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师范生生涯规划课程研究

2024-04-09华南师范大学李染梦

广东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涯师范生理念

文/华南师范大学 李染梦

2010年,教育部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指出应在高中教育中建立发展指导制度,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打下基础。2014年,《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高考改革拉开序幕:学生高考成绩由统一的高考语数英三科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考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及报考高校要求在政、史、地、物、化、生中自主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高考改革催化了高中生发展指导课程的需求,普通高中学生如何认知自我、认知大学、专业、职业世界、进行职业与生涯规划,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高中发展指导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生发展指导课程面临着“内忧外患”,一方面发展指导一般依托于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等课堂,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以生涯规划为代表的发展指导专业师资极为缺乏。

在高中生个人发展、专业、职业选择的需求日益突出,高考改革的要求愈发显现,但高中生涯规划教师持续短缺的背景下,在师范生生涯规划课中嵌入发展指导理念,使发展指导的理念贯穿师范类学生教学、班主任、活动指导过程之中,使师范初步具备规范地开展生涯规划等发展指导课程能力,能指导中小学生的生涯发展活动能力的必要性越发凸显。基于此种需要,嵌入发展指导理念的师范类大学生生涯规划课比照传统的生涯规划课程有哪些变化?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有何变化便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现行体系及问题

现行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基于西方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结合交叉的选择理论、发展理论及社会学习与决策理论。视域下的以自我认知、外部世界认知、生涯决策与行动为三大主题,有些教师将其简化为“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么去”的问题。其中,选择理论主要包含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及兴趣理论”“MBTI性格理论”等模块主要帮助学生完成对个人能力、兴趣、性格的探索与认知。发展理论主要通过金兹伯格的生涯发展理论及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等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生涯是逐渐发展及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生涯阶段任务与重点有所不同,科学合理地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并不断校正个人规划对生涯的平衡与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学习与决策理论主要从社会认知职业生涯理论(SCCT)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探讨生涯决策和生涯行动的理由及原因。

从教学模式来看,当下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与“探究式”模式并重的居多。对理论知识采取传统的讲授并结合游戏、体验等教学方法加深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总体来看,大学生涯规划课程的普遍开设对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确立职业目标及进行生涯规划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理论体系西化严重

从上文可知,我国生涯规划课程现行的课程体系的理论框架基本舶来于西方[1],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观念在课程体系中不时有所体现,日渐兴起的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更是全盘取材于西方心理学的技术与工具。基于我国的社会制度与基本国情,生涯规划应区别于西方实现个人自由、拓展个人财富、调和劳资关系、获取剩余价值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此外,我国的就业市场与生涯发展等职业环境与西方社会也存在较大差异,亟需生涯规划本土具有开拓性的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2.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尚不完善

当下,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以公共课形式开设在大学一至二年级,这一阶段大学生初入校门,对专业、职场、生涯的认知尚不稳定,普通大学生直到四年级择业时对生涯运用最为普遍,但此时已无生涯课程的开设,且连续、系统的生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因此拓展生涯规划服务的系统性与连续性[2],让生涯规划教育延续至课堂之外,真正发挥平衡生涯的作用也是现行大学生生涯规划亟需改善的问题。

3.重理论、轻实践,“发展”理念尚未得到落实

现行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以量表或工具帮助学生认知个人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决策倾向等特质,缺乏对学术具体困难如个人决策、职场挫折、生涯选择的实践培养与操作,造成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怎么办的现象”,生涯发展与指导的理念仍停留在课堂讲授层面,学生仍然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理念尚未得到落实。

二、现行课程体系基于发展指导理念的师范生生涯规划课的需求与存在差距

可以看出现行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体系与嵌入发展指导理念的生涯规划课程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从教学目标差来看,现有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从态度、知识、技能层面主要总结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的生涯发展意识,掌握基本的职业及职业分类知识、掌握了解环境、探索环境的方法、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与调适能力;能够进行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的探索、能够正确认知就业市场,能够一定程度上进行职业决策并解决职业困境。可以看出,嵌入发展指导理念的师范生生涯规划课程以培养具备一定生涯规划教学能力、能指导中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活动的教师为目标,传统的生涯教育以实现学生个人生涯规划能力提升为目标,缺乏对师范类学生师范技能特别是发展指导技能的培养,难以满足师范类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需求。

从教学模式来看,当下的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取“传递-讲授”与“体验式”结合的形式开展,一些学校还开发了看电影学生涯、生涯团体辅导工作坊等体验式为主的生涯课程,体验式的课程有助于普通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认识、体验生涯规划,对个人生涯产生更强的主动性及掌控性,但对有教学和活动指导需要的师范生来说,过多的体验式课程不利于打牢发展指导的理论功底,也难以系统地培养师范生全面、多样的发展指导课程设计能力,因此,传统的生涯规划课程模式不能满足嵌入生涯发展指导理念的师范生生涯规划课程。

从教学内容来看,现有的生涯规划课程轻理论、重体验,包含兴趣岛、MBTI性格类型理论、价值观、求职礼仪、简历制作等内容的设置与师范生的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能力需求不完全重合,需重新调整。

三、嵌入发展指导理念的师范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1.全面分析学情,科学调整教学目标

以师范生为对象的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以公共课、选修课等形式存在于各高校之中,且主要授课对象为低年级本科生,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来看,低年级本科生对生涯规划认识不足,对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技能、方法没有了解;从认知能力来看,低年级师范类本科生已具备较强的理解、阅读、思辨、自学及发展能力,能运用归纳、推理等方式掌握基本的理论及方法;从原有生活经验看,学生普遍未经历过高考改革新政,对选考、一年两考、根据个人特长、兴趣及学校要求规划专业、学校、生涯发展的经历尚显不足;从学生情感来看,传统高考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对应试教育存在抵触情绪,期待更公平、科学合理、促进全面及终身发展的高考制度,高考改革政策促进了教育公平,实现了选才的科学化和人性化,给素质教育提供了现实抓手。师范生一方面期待在大学摆脱应试教育桎梏,实现个人生涯的全面、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嵌入了发展指导理念的生涯规划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原有课程的实用性,因此,学生普遍对其有着较强的接受度与配合度。从身心特征来看,师范生普遍具备较强的目标规划、沟通表达能力、职业意愿,对实用性较强的师范技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总体来说,面向师范生开设的嵌入发展指导理念的生涯规划的学情为:对生涯规划基本知识技能缺乏了解、掌握基本的师范技能但缺乏生涯指导专门理念及技术、学习意愿强烈、学习能力较强。因此,有必要将嵌入发展指导理念的师范生生涯规划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结合学情及实际需要,嵌入发展指导理念的生涯规划课的教学目标需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了解职业、生涯及生涯规划的涵义、特点、方法等,帮助师范类学生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其形成积极的生涯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

二是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模块及方法,并具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师范类学生的生涯困境、达成生涯的稳定性、满意度及幸福感。

三是了解高考改革的政策、方向及要求,掌握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熟练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的讲授、工具的使用、量表的解读及案例探究、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初步具备生涯咨询、生涯教练、团体辅导、专业选择辅导等生涯规划技术,能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生涯规划课程,独立开展中小学发展指导教学及活动。

2.结合现实需要,立体丰富教学内容

嵌入了发展指导理念的师范生生涯规划课程与传统生涯规划课的教学目标有所差异,因此,也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调整及现实需要立体式地丰富教学内容。除讲授生涯规划基本理论的基础外,还应通过各种模式使学生掌握发展指导教学及活动的设计及研发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应在原有的生涯规划理论如发展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生涯决策理论外,增设生涯咨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新高考改革基本知识、发展指导教学方法及技巧等内容(表1)。

表1 嵌入发展指导理念的师范生生涯规划课程内容

3.紧扣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可以看出,除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探索外,还针对发展指导能力的需求增设了生涯规划、发展的理论、教学方法、适应高考改革需求的专业选择指导及适应高中教学需求的以家长为对象的发展指导普及式教育,因此,可选用传统的讲授式与体验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游戏法、访谈法、实地体验等方法。

新高考政策的落地将发展指导的需求明确提前至中学甚至小学[3],但当下我国中学的发展指导主要依托心理健康课、班会课及融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之中[4],发展指导教师队伍主要由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组成,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班主任的发展指导技能薄弱成为高中生发展指导的困境。[5]在师范生的生涯规划课程中嵌入发展指导理念,一方面能改变生涯规划教育全盘西化的课程设计现状、增强生涯规划教育的本土性、实用性与操作性;另一方面对师范生师范能力的提升、发展指导能力的训练及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充实了高中发展指导教师的数量,提升了发展指导的专业水平,回应了高考改革对师资能力的需要,对促进高中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起到较大作用。

猜你喜欢

生涯师范生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