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写作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4-03-31范娟

高教学刊 2024年37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作技巧

范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是構建中华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该文探讨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为主要学习目标,从精选写作主题、找准写作视角、掌握英文语篇写作技巧和对比中西思维方式四方面入手融入中华文化教育,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文化素质培养的无缝衔接,助力中华文化以准确、适当、得体的英语语言有效地进行国际传播,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写作主题;写作技巧;中西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106-05

Abstract: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people's confidence in the way of socialist path, system and culture. Strengthening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uild a Chinese cultural inheritance system and promote cultur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ntegrate into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classes, tak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main learning goal, from four aspects, selecting the writing theme, identifying the writing perspective, mastering the English writing skills and comparing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 Its purpose is to achieve a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earn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qualities, to help Chinese culture effectively spread internationally in an accurate, appropriate and decent English language, so that the world can better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China.

Key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quintessence; writing theme; writing technique;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蕴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基石。当代中国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兴旺。同时,他们也肩负着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因此,为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自信,各类学科构建一个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的教学模式是应然的选择。对于各类专业课程而言,给专业知识的学习注入中华文化的养分,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习视角,也能大大提升教学内涵,开阔师生视野。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育在融入文化内容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语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特点,更有人文性特征。其主要任务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夯实语言技能,还担负着育人的使命。如果想要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打破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藩篱,融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近年来,尤其是在课程思政理念倡导下,大学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重点从传授英语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逐步发展到强调写作的全过程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将知识架构从模块化的单元学习形式转变为跨学科的问题引导形式,着力培养具有正确积极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在训练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同时,还需重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重视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勇于承担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重要载体;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介绍与描述。优美得体的语言、条理清晰的逻辑、层次分明的结构对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英语写作课正是语言表达与文化学习无缝衔接的重要阵地。在教学实践中,以专业知识内容为依托,坚持中西文化学习并重的原则,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的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提高,又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的范围纷繁复杂,物质、精神、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及民间艺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学习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其内涵是展开研究的基本前提。如何界定优秀传统文化,学界尚无定论。但是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指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是经过了实践检验、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的,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2-4]。我们在筛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应聚焦于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有助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民族复兴的内容素材。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思想文化为例,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倡导和合理念: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自然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自然看成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的生命共同体[5]。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认为宇宙万物均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道即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谁顺应了这种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共生。和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和与中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关系的准则;而天人协调则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总法则[6]。

和合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来源。世界各国尽管体制不同、风俗不一、信仰有别,但是共处一个地球,拥有人类共同的利益需求,即世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7]。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亦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权责共担,兼容并蓄,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即贵和之道,和合共生的创新性发展,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思想瑰宝。

(二)  强调民本思想:家国同构,民为邦本

“民本”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兴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也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也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淮南子·氾论训》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治理国家有很多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唐太宗李世民深刻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民的作用,亲政爱民,造就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由上可见,民本思想自古有之,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国家政权起着重要作用。

家国同构的理念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家庭观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家与国有着同质的联系。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国家强大,需家庭和睦,而家的兴旺,取决于公民个人素质。归根结底,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其本质还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并没有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奉行的“人民至上”是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

(三)  崇尚重义轻利的道德观: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重义轻利、义利相兼、以义制利是中华民族一贯主张的做人原则[8]。仁爱是儒家道德文化的重要准则,也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信奉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怀,推崇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的社会风尚。“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这些理念,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思想,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这既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宝贵品质,也是个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基本遵循[9]。

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关系着和谐健康的社会风貌及稳定的社会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成果可以借鉴吸收,比如讲诚信,《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文中子·周公》:“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矣”,皆提倡以诚心待人。再如讲礼敬,《荀子·修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有礼不仅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更有利于形成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还有讲勇毅,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周易》中说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倡个人应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胸怀应像天地一样宽广。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并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被赋予现实价值,值得更深层次的挖掘。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写作课堂中的融入模式构建

(一)  精选写作主题,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主要教授英语短文的各类体裁及写作手法,课程学习中需要进行各类主题写作的训练。写作课堂要融入中华文化元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各单元的写作主题,详细制定既能锻炼学生英文写作技巧,也能巩固他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目标。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教师要确定各单元具体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基础,传承与宣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家国同构的社会观、仁爱共济的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观等。其次,以文化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写作阅读文本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拓展。现今,大部分的大学英语写作教材都采用以读促写的编写模式,旨在促使学生阅读相关主题的多篇文献后,有感而发,迸发一吐为快的写作热情。在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的内容时,不一定选用专门介绍中华文化的文章,可在共时维度下,对比中外的自然观、道德观、社会观或精神观;也可采用历时维度的方式,以时间为线,串联中外某种思想观念、社会形态或制度风俗等的演变和发展方式。这样,学生在阅读精选文章并获得拓展知识后,再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相关主题的认识与思考,最终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二)  正视文化冲突,找准写作视角

任何英语课程学习都无法回避西方文化中某些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异同进行鉴别与批判性解读,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辩能力,还关系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认识及文化自信的形成。因此,认真对待西方文化的挑战,激励学生在差异中辩论,在对比中反思,将有利于他们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提高。

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核心集中在思想领域,尤其体现在对集体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上。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精神的基本构成要素,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的组织构造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并不是狭隘的自我中心或自私自利,其有形成的社會、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具体而言,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可以粗略地归纳为表现在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以及思想上个性独立的自我意识等层面的内容[10]。中国文明发源于农业经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农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们之间必须互相协助才能不误农时。同时,由于土地的固定性,依附其生活的人们的流动性也比较小,人们世代生活在同一地方,共同开垦同一片土地,小家庭发展成大家族,集体的外延得以扩大,集体主义的观念也在人们思想中扎根下来。从古至今,集体主义观念贯穿整个中国史,天人合一、家国同构、立己达人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都渗透着集体主义的思想。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集体主义具有灵活的开放性,集体的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更加注重家庭这样的小集体,而当外敌入侵时,集体就扩大至整个民族和国家。这样的集体观是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方的力量。

因此,在閱读并讨论中西文化冲突方面的材料时,教师首先要对差异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关键是要理性介绍中华文化的特点。这样,学生在思考自己观点时,才能找到有效的视角,表达合理的观点。

(三)  掌握英文语篇写作技巧,恰当表达思想观点

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需要用目标语言,主要是英语来表述。而英语的语篇组织和汉语有较大的区别,语篇组织能力是有效表达思想的关键,也是英语写作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Canale等[11]指出,语篇能力是语言使用者按照衔接和连贯规则将词语连接在一起形成文本的能力,以及传达和解释语境意义的能力。

汉语是以意统形的语言,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往往可以通过语境意会,无需点明。而英语对句子及段落之间的逻辑要求严密,需要大量的衔接与连贯手法来构建语篇意义。因此,熟练掌握语篇写作技巧,对有效传播中华文化有极大的帮助。汉语写作习惯有曲线思维的倾向,即绕弯,避开主题,从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由远及近,把自己的观点和内容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顾大局、求笼统、以螺旋式扩展的语篇结构为主。英语短文的篇章结构是典型的直截了当。文章中心句,段落主题句,支撑句,结论句,以直线性逻辑思维方式依次展开。文章伊始,先清楚地点明主题,然后以分论点的形式围绕主论点进行解释说明或举例论证,最后重申主题,总结要点。除此之外,衔接与连贯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区别。汉语重视语义和逻辑上的连贯,句与句之间,不常用衔接词,可以依靠层次和内容之间的自然衔接来传递思想观点。英语注重形式上的衔接,其衔接手段主要有五大类,即照应、省略、替代、连词和词汇衔接。句子之间多用各类手段连接,语法形式是典型的显性连接。如汉语句子“他不老实,我不信任他”。而英语句子为“I can't trust him,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连词because在英语中不可缺少,而在汉语里可有可无。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文写作时,大都已具备了相当的母语,即汉语写作能力,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会让他们的英文写作缺乏篇章结构、衔接与连贯等方面的准确性与得体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准确有效地描述中华文化细节,教师需详细介绍英文语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文章的逻辑表达习惯及英文句子之间的衔接形式。

(四)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掌握表达中华文化的英语逻辑习惯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和角度。世界各国的人们既有人类共有的思维规律,也有在不同文化氛围下形成的看待事物的独特态度和方法。思维方式与语言紧密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与此同时,语言又促进思维方式得以具体地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有形象思维的偏好,所谓形象思维,是在对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感受、存储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手段或工具创造、描述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华文化中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例如,中国诗词中的形象类比手法非常丰富,由此可窥见一斑。而大部分英语国家的人,注重具体分析,习惯从个体、局部说起,再类推到整体、全局。在日常用语中,我们就会发现,英语的人名表达是先名后姓,时间是先时分再日月年,地名是先街名、城市名再国家名。表达顺序都与汉语相反,这也能反映出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具体、个体的重视已渗透到语言习惯中。概括地讲,中西思维有这样几个显著的差异,即综合性与逻辑性、整体性与个体性、委婉性与直接性。中国人喜综合思考,凡事从大局出发,表达含蓄;西方人讲逻辑思维,强调个性特点,说话直截了当。为了达到互相理解的效果,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也应遵循西方人思维的逻辑进行写作。下面两段是引自China Daily和Wikipedia两个网站上关于中国节日“二月二龙抬头”和西方节日“万圣节”的介绍,我们从谋篇布局、语篇衔接、语言特点等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中英表达的区别。

①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ongtaitou Festival, or Dragon-Head-Raising Festival, falls on the second day of the second lunar month every year, and recognizes the start of spring and farming. ②Ancient people believe that after this day, rainfall increases because the rain-bringing Dragon King has awakened from his winter sleep. ③The festival celebrates ancient agraria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most famous tradition is getting a haircut. ④Some believe that going to the barber on this day gets rid of bad luck, while others believe getting a haircut during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brings bad luck. ⑤Although today few pay attention to it, it was once tradition to line up outside barber shops on the day of Longtaitou, having avoided haircut for the preceding month. ⑥Eating chenyao cakes, which are made with sticky rice during the festival is tradition in Suzhou,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in tribute to the saying, “if you eat chengyao cake on Longtaitou, your waist won't hurt all year.”⑦Meanwhile other foods, like dumplings, spring rolls and popcorn, are named after dragon body parts to mark the day. ⑧Noodles are dragon's beard (long xu), dumplings are dragon's ears (long er), spring rolls are dragon's scales (long lin), and popcorn dragon seeds (long zi).

China Daily上对“龙抬头”的描述,比较符合汉语段落的写作模式。段落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节日的日期、节日的由来和节日的习俗。谋篇布局方面,因为段落内容是说明文的性质,写作目的明确,总体结构以平行关系为主,段落以隐性的逻辑联系展开;语篇衔接方面,全段共8句,只有2个句子的开头使用了具有衔接作用的词,句⑤中的Although和句⑦中的Meanwhile,其他句子之间没有任何衔接,符合汉语作为一种意会语言的特征,中国人能从语境中判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无须加上衔接词;语言运用方面,因中式思维综合性、主观性的特点,汉语习惯使用有灵主语,即人或动物为主语,选词较笼统。4个句子的主语是人称,占比50%,如“ancient people believe”“some believe”“few pay attention to”“you eat”等,7个句子使用主动语态,体现了中式思维中认为人是宇宙中心,以人为中心思索一切事物的习惯。

①Halloween had its origins in the festival of Samhain among the Celts of ancient Britain and Ireland. ②During the Samhain festival, the souls of those who had died were believed to return to visit their homes. ③People set bonfires on hilltops for relighting their hearth fires for the winter and to frighten away evil spirits, and they sometimes wore masks and other disguises to avoid being recognized by the ghosts thought to be present. ④When the Romans conquered the Celts in the 1st century CE, they added their own festivals of Feralia, commemorating the passing of the dead, and of Pomona, the goddess of the harvest. ⑤In the 7th century CE Pope Boniface IV established All Saints' Day, originally on May 13, and in the following century, perhaps in an effort to supplant the pagan holiday with a Christian observance, it was moved to November 1. ⑥As a secular holiday, Halloween has co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activities. ⑦One is the practice of pulling usually harmless pranks. ⑧Celebrants wear masks and costumes for parties and for trick-or-treating, thought to have derived from the British practice of allowing the poor to beg for food, called “soul cakes.”⑨Another symbol is the jack-o'-lantern, a hollowed-out pumpkin, originally a turnip, carved into a demonic face and lit with a candle inside.

Wikipedia網站上对万圣节的介绍内容也包括相似的三个方面,即节日的由来、日期和习俗。全段共9句,略有删减。谋篇布局方面,有从总体到具体的直线流动的趋势,第①句讲述了万圣节遵循Samhain节日的风俗,然后描述具体细节。以时间的先后对节日习俗的变化进行归纳。语篇衔接方面,共有5个句子的开头使用了不同的衔接手段,如“During”“when”“in the 7th century”“as”“along with”, 占比56%;在语言运用方面,使用无灵主语的有6个句子,占比60%。主语是人称的有4个句子,占比44%,并且这4个句子的人称分别是“people”“the Romans”“Pope Boniface IV”“celebrants”,相比汉语的“people”“some”“few”“you”显得具体、明确。同时,对节日起源的描述具体到年代和人名,如表示年代的“in the 1st century CE”“in the 7th century CE”表示人物的“the Romans”“the Celts”“Pomona”“Pope Boniface IV”等,表现出较强的客观性和具体性。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其思维模式的不同,而思维模式的不同又影响了写作的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在传播中华文化时,应注意用对方乐于接受的思维方式去组织语篇和语言,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三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2]。这是对当今大学教育的新要求,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宏观目标。在英语课堂上,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传统、培养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有益于训练学生分析判断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找到中西文化的共通点,用西方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

[2] 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5):118-120.

[3] 李申申.略论知识分子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127-132.

[4] 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5] 张思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浅析[J].文化学刊,2019(12):131-133.

[6] 陈元九.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怀化学院学报,2009(6):121-123.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就:外文出版社,2022:440-441.

[8] 魏燕玲.意义、内涵与实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22(3):86-92.

[9] 陆卫明,孙喜红.论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阐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7(1):8-13,172.

[10] 杨明,张伟.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7(4):38-44.

[11] CANALE M,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1-45.

[1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作技巧
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有“技”可循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挖掘最佳训练点渗透写作技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浅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