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高校思政教育困境与发展路径分析

2024-03-31后超左绍美

高教学刊 2024年37期
关键词:职业本科调查问卷发展路径

后超 左绍美

摘  要: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德育联动创新性、思政目标融合性、行为引导持续性、心理教育力度性和劳动教育观念性是影响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应从三方主体的协同联动、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行为引导的实践教育、基于美育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评价的劳动素养等方面进行转变,进而提升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发展路径;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178-05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application types of important task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run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moral education joint innovation, integration, behavioral guidanc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concept ar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occup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owever, from the synergistic linkage of the tripartite main body, the students have changed the value concept, the practice of behavioral guidance, and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labor literacy of the innovation evaluation, and thereb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occupational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lemma; development path; questionnaire

随着高等教育從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转变,高职院校生源的复杂性越发明显,新时代的职业本科高校学生拥有创新思维,但也表现出极强的个性追求,在道德情操、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等方面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如何做好新时代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亟须解决的难题。

一  研究对象和工具说明

本研究随机选取职业本科高校四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专职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按照道德发展、思想发展、行为发展、品德发展和劳动价值五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分层抽样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无效问卷4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92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8.6%,有效率为97.3%。随后,利用科学统计工具SPSS 22.0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  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  德育联动创新性不强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职业本科高校学生学习德育知识、获取德育理念的途径依然较为单一,来源于思政课教师课堂传授和辅导员队伍日常行为引导,德育过程相互脱节,德育方式较为传统。在职业本科高校中,业务部门扮演着德育的主体建设者和主导者的角色,笼统地将德育工作简单划分,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和责任心较强的辅导员队伍来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取得一定的德育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德育的效能逐渐减弱。而一些教学手段单一、工作年限较短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将德育知识和行为要求传导给学生,导致学生难以内化为思想深处的核心理念,甚至产生对抗心理。此外,德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多种影响因子的制约,如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制度规范、课程设计、教学资源、行为习惯、后勤保障和实践活动等,同时还涉及校外环境的影响。系统性观念不强、科学性指导不足、全局化部署缺失的德育工作,势必难以激发德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以至于不同的职业本科院校、学院、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德育核心理念的把握出现偏差,导致德育发展质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最后,绝大多数高职本科院校将德育工作视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忽视了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及公共基础课程的德育属性。例如在实践实习过程中,注重围绕理论知识开展技能培养,弱化了职业道德的磨练,以至于学生狭义地认为技能至上,迷失了发展方向;在完成任务时,以个人能力为主,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和团体协作意识,以至于创新创造能力不足,导致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差异显著。

(二)  思政目标融合性较差

一些职业本科高校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互分割,简单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思政目的。职业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两者往往相互分离,重技能轻思想的现象频频发生[1]。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遇到难题或者挫折时,近八成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或者求助于同学、朋友,只有少部分会积极寻求教师帮助或者向父母进行倾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正向沟通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准确认知,在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件时浮于表面,未能领会文件精神和掌握工作要义。此外,简单以传达相关文件、下发校纪校规的做法视为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实际需要相脱离,在调查职业本科高校思政课程学生学习掌握程度时,仅有两成的学生表示难以掌握思政课学习内容,一成的学生认为把握不好,但有信心掌握,其余的学生表示能够较好地掌握思政课学习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家庭情况和学习氛围中遇到障碍时,几乎不会应用思政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处理,往往倾向于采取较为感性的方式应对,例如,在宿舍发生矛盾甚至产生肢体冲突后,冲突双方站在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难以通过理性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因此,思政目标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受学生的现实需要、文化心理、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思政目标和职业教育相融合,才能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三)  行为引导持续性不足

持续性行为引导是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无计划、无目的、无系统的行为引导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价值,也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需求、大众期望、个人发展相疏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既包含了如班会、校园赛事、体育活动等非连续性行为引导,也包含了连续性的行为引导,不仅为职业本科高校学生塑造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指导纲领,是形成工匠精神的前提条件之一[2]。例如,当前出现的校园危机事件、学生行为困扰、网络舆情问题等都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假若学生缺乏连续性的行为引导,往往采取极端或过激的方式应对,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近五成的学生认同法律意识的培育和纪律观念的养成主要源于学校教育,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表示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校纪校规,但真正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处理时,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对于自己是否能够运用法律的状况并不清楚。此外,调查数据显示,职业本科高校中最频繁的校园安全事件,如意外伤害、实习事故、校园贷,其共性特征在于学生主体思想认识不足和教师主体行为教育不充分,甚至是缺乏连续性的行为引导。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学生时期的生理和心理,还处于不断发展的变化之中,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连续性的行为引导,帮助其形成和逐渐稳定人格和品德。顺序性、阶段性、连续性是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发展为连续性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而连续性的发展是对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否定之否定,是学生所处阶段的连续过程。简言之,持续性行为引导是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载体、最终归宿。

(四)  心理教育力度性较弱

心理教育是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抵抗挫折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形成积极向上人格的教育。在接受调查的职业本科高校学生当中,近八成的学生表示自己具有良好且坚定的心态,同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说明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上进心。但提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的学习项目和内容时,一些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坚持或者不坚持完成学习。这种态度和选择上的相互冲突,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自尊与自卑心理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律与懒惰心理之间的相互矛盾,是心理教育力度不足的集中体现。此外,职业本科高校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和敏感心理并行、寂寞心理与忧郁心理交织、自惭心理与不满心理联袂等。与此同时,带来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3]。第一,茫然心理演化为自暴自弃心理。调查数据显示,近三成的职业本科高校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特别是从高压、忙碌的高中生活转换为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后,没有合理的时间规划,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产生了精神上的空虚,从手游、网游等娱乐化工具中寻找成就感。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茫然、无聊的心理恶化为懒惰、焦虑的状态,难以将精力集中到学业和职业发展当中,于是放任自我、随波逐流、心情低落,久而久之这种无奈感转化为自暴自弃,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第二,与异性交往的期待与恐惧心理。调查数据显示,职业本科高校学生难以抉择的困惑之一便是与异性的交往问题,由于身体和生理的变化,往往抱有较高的期待与异性进行交往,但在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总是困难重重,问题频发,于是产生了不敢、不能、不愿与异性交往的心理状态。第三,网络心理障碍。近九成的学生表示在学习生活中离不开网络工具,其中一部分被调查者更是表现出对网络的迷恋心理,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成为网络心理障碍,出现生物钟紊乱、睡眠不稳、食欲下降的现象,情绪上表现出低落、无愉或兴趣丧失、偏执、精力不足,身体上出现体重减轻、精神运动性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能力下降,甚至有自杀意念或行为倾向,晚期表现为网络成瘾综合症,即网瘾。虽然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要正视网络难以抗拒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因网络成瘾导致职业本科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的现象,以及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很多学生缺乏总结经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消极心理,并且难以迅速调整心态。

(五)  劳动教育观念性不强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但受不良社会风气和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一些职业本科高校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了偏见,出现了奋斗意识弱化,劳动观念淡化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学生表示对参与劳动持消极态度,说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和劳动能力有待转变和提升。尽管有九成的学生赞同劳动教育是有价值的,说明絕大多数学生认同劳动的重要性,但仍有近一成的学生漠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性,究其原因,需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力度,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劳动教育观念性不强导致的劳动教育过程敷衍化严重。调查数据显示,当提及劳动教育是否会影响自己学习时,近四成的学生认为可能会耽误自己的学业,近一成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无法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甚至认为不能够促进精神的成长。由此可知,一部分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无心学习,积极性较低,致使劳动教育徒有其表,未达到本质目的。虽然近五成的职业本科高校配备了劳动教育教材,但依然采取理论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社区、基地、车间等实习场地匮乏,导致劳动教育实践频率较低,教师、学生的重视度也有待提高,基本实践课程的软硬件条件需要得到保障。此外,近一成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的培训活动效果不佳,是由于劳动教育的培训与学校、课程的教育特点相脱离,在未梳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公共学科、素质学科等学科教育的关联和区分的前提下,进行一刀切势必导致“劳动教育未总结—继续实施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效果较差”的恶性循环之中,不利于增强高职本科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性和价值性。

三  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  构建高校、家庭、社会整合的德育联动体系

以高校为主,联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开展德育工作。首先,职业本科高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包括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利用党团组织活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德育工作,以专业课、实验课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为切口,加强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主题教育学习为载体,强化职业本科思想政治德育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其次联动家庭力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文化对子女的思想政治德育效果不容忽视,包括家庭氛围的和谐和稳定程度、父母的言行举止等隐形文化影响,以及家风家规的持久深远影响等,都会长期且潜移默化决定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德育表现。因此,职业本科学校应尝试与学生家长、家庭建立连续的沟通机制和配合体系,才能真正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最后,联动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等德育部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德育工作也十分重要。一些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与行为价值观对追求新鲜、关注热点的学生具有较大的恶劣影响和错误的行为倾向,通过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社会环境才能形成理性平和的价值观念。如通过权威媒体展示中国形象和主流精神文化,职业本科高校应联动德育部门对新闻性、娱乐性、短视频性等进行正向引导,让学生正确看待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坚定理想信念,做好本职学习工作。

(二)  融合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追求理念

职业本科高校学生具有理论功底不深、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价值判断基础,但思维活跃、目标需求多元等特点,因此,首先需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思政理论知识化为实际追求主动学习。结合心理需求进行思想引导,采取互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纠正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认识错位,特别是把思政学习视作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潮及时制止,以学生的精神满足和学习兴趣为切入口,探索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与学生进行正向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其次,以人文关怀推进育人模式创新,紧紧抓住职业本科高校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结合短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创内容建设和相关网络课程学习,以灵活、多样、丰富的形式展现相关文件和校纪校规,即学习了文件内容,也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汲取思政力量的同时,也能够实际运用于生活之中[4]。最后,以思想政治智育促进思政目标和职业教育相融合,选择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智育载体,开展思政目标主体和职业教育客体的相互作用教育活动,如以职业本科课程思政育人制度为主体,以学徒制改革制度为客体,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或进行实践培训时,突破传统的只讲技术不讲理念的限制,融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思政文化元素,使之形成合力,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强化了学生价值追求理念,实现思政目标。

(三)  探索以实践教育为载体的持续性行为引导

当前职业本科高校学生表现出感性认识丰富,理性认识不足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行为引导,因此,可以借助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的实践教育为载体,开展一系列顺序性、阶段性、连续性的行为引导,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注重身体、心理、思想的多向度整体发展,通过第二课堂、团学活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律的学习状态,促进职业本科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以最佳的身体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思想状态面对艰难险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奋斗精神。其次,从多元视角设计实践内容和预估实践成效,让思想活跃、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群体相互学习和交流,例如,建立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奉献社会相结合、与扶困扶智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和与考证择业相结合等,增强实践活动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持续性的行为信念。最后,设计多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桥梁,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等方式,依托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开展实践锻炼,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感知“身体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体验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实现个体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进步和持续性的行为引导。

(四)  形成以美育为基础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美育的特点和资源载体注重体现学生个人的本体价值和心理素质,因此,利用学生美育的基本需求和目标导向进行职业本科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训练,克服传统心理教育的片面性和滞后性。首先,运用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发挥学生个体的表现能力,同时展现学生自信自立的精神风貌和创造才能,这种人格特性一旦被唤起,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且稳固的心理特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职业本科高校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处理问题,将促进他们建立信任、自信的心理品质,从而形成理性面对失败等负面情绪的心理素质。其次,开展美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价值判断标准,形成情绪控制能力,厘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并正确看待。例如,海派美育画展、歌声唱响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显性美育活动,激励学生以符合自我风格的方式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创设教育情境,将价值判断标准“不漏痕迹”地隐含在创设好的教育情境中,使学生参与其中,受益其中,符合学生表现欲望强烈、喜欢探索新事物的特点,从而建立起情绪应激处置的掌控能力。最后,以美育文化育人,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文化过程,与职业本科教育中的学科背景、校园文化、育人理念等息息相关,抓住情感因子,才能有效地传达育人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  完善和丰富劳动素养评价方式

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强化奋斗意识是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性,提升自我劳动素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5]。首先,结合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特色和课程特点,设定合理化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既要量化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种类、次数、时间等计量化指标,也要结合质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中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效果分析,根据定量追踪和定性分析结果,结合职业本科高校特色,对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和优化,学生是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劳动教育的主体,做到精细化、合理化管理的同时让学生热爱实践,乐在其中,感悟劳动的意义。其次,以劳动楷模、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优秀事迹为切入点,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文化氛围,结合植树节、劳动节等特定节日,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拼、劳动实践分享报告等活动,检验学生劳动状态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动态评价,有助于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和提升劳动技能,塑造尊重勞动的价值观念。最后,以多元化主体参与指导、共同管理评价等形式构建职业本科思想政治劳动教育的实践机制,在满足基本需求和保障条件的同时,通过指导评估共同发挥劳动育人合力。如串联不同年级、不同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社区服务等单位组织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和效果评价,依靠专业理论、技术技能水平等方式创新劳动路径,借助现代化技术、新媒体平台等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厚植劳动观念,发扬劳动楷模精神,加强劳动思想政治教育。

四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批中国特色鲜明、世界水平一流的工程师将从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中诞生,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职业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道德修养和增长文化见识的根本路径,也是促进职业本科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15(Z3):36-38.

[2] 戴立庆,郑晓斌,王麟珠,等.“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2021,1(6):30-34,43.

[3] 刘韵,杨鲜兰.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实现的层次和规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5-9.

[4] 张霞,乔维新,李晓峰.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50-51.

[5]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猜你喜欢

职业本科调查问卷发展路径
新时代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就业实证研究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测绘工程职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微信订阅服务中信息过载的调查与防控机制研究
高职高专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