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为例

2024-04-09东莞市商业学校王丽萍

广东教育 2024年3期

文/东莞市商业学校 王丽萍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结束后,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开展主题教育,要求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最讲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必然举措。然而,党的二十大内容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在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讲与教学要做到面面俱到,而是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聚焦中职思政课自身独特的学科性,结合具体课程有针对性地选择,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由话语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掌握所学专业对应的专业群,从而在结合家庭情况、行业发展、家乡经济、国家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从自身实际出发,掌握时代发展机遇,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性、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运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中职学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三全育人”的时代要求。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设计

该教学设计选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结合专业知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润泽学生内心深处,以议题式教学模式为载体,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内核,构建五维一体的学科素养目标达成模式: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最终实现掌握学科知识和内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双向丰收。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家乡发展、国家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理解和认同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自觉培养家国情怀,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运用目标:通过知识游戏和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发现自身不足,提高知识储备;通过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合作精神。通过查阅、收集、分析资料,提高对数据和信息的收集、筛选能力,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发展理念,掌握家乡经济发展特点与国家发展态势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依据家乡经济特点,把个人发展与家乡发展联系在一起,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提升职业信心。

(三)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课前集思广益

把全班学生分为“我爱东莞”与“我爱中国”两组,在希沃白板上发布有关学习资料。针对东莞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家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进行自主学习,并谈谈自己如何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做好会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部分:课中边议边学

【议题一】家乡经济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环节一:创境激趣、呈现议题

学生活动:通过希沃游戏进行家乡知识大比拼《我的家乡我知道》,初步测试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情况。并根据学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环节二:引思明理、分析议题

由“我爱东莞”组派出代表呈现课前作品,呈现视频《我的家乡——东莞》,并选取东莞的关键词,分别从世界工厂、篮球城市、国家花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角度介绍。

环节三:活动演绎、解决议题

学生活动:各小组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要求,对家乡进行环境分析。可以从五位一体的角度出发,制作成家乡东莞环境分析的思维导图,每个点至少有2级标题。完成后上传到雨课堂,并选出其中两个组的作品进行点评。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教师总结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关注家乡发展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方面:了解家乡经济特点与发展趋势;历史文化底蕴及相关风俗习惯;社会民生建设与自身职业发展。

以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举例:东莞的城镇划分随着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经济格局,由原来的33个镇区,转变为“一主两副六片区”。由此可见,城市发展过程中,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协调区域发展差异是民心所向且符合东莞发展实际的有效举措。

环节四:素养引领、升华议题

播放视频《双万城市新起点》,让学生了解东莞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教师从价值引领出发,结合新发展理念,总结家乡经济发展与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相契合的方向:抓住家乡创新发展机遇;关注家乡协调发展趋势;顺应家乡开放发展格局;

【议题二】国家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环节一:创境激趣、呈现议题

东莞经济发展取得的系列成果,都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大背景下进行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之下,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请学生思考什么是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与国家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接下来,请学生呈现作品。

环节二:引思明理、分析议题

由“我爱中国”组派出代表呈现课前作品,小组代表播放视频《新发展理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介绍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通过作品展示,师生总结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接着,详细分析什么是新发展理念。

环节三:活动演绎、解决议题

国家发展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创新发展之路,取得了系列成果,教师教学同样也要讲究创新。XX校长在党史宣讲方面,充分发扬创新精神,真正做到了坚持新发展理念与职业发展有机融合。

学生活动:观看相关视频,思考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如何与新发展理念相融合。分小组讨论,并邀请2组学生上台分享小组成果。

环节四:素养引领、升华议题

中职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学习二十大精神,将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献给祖国。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智能时代到来的今天,把握职业生涯发展机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部分:课后“议”行合一

根据所学专业发展要求,在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东莞经济发展特点与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要求具体可行。

三、教学设计实施成效

1.情景教学实现认知、情感态度和运用目标达成

通过课前的任务布置,做到集思广益。课中的情景教学与议题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深度讲解,引导学生边议边学。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好互动,以及学生参与课后拓展提升,做到议行合一。整体来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了新发展理念的内涵,知晓家乡经济发展与国家发展趋势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有效达成了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表1)。

表1 评价量表数据分析

2.五维一体的学科素养目标达成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的开展,结合学生周围人物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明白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是切实可行的。通过议题式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成功达到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内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双向丰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家乡有了更全方位的了解。对于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之下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更加憧憬,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祖国。这样的教学流程,促进了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五维一体的学科素养目标达成。

3.评价机制和形成性成果

本门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机制,每次授课会根据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采用相对应的活动评价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方式,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发展性评价标准如图1所示。

图1 发展性评价标准

四、结语

综上,要想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中职学校思政课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坚持以内容为根本、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落脚,以议题为载体,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从教材内容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形成有效的融入方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开展教学,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活动中践行践悟。但是如何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使得课堂教学兼具理论性与趣味性,学科性与思辨性,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值得进一步探索实践。

[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GH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