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4-04-08

学苑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导学算式长方形

吕 喆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开坪小学,贵州 威宁 553104)

问题导学策略是一种以传统提问教学法为原型衍生而来的课堂教学策略。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提问,问题导学策略更加关注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意在以多元化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索学习与积极思考。自问题导学策略提出以来,便深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与青睐,究其原因,在于问题导学策略在培养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上有无可比拟的突出优势。基于此,笔者便以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自身数学教学经验探讨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一、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优势主要集中在能够增进教学效益与能够驱动学生思维能力进阶两方面上。

(一)问题导学策略能够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问题导学策略具有显著的多元性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策略引导学生展开数学学习活动便能够将丰富的问题信息有效嵌入到学生数学学习与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之中,从而在增强数学学科魅力与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多元化信息的作用下展开更为自主的数学学习。除此之外,问题导学策略还能够有效增进育人主体与育人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此类种种,都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必要支持。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加法与乘法的交换律时,就可利用问题导学策略,向学生提出若干个具有较强内在关联的教学问题:在计算数学加法与乘法算式时,将算式中的几个加数、乘数的位置交换,和与积会发生变化吗?是会变大还是会变小?……如此,学生便会在思考分析教师所设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结合自身数学加、乘法计算经验,列出几个加法与乘法数学算式,并计算将乘数、加数位置调换后算式的结果,进而发现无论算式中加数、乘数怎样变化,计算结果都是与原式相等的这一规律,亲身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导过程。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渗透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数学运算规律时,学生就能实现更好地理解与认识。

(二)问题导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极强的教学学科,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策略进行授课,便能够借助问题的启发性与拓展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使其思维定式问题得到有效突破,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进阶。

比如,在启发小学生用转化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小学数学教师便可设置具有较强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是四边形,三种四边形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如果有一个长方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这两个四边形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习惯用正向思维思考分析问题的小学生,就会从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出发,对新知内容进行类比推理,并能通过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究,主动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的对应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面积大小等于高乘以底。

二、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一)兴趣启动,设计趣味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集中性与专注度便越强,学习效果也会呈现出节节升高的趋势;反之,则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持续走低,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由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时,便可以激发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探究欲望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趣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与驱动下得到学习状态的调整,从而更好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之中,取得理想的数学学习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中,引导学生推理推导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公式时,小学数学教师可针对学生热衷游戏活动的年龄共性,组织学生开展折纸游戏,并将趣味问题融入到学生的游戏过程之中,促进学生动手又动脑的数学学习。

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建游戏小组,利用足量A4 纸展开折纸游戏。并在动手折纸的同时,思考问题“A4 纸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A4 纸是什么图形?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特点?可以用A4纸折出什么?”使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把握到长方形邻边不相等,对边相等的图形特点,从而为其探究推导长方形周长公式夯实基础。

其次,将折千纸鹤的折法渗透给学生,驱动学生在A4 纸中裁出一个正方形,制作折纸作品。并在学生进行裁纸操作的过程中,以问题“怎样在长方形A4 纸中裁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可以折出多大的千纸鹤?”驱动学生交流探讨在长方形中裁剪正方形的方法,与动手度量裁得正方形的边长长度,使其对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图形特点形成更为具体与真实的把握,即正方形是四边均相等的特殊长方形。

最后,教师可将图形的周长概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确切地认识到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图形的周长。并以问题“A4 纸与裁得的正方形周长各是多少?”促进学生立足自身的折纸游戏经验,展开数学探究,进而自然而然地推导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 宽)×2”与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 ”。

热爱游戏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年龄特点。在应用问题导学策略展开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这一特征,将教学问题灵活合理地嵌入到学生游戏活动之中,为学生设计趣味问题,不但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枯燥乏味性的削弱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学生在围绕问题展开积极探索探究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深刻地感知到数学学习的趣味与魅力,厌学、排斥、抵触等消极学习心理便会因此而扫清。

(二)化繁为简,设置直观问题促进理解内化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是影响限制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升的“罪魁祸首”,也是制约学生思维能力进阶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导学教学实践中,便可采取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优化,并通过为学生创设直观问题情境的方式减轻学生数学学习压力,增进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内化效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利用“计数器”这一直观教具展开直观问题导学的教学设计。

第一,小学数学教师可让学生迁移运用原有数学加减法计算经验,尝试计算两三位数字加减法算式“48+12=、110+33=、66-22=、141-78=”的结果。在促进学生温故知新的同时,以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和胜负欲。此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攻克数学学习障碍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直观学具“计数器”,并以算式“48+12=”为例,为学生介绍计数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一算式在计数器上的直观计算演绎过程,对两、三位数加减法算式的计算规律形成较好的认识。

第二,教师可设置问题“那么你们能够在计数器中计算出其余三个加减法算式的结果吗?”激发学生应用计数器进行数学计算的热情与兴致,使其在动手拨动计数器上各数位算珠的过程中,对“十进制”的数学计算算理形成深刻认识。而在学生利用计数器自主准确计算出上述四道数学算式的计算结果后,教师可以启发性教学问题“算式结果正确吗?”促进学生再度应用计数器进行算式结果的验算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能够在挪动算珠、用算珠表示数字与数字加减运算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两、三位数加减法与一位数加减法在算理算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而得到数学计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强化。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基础内容,对学生深度数学学习的实现起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在运用问题导学策略展开小学数学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合理利用计数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教具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直观教学问题,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把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与算法,而且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与数学思维能力的进阶也有增益促进之效。

(三)茅塞顿开,提出启发问题引发主动提问

问题导学策略强调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这不仅仅局限在数学学习与数学问题探索过程上,同时也体现在学生数学问题、假设猜想的主动提出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策略进行教学组织的过程中,除要重视自身有效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外,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从疑问中生疑,实现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启发学生应用转化思想推理与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有意识的设计有漏洞、有缺陷、有保留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教师问题的质疑与批判获得数学推理思维的清晰,进而在解决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进步。

具体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可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为学生呈现长方形图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形,以问题“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共性?哪些不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两种图形特点的观察上,从而敏锐地发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均是邻边不相等,对边相等的四边形,识别图形的关键在于观察图形的四个角的特征。

之后,教师就可立足学生的观察发现,为学生播放在方格纸中,通过切割平行四边形、平移三角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视频,并从中抽象提炼出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吗?是否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与动手实践,使其在身体力行地对教师所设问题进行证实或证伪的过程中,深受启发,感知到在推导图形面积公式时,可用转化思想或出入相补原理将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进而主动提出“在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是否也可以应用转化思想?”的假设猜想,并出于验证猜想的目的,进行数学实验,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畅、自然地推导出多边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S=ah、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梯形的面积公式为S=(a+b)h÷2。

“多边形的面积”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课程之后的数学几何教学课程,不仅极具数学推理乐趣,同时也有图形变化之美,是培养发展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组织引领学生探索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有意设置能够引发学生质疑与批判的启发性教学问题,便能够在开阔学生数学思路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应用转化思想方法对数学问题、假设猜想进行探索探究,进而达到推动与助力学生思维品质进阶、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育人目的。

(四)关联现实,设置应用问题推动学以致用

数学是一门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学科。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在应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应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与应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与发展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启发、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同样也要重视起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关联,可通过设置导向数学应用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技能技巧的学以致用,深化学生数学学习感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体验,推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有机生成与数学核心素养的稳健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自主推导出计算长、正方体面积的公式后,以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物品的包装盒均是长方体或正方体。那么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其现实生活连接起来,驱使学生以解决问题为起点,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促使其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生成,进而得到数学应用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稳步提升。

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育人工作。在具体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实践中,立足数学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设置导向真实生活问题解决的数学应用问题,不但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增强,同样也更有益于学生“三会”的实现与终身受益数学素养的发育。

三、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策略的合理运用与积极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及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设置趣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意志;设置直观问题增进学生理解能力;设置启发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提问;设置应用问题推动学生学以致用,进而达到全面彰显问题导学策略应用价值,助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稳步提升的目的。

猜你喜欢

导学算式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怎么写算式
分类数 不出错
好玩的算式谜
巧替换 妙解答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