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和实施研究

2024-03-30宋蕾

科学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院校

宋蕾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校园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受到多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近年来出现了多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以传授专业技术应用为代表的高职教育在培训模式手段方法和目标方面,与教育目标仍然存在一些差距。本文结合心理学理论,考察了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具体策略和应用,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和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思路。

一、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学生管理面临诸多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诸多问题,特别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例如心理年龄不成熟,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和集体意识。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学生管理模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学生个人价值观的也存在多元化,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不足,导致更多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教师兼职授课,兼职教师对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了解不够全面深入,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管理的质量[1]。

(二)教师教育手段较为僵硬

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许多高职院校教师主要侧重于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较为忽视。在管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所都会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限制学生的行为。短期内,一些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可能会取得一些成效,但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成长,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能力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学校不积极完善管理标准和教学方式,不重视学生的个人现实和整体发展,就不能真正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也不能为学生今后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2]。

(三)忽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学习经历等因素,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学生,监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有些教师由于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或者在追求效率的管理中养成的“管理一切”的习惯,不给学生布置单独的学习工作任务,也不在乎学生的个性想法,忽视了学生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在学生人格习惯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对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技能的培养不当,就会导致学生存在自我怀疑、习惯性向他人求助、责任心不足、解决问题的意志力不足、创造力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管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二、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精英,精英培养的本质是教育。学科教师利用教育媒体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影响,因此产生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教育和学习的效果。我们必须正确考虑教育中存在的心理现象,从多方面探讨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增加教育的“边际效应”[3]。

(一)心理学理论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站在教师角度,心理学理论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俗话说“教师要教书,要解惑”,这是教师角色的基本定位。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与内在与外部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与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正义感、获得感、幸福感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的管理应深入分析教师可能的心理需求,通过物质或精神手段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为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铺平道路。心理学理论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生计、工作、职业竞争等多种关系,避免教师出现焦虑、抑郁、倦怠等心理亚健康状态,促进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注重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

(二)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

站在学生角度,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职业成功,精神成人”的教育目标。高职学生是一个具体特殊的群体,容易出现青春期叛逆心理、困惑、思想冲突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这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主要心理特征。同时加上进入社会的担忧和工作形势的严峻,高职院校学生也面临就业、创业、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情感挫折等压力,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引起自闭等症状。2019年教育部就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应当将心理教育等课程纳入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在新时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攻方向。要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的支撑,它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推动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理想,实现个人独立、思想自由,培养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4]。

(三)心理学理论有助于高职教育管理革新

教学管理创新一直是高职院校保持与时俱进的核心任务,是高职院校人才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要想达到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上,学校应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进行不断优化,将心理学理论引入教学管理创新中,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管理的概念和思维符合面向现代化和未来的教学管理规定,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将心理学理论引入高职学院校创新管理模式中可以促进教育管理由“物”向“人”的全面转变,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使教学管理更加人性化。

三、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实施研究

(一)利用社会心理学动机,促进班级自我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从高强度的高中学习中脱离,在相对自由的专业学习中容易出现不适应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受线上线下多种娱乐形态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受到错误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学生阶段是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学生形成了明显的从众心理,一些人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可能形成不良群体现象。例如寝室间的学习与娱乐氛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寝室成员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出现逃课等情况。而一些寝室的学习氛围较好,寝室成员之间呈现学习成绩你追我赶的良好现象,这些都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群体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灵活利用社会心理学动机,激励学生在群体中树立优秀榜样,鼓励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5]。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让教师利用自身言行引导学生,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学生和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作为学习榜样,通过学生间的榜样力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榜样的力量以及学生典型的树立能够更好地发挥“同伴效应”,对学生群体产生积极影响。利用教师与同伴学生的榜样力量,能够促进学生自身意识到在各个方面的不足,并且能够激励班级内部学生的自我管理,从学生内在动力出发,不断完善校园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二)利用需求层次理论,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间的关系。他在研究过程中明确揭示了人类不同层次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低到高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的前三个方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后两个方面是个人成长性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它通过具体的管理行为来激发人的内在动机。马斯洛认为,需求越低,他们的力量和潜力就越大[6]。

在高职教育领域,应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教育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产生多层次影响,高职教师是具有实际物质需求的,但普遍存在住房条件差、工资低、社会福利低等基本问题,工作环境亟待优化和社会尊重。但由于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的较低位置,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学术权威普遍较低,但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面对高职院校整体学术环境不强、教学和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高职院校应当尽量满足教师在住房、工作、环境、工资、福利等方面的物质需求。利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通过合理的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增强教师归属感,让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学校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感,提高教师的幸福感,让教师在教学发挥改革引领作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搭建教师晋升平台,能够开展正规的教师培训,考勤评定等活动,建立教育培训成果奖励制度,鼓励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不断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使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只有从教师角度出发进行适当激励,才能为校园教育管理建立基础保障。

(三)运用正向激励理论,改善学生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内容包括多个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打基础、养成习惯的重要阶段。严格的管理既能维护学校的权威,又能让学生产生敬畏心理,保证学生管理制度的有序实施。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理解,进而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更好地融入不同环境。但在学生具体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严格的要求,可能导致管理方式向粗放化方向发展,加剧学生的叛逆心理。

因此在适当的严格管理下,需要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关注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的优秀成绩,并利用正向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实现成长进步的正向循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角色主要是指学生将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向移动。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教师可以用灵活的方式激励学生,通过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逐步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这种正向激励理论的心理学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积极开展教职工岗前培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积极开展新教师和新入职的管理人员岗前培训,尤其是对新教师和新管理者针对专业活动性质特点和重要性进行培训,增强他们高度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状,提高对学校的理解和归属感,了解学校教育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使新入职的教职工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和规范。同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技能的各种形式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7]。

首先,学校管理部门可以提供有关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信息,要求学校教职工在开始工作前对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他们针对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其次,学校可以聘请优秀的导师和教师,利用研讨会等形式让优秀老师分享自己在管理和教学方面的经验,强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学管理的重要联系,让新入职的教职工对未来的职业具体内容有更加确定的了解,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纳入未来管理和课程体系。学校也可以邀请校外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能够使新入职的教职工提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并将这种新理解融入到未来的管理和教育活动中。

(五)建设“阳光校园”设施,定期开展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校园所展现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和网络文化。例如部分高职院校能够在缺乏物质条件预算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校园物质文化的情感体验;如在校园内设计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利用多样的总体布局和色彩体现对学生的关怀,让阳光校园设施感染每个学生。高职院校注重建设阳光校园设施,不仅仅是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场地翻新,更多的是要在学生生活工作中进行全方位文化渗透,从而营造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文化氛围。

活动文化是通过学生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产生和实现的文化。学生真正的改变更多来自于能够真正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活动,因此丰富和建设阳光校园文化,将活动目标从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注重自身自尊心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强调建立相关展示平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需求,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通过让学生参与更多实践性活动,增加学生的动力和勇气,鼓励他们尝试新鲜事物,进而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团队精神和团队活动压力下的心理素质。

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以设置为以“阳光校园建设”为主题,利用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和特色社团,例如舞蹈社、手工社、钢琴社等艺术特色社团为中心,以艺术领域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技能以及实践活动能力提升为目标,在各种节假日开设主题课程,培养学生关注自己心灵意识,关注热爱大自然等核心素养。通过观看鼓舞人心的电影等活动,能够积极展现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也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思考问题。此外开展阳光校园实践活动不仅能影响参与者的积极心态,也会促进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使更多的学生受到阳光校园文化的影响。

(六)创造独特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归属感与安全感,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更多的舒适与安宁,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深刻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用爱去感受学生,促进师生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构建和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建设友好的课堂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校风、学风,只有在这种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中,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

校园活动应积极结合不同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具体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素养,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平台,积极借助“校企合作”为学生培养自身自信心提供更多机会。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学校可以与不同院校开展合作,让旅游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不同旅游点的点和攻略分享给大家,进而构建自身良好的思维体系。学校也可以积极组织辩论、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正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学校还需要营造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干净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起到一定的净化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静下心来,形成精神愉悦。

(七)设立心理健康中心,及时提供心理治疗

学校在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创建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咨询条件,提高专业心理学家在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专业技能,增加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数量,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不仅可以为学生设立心理健康学习课程,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的辅助性教育,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自我评估,设定职业发展目标,以便高职院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引入心理治疗课程,以确保每周12小时的心理咨询时间。心理健康教师研究的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方式实际上是通过语言等各种渠道传授给学生,进而不断激励和教育学生。资金充足的学校可以规划建设功能性的现代心理健康学习课程,学校还可以与现代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利用更加科学的手段对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不断加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步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教育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供更多高素质性、应用型、合格的专业人才。从学校层面,应当积极利用需求层次理论,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开展新教师与管理者岗前培训,建设阳光校园设施。从教师层面,应当积极利用社会心理学动机,促进班级自我管理,利用正向激励理论,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定期开展阳光实践活动,创建独特校园文化,促进师生与学生间良好关系建设。通过对学生的心理与未来职业规划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更加清晰的未来规划。教育管理应以人为本,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中,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内在动力,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