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究

2024-03-30滕丽菊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高职

滕丽菊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8)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社会需求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低、结构不合理、适应性弱等许多挑战,亟须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和效率。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总体目标,强调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为着力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1]。这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等职业烹饪专业是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烹饪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满足社会饮食文化和健康生活需求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餐饮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烹饪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高等职业烹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认识劳动价值不足、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习惯不好、劳动技能不熟练等问题,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影响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

为解决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问题,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效果,本文从“德勤技专创”五个方面探讨了提质培优背景下增强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

一、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价值观淡漠,缺乏劳动意识

部分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足,把劳动看作苦差事,不愿积极投入。劳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态度懈怠,无法认真对待。这与当下社会环境中看重专业而轻视劳动有关。学生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难以适应行业的高强度劳动[2]。

(二)劳动技能训练脱离实际,实践经验不足

高校和企业界限分明,学校的劳动技能训练与行业实际要求存在一定脱节。训练内容简单机械,缺乏系统性;方法老旧陈腐,缺乏前瞻性。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时间和机会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后手艺生疏,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无法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内容更新落后

高校烹饪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启动较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有限。许多教师长期脱离一线,技能和知识更新缓慢,无法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课程设置僵化,内容更新不及时,难以适应行业技能和知识更新迭代的需要。设备陈旧,训练环境与企业生产情况差异较大。

(四)校企合作不深入,订单培养积极性不高

学校与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深入,合作形式单一,主要以实习实训为主。学校没有深入了解企业需求,针对性培养人才的主动性不够。企业也没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3],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需求信息。订单培养机制不完善,学校积极性不高,致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

(五)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忽视能力和素质培养

当前烹饪专业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劳动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估。评价侧重结果,而非过程,无法客观全面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也少有企业参与评价,评价无法有效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六)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实践能力比较弱

目前,烹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比较薄弱,创新思维和实践培养不够。课程和训练以技能传授为主,学生创造力不足,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弱。创业教育与行业实际脱节,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信心和行动力。这也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

可见,当前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亟待从劳动价值观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创新精神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学校与企业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促进教育与就业紧密对接。

三 提质培优背景下增强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

(一)配备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影响劳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教师既能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态度、习惯和职业道德。因此,有必要为高职烹饪专业配备既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又有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还有创新精神和领导才能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学校应采取严格科学的选拔机制,选拔具有丰富餐饮从业经验、高级专业资格证书和优秀教学技能的教师。学校还应提供定期和多样化的教师培训,如学术讲座、教学研讨会、行业参访、技能大赛等,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二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与餐饮企业、机构合作,引进优秀大厨、管理人员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与全职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劳动教育中实施合作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校内和企业的有机结合,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三是鼓励教师开展创新研究。学校应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创新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如申请课题、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开发课程等。学校还应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成果,推动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

(二)建立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内容、方法和效果。为增强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适应性,需要建立符合专业特点、行业需求和教育规律的匹配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对烹饪人才社会需求、餐饮业发展趋势和高职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明确具体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烹饪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应反映“德勤技专创”要求,突出烹饪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指导劳动教育实施。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方案应反映劳动教育的技能本位、实践性和应用型特点,兼顾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还应具有灵活适应性,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变化,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和个性化发展路径。三是改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校长、教师、学生、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多方主体全面参与和配合。人才培养机制应明确各方主体的角色和职责,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形成合力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效率。

(三)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增强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适应性的有效途径,可以弥合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劳动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应积极发掘和选定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如知名餐饮企业、酒店、餐厅、食品公司等,并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制定合作规划和目标,分享合作成果和风险。二是实施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数量、类别、层次和素质要求,学校根据要求设计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订单培养模式可以确保劳动教育紧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和满意度。三是开展多样化的实习项目。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项目,包括不同类型(生产、管理、研发等实习)、不同周期(短期、长期实习)、不同形式(校内、校外)的实习。多样化实习可以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经验。

(四)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

劳动教育不仅是传授和习得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养成职业素质的过程。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应仅注重技术层面,还应关注文化、伦理和创新方面的培养[5]。通过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可以充实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延伸,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兴趣和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文化元素融入劳动教育。学校应将历史、地理、艺术、文学等文化元素融入劳动教育[6],帮助学生了解烹饪文化的起源、发展、多样性和价值。学校还应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美食节、烹饪大赛、毕业设计展等,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烹饪的鉴赏力。二是培养劳动教育中的伦理意识。学校应在劳动教育中培养伦理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权利意识、责任心和人际关系。学校还应教育学生烹饪职业道德,如卫生、安全、诚实、服务等,引导其遵守行业规范和准则。三是激发劳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学校应激发劳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产品和服务。学校还应营造劳动教育的创新氛围和环境,如提供各种资源和工具,建立创新实验室和工作室,举办创新大赛和展览等,激发和支持学生的创新潜能和表现。

(五)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和反馈

评价和反馈是监控和改进劳动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和反馈,学校可以收集和分析劳动教育的数据和信息,发现劳动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并及时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改进建议。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学校应针对劳动教育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涵盖劳动教育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设计多项指标,如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学生表现等。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如自评、互评、专家评估、企业评估等,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二是实施动态化和形成性评价程序。学校应对劳动教育实施动态化和形成性评价,即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不仅在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应以提高和发展劳动教育为目的,应及时提供改进性建议,不仅报告成绩。三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效率和质量。学校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效率和质量,如网上平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进行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显示。这可以帮助学校获得更准确全面的评价结果,提供更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

三、结束语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7]。劳动教育让高职烹饪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高职烹饪专业的学生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劳动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掌握简单劳动技能上面,应该以塑造健全人格、完善思想品德、培养劳动价值观为目标[8]。

社会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人们对于营养均衡、绿色环保的饮食需求日益增加。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可以抓住这一机遇,注重培养学生的营养学知识、食品安全意识和食材选择能力,使其能够烹饪出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理念的美味佳肴。

随着人们对于美食文化的追求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烹饪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烹饪过程中展现个性和创意,提供符合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精致餐饮体验。通过实践训练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烹饪技术的精髓,创造出独特的菜品和餐饮概念,为烹饪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烹饪行业也面临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可以紧跟时代潮流,结合行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智能化的烹饪工具和系统,提高烹饪效率和服务质量。

本文从“德勤技专创”五个方面探讨了增强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包括配备高质量教师、建立匹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加强评价反馈等,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和互为支撑,形成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与效果的综合系统框架。本文还就实践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没有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实践路径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可能还有其他影响高职烹饪专业劳动教育适应性的因素和措施,需要未来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高职
高级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唇技能轻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