说得透”。

猜你喜欢

风俗交际过程
太平风俗美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