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忙趁东风放纸鸢”里的气象学

2024-04-06王元红

百科知识 2024年6期
关键词:纸鸢放风筝风力

王元红

村居

作者:高鼎(清代)

草長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的这首《村居》是一首描写春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大意是这样的: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芽,黄莺在天上一边飞着,一边欢快地歌唱。堤岸旁的杨柳笼罩在薄薄的春烟中,长长的枝条随风轻摆,到处是一派春意融融的景象。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后,赶紧趁着东风尚在,将几只纸鸢放飞到了天上。

这首小诗是高鼎晚年归隐上饶农村,于闲暇时的即景之作。全诗用词洗练、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为读者勾画出一幅生趣盎然的农村生活图景。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与赞美。

诗中所提及的“放纸鸢”—放风筝,无疑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要让风筝飞上天绝非易事,其中大有讲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在春天放风筝?从气象角度看,什么样的天气适合放风筝呢?

风筝故乡在神州

每年春季,大地回暖,风和日丽,正是踏青放风筝的好时候。春日放纸鸢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传统,老少咸宜。古往今来,风筝牵动着诗人的情愫,成为他们争相吟咏的题材。许多文人都曾写过和风筝有关的诗词。比如,汉代司马相如的《春分》:“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在诗中,司马相如道出了春分的两个重要习俗—竖蛋和放风筝。南宋诗人陆游则通过“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生动地刻画了纸鸢的飞行姿态以及孩子们天真可爱、欢乐自在的状态。清代吴友如的《题画诗》:“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更是通过对放风筝的具体描述,展现了自己乐观向上的心态。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也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又被称为“纸鸢”“风鸢”“木鸢”,北方多称“纸鸢”,南方则称“鹞子”。最早的风筝出现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当时,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在《韩非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意思是,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这只木鸟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我国最早的风筝。后来,墨子把制作风筝的手艺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鲁班根据墨子的设计理念,尝试用竹子制作风筝。他把竹子劈开并将竹子表面打磨光滑,然后用火将竹子烧弯,并做成喜鹊的样子,鲁班称之为“木鹊”。这只“木鹊”竟然飞三日而不落。

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目的。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开始以纸糊风筝,称之为“纸鸢”。纸鸢很快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不仅如此,民间还认为通过放风筝可以祈福、驱邪。如今,风筝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气象探空我先行

人们在2000多年前发明的风筝,不只是一项户外运动,还曾是探测大气的重要辅助工具,并对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近代,人们缺乏现代探测技术手段,很难获得高空气象资料;而风筝凭借设备简单、造价低廉、易升空等优点,曾被应用于大气探测领域。1749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威尔逊用6只风筝将温度计带到了1000多米的高空,以测量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这个简易版的“风筝气象站”可以说是气象探空的先驱。

1893年,英国人劳伦斯为美国国家气象局设计了一种可拆卸“箱式风筝”,以便将观测仪器带到高空测量风速、温度和高度。后来,经过不断改进,风筝成为19世纪至20世纪初进行低空气象观测的重要工具。当时使用的风筝由棉布或棉纸制成,内有自制气压计、自记温度计和自记湿度计,用手摇式轱辘释放风筝的拉线;不过,由于其探空高度最多只能达到3000米,且在风力过大或过小时都不适合施放,并不是最理想的探空仪器。

由于风筝的缺陷,也因为科技的进步,19世纪以后,伴随探空气球和飞机的广泛应用,风筝逐渐退出了大气探测的舞台。

不管怎样,科学家和风筝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最著名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天冒着生命危险放飞风筝,引下空中雷电的故事。

天妒英才史镜清

1927年10月,由蔡元培先生筹划创办的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成立。中央研究院为大学院下设机构,研究院设立了观象台。1928年2月,中央研究院决定将观象台筹委会分为气象和天文两个研究所,竺可桢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从这时起,气象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时,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利用风筝进行高空气象观测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1933年9月7日,在利用风筝进行气象观测时,清华大学气象台助理史镜清不幸触电身亡。为纪念史镜清这位“气象学界因技术而牺牲的第一人”,中央研究院设立了史镜清纪念基金,并委托中国气象学会举办史镜清纪念奖金征文。这是我国气象界第一次为对高空气象业务做出贡献的工作者颁发奖励。史镜清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励了广大气象工作者,他们以科学救国为己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坚持气象科研,撰写气象论文,出版气象刊物,并举办了三次史镜清征文活动。

“欠我风筝五丈风”

在《放风筝》一诗中,清代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天真顽皮的儿童没能把风筝成功放飞,非但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抱怨风力不够,那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放风筝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但其中的讲究也不少。要想让风筝高高飞在天上,绝非易事。天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风筝放飞的效果。其中,风力是影响放飞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其他气象影响要素还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

风向和风力对风筝的升空有决定性影响。风力较大时,适宜放大风筝;风力小时,适宜放小风筝。高空风力稳定时,风筝飞得比较平稳;风力变化不定时,控制风筝的人就有点手忙脚乱,需要不断拉扯风筝线。同样的道理,不断变化的风向也会对空中的风筝产生影响。当然,对于一位放风筝高手来说,风力和风向不稳定时,正是一展身手的好时机。

气温太高或者太低,人们容易中暑或被冻伤,不适合放风筝。

空气湿度较大时,風筝身上会吸附许多水汽,导致自重增加,蒙面变软,加大放飞难度。风筝被水汽湿润后,粘糊之处容易脱胶,翅子(升力片)也会因水湿而变形,影响放飞效果。

气压同样会影响放风筝。特别是高空为高气压所控制时,由于大气中盛行下沉气流,风筝不易飞起来。

出现雨、雪、雷电等恶劣天气时,自然也不适合放风筝。若在电闪雷鸣时放风筝,还有遭受雷击的危险。

春秋两季正当时

尽管一年四季都可以放风筝,但最佳放飞季节是气流平稳、有风、天气干燥、气温适中的春、秋两季。虽然春、秋两季都属于冷暖转换期,有风的天数较多,但相比秋季,春季风大,风力较“暴躁”,故而秋高气爽之时更适合放风筝。

放风筝有技巧

宜选择在空旷人少且无架空电线等障碍物的地方施放风筝,严禁在机场净空区、架空电线两侧300米的区域内放风筝。

风筝不宜放得太高,放飞高度在100米以下比较适合。如果风筝飞得过高,不易控制。

风筝线看似纤细柔软,但放飞绷紧后,犹如刀子一般锋利,极其危险。放风筝时,应戴好手套,并避免让身体接触到风筝线。

儿童最好选择小型风筝,并且在放风筝时,应有成年人看护,以防发生意外。

如果风筝因风向和风速变化不定而在空中东摇西晃,表明此时的气流已不适合放风筝,应及时收回风筝。

放风筝时,如遭遇雷雨,应该及时收线,停止放飞。

原国家体育委员会审定的风筝竞赛规则规定:“低于2级风力,高于6级风力,风筝不能比赛。”当然,不同的风筝需要的气象条件是不同的:2~4级风时,最合适放飞中小型风筝;0~1级风时,只能放飞特制的充氢气囊式风筝;6级强风时,可放飞超大型、巨型风筝;7级以上的强风天气,除特制风筝外,一般风筝都不适合放飞。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纸鸢放风筝风力
走进风力发电
趁着海风放纸鸢
忙趁秋风放纸鸢
放风筝
春暖花开放纸鸢
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润滑概要
NO.3 纸鸢
放风筝
你会测量风力吗
如何选择风力发电机组的CMS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