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舞蹈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以体育舞蹈作品《黄河》为例

2024-03-29阮家丽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舞者跨文化黄河

阮家丽

广州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擘画了宏伟蓝图,明确指出体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实践逻辑。当前,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正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稳中求进、接续奋发。体育舞蹈作为新兴体育项目,如何做到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并最终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是推动我国体育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时代命题之一。基于此,研究体育舞蹈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主要媒介和重要价值成为当前的重要诉求。

1 体育舞蹈的发展与传播

1.1 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

体育舞蹈始于19 世纪的欧洲大陆和20 世纪初的美洲地区,由伦巴、恰恰、华尔兹、探戈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通过规范、整合而成。在流行之初,其以双人舞为主,尽管有规定的技术动作,但却鲜有明确的主题,尤其是在竞技比赛中,舞者还主要依靠现场随机播放的音乐旋律和节拍进行舞蹈形象的塑造,通过肢体语言向评委和观众传递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1964年,在舞者群体的积极推动下,团体舞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舞蹈表演形式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体育舞蹈相比,团体舞更注重舞蹈编排的逻辑性与观赏性,并围绕主题融入了不同元素的舞蹈动作、背景音乐和舞台设计,因此也将其称为具有表演性质的体育舞蹈,以此区别于那些未明确主题、以竞赛为目的的体育舞蹈。

1.2 体育舞蹈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随着体育舞蹈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优秀的国外舞者被邀请至国内进行表演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1996 年,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在英国黑池舞蹈节(blackpool dance festival)学术会议发言时谈到:“国标舞是彰显生命的舞蹈,不是单纯的技术炫耀,是生命激情的呈现,是尊重人本、张扬人性的舞蹈艺术。”[1]这段话直观反映出我国优秀舞者对体育舞蹈的独到见解与深刻理解,那就是要在借鉴国外体育舞蹈竞技发展模式的同时,深挖体育舞蹈本身的艺术鉴赏价值,从而实现对我国体育舞蹈个性化、舞台化创新。在此时代背景下,团体舞也开始受到了舞者的广泛关注,对此,中国的舞者喜欢称其为体育舞蹈作品。1997 年,体育舞蹈作品在中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中首次登台亮相。当时,主办单位要求进入职业组决赛的选手必须展示一段带有主题或故事情节的作品,以期锻炼顶级选手的舞蹈表现力,提升选手的编创能力。正因如此,无论是从发展舞蹈艺术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练兵备战的情况来看,体育舞蹈作品已逐步发展成为体育舞蹈的重要分支,开始走进舞者的研究视野,对推动体育舞蹈的跨文化传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 中国元素是体育舞蹈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

近年来,中国舞者纷纷通过舞蹈作品、舞蹈剧目的方式对体育舞蹈进行本土化创新,使其在保留舞种独特风格的同时,展现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时代元素。诚然,在体育舞蹈中,中国元素运用不仅要考虑到跨文化传播中的意识形态起点,还要关注对外文化交流的最终目标,这并非易事。如果一味地模仿,脱离中国实际,就无法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而简单借鉴又容易丧失体育舞蹈本身的韵味。因此,舞蹈编导会对舞蹈作品进行长时间的“雕琢”,以求呈现最佳效果。2015 年,由上海戏剧学院王鑫老师编创的体育舞蹈作品《黄河》在第三届CBDF 国标舞艺术表演舞锦标赛上“一战成名”,该作品中无论是舞蹈形象、动作编排、空间调度,还是音乐风格、服装设计都使人耳目一新,可谓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该作品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元素的运用是实现体育舞蹈创新,促进体育舞蹈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应予以重视。

2.1 体现英雄气魄的舞蹈形象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舞蹈体裁影响下,各舞种所塑造的舞蹈形象也有差异。体育舞蹈作品因融合多种舞蹈,故在形成设计上更强调同主题相契合,以便演绎出绮丽多姿的背景故事。体育舞蹈作品《黄河》是一部极力展示黄河精神及中华儿女英雄气魄的舞台大作,其主要通过叙说抗战时期的青年故事来唤起当代年轻人对英雄的追思与共鸣。在作品中,舞蹈编导十分重视斗牛舞技术动作的运用,力求以强烈的动作质感、丰满的肢体张力来刻画青年知识分子的英雄形象,诠释出黄河般气吞山河的英雄气魄。舞者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表演,使得舞台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急促、激昂的情绪化作呼吸在剧场中流转”[2],使得观众与舞者们形成了最直接的感官交流。可见,《黄河》中的舞蹈形象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其巧妙地发挥了斗牛舞的张力,在表达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的同时,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黄河母亲深切的民族情感,刻画出青年知识分子“战斗者”的英雄形象。

2.2 标志中国精神的动作编排

体育舞蹈基本动作元素是体育舞蹈作品的灵魂,这些基本动作元素包括基本技巧、步伐和双人配合。体育舞蹈作品《黄河》运用了极具侵略性的斗牛舞、充满异域风情的桑巴舞以及柔情似水的伦巴舞,在保留异域风情的同时,通过动作细节的编创,为作品注入了黄河精神。要知道,千百年来,黄河的文化积淀、历史故事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若从高空俯瞰黄河,它既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神似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图腾——龙。于是,在动作编排上,编导通过手臂举过头顶握拳、弓背双手交叉、跺步等动作设计。其中,手臂举过头顶握拳的动作是借鉴了近现代中具有代表性的握拳抗争手势,为作品注入了不畏艰难险阻、一心奋勇向前的中国精神。除此之外,在双人舞表演时,女舞者从舞台后方跑向男舞者的一系列动作后,女舞者伸出腿模拟手枪,紧接着,男舞者饰演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持枪”抗争,这展现出了舞蹈编导对动作细节的把控,使得体育舞蹈与中国元素的融合,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层次境界。在舞者的精彩演绎下,作品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意欲挣脱束缚之感,令人振奋不已,久久无法释怀。

2.3 同黄河般翻涌的空间调度

作品伊始,独舞演员就运用斗牛的身体形态顶胯仰头、双手向远处撑开、双腿呈“大”字站立,其一人在场宛如千人气场,从空间上填满了整个舞台,而到群舞队形时,舞者是一波接着一波地汇聚到舞台的左后方,第一次呈方形凝聚队形,显示出青年知识分子团结一致面对敌人坚决斗争的决心。之后,随着剧情的推进,舞者从后往前行进,一步一步地向前逼近,再一次形成了方形队形。舞者从舞台的左后方转移到了舞台的中央,预示着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这过程中,舞者还采用了斗牛的基础造型配合弓步移动,在舞台上用大幅度、快速的步伐表现出黄河翻涌时的湍急和惊险,并不间断地旋转、迂回,表现出母亲河蜿蜒曲折、婀娜多姿的水流形态。由此可见,作品《黄河》的整体调度并不是简单的位置变化,而是通过选用合适的舞步,在空间“流动”中推动情节的发展,构造主题,抒发情感。舞者在流动状态中彰显了生机与活力,把黄河精神完美地呈现出来,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

2.4 极具听觉享受的主题音乐

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初,旋律宽广、深切且庄严,是一首自由曲式下的带有强烈民族色彩及感情的钢琴协奏曲[3]。其共有4个乐章,堪称音乐史上一部扣人心弦的艺术经典。体育舞蹈作品《黄河》中运用了协奏曲中最核心的部分,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这是一曲由战鼓轰鸣与战马嘶鸣交织而成的战场交响乐,不仅将旋律紧促的广东舞狮音乐运用其中,还把人们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东方红》作为主旋律,歌颂出革命英雄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沉浸在这“紧张”的氛围之中,舞者在这一部分多采用具有中国近现代舞蹈时代特色的昂首挺胸的舞姿,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感觉。另外,在作品的结尾,编导还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国际歌》作为背景音乐,在展现胜利来之不易的同时,讴歌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预示着革命的胜利。所以音乐与舞蹈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交相辉映。一方面,钢琴协奏曲《黄河》中所蕴含的民族力量与精神,由舞者生动形象的舞蹈语汇予以呈现;另一方面,舞者将中华民族革命到底的决心刻画得酣畅淋漓,也离不开这首铿锵有力、高亢响亮的交响乐。

2.5 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道具

舞蹈服饰是体育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的重要标识,其不仅可以表现出体育舞蹈所特有的舞蹈风格,还能向外传递舞者们的情感内涵,丰富舞者的情绪表达。拉丁舞的女舞者往往以露背、开衩、颜色鲜艳的服装来展示人体的线条美,并最大程度展现舞者的形体姿态,使观众和评委的“眼前一亮”。与之不同,中国服饰则讲究“藏而不露”,体现的是含蓄美、内敛美。因此,体育舞蹈作品中的服饰需要紧密结合作品的主题来进行选取。在作品《黄河》中,舞者并没有选择体育舞蹈的常规舞服,而是一改常态,女士选择了半身长裙、男士身着蓝色中山装,以塑造出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青年学生形象。女士除了扎麻花辫外,在服装上还选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标志性元素——盘扣,这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装饰手段,也是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代表。另外,在作品的结尾之处,舞者还借助红绸缎作为舞台道具,使其顺着舞者的身体丝滑“流动”,从而把黄河比作中华儿女的诗意栖居之所。

3 体育舞蹈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谈到:“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4]可见,体育舞蹈虽说是“舶来品”,但依然能够完成兼收并蓄、革故鼎新,赋予观众喜爱的主题内容。近些年来,从广受好评的体育舞蹈作品来看,舞者在舞蹈动作、服装造型、故事情节设计方面,无一不展示出体育舞作品的中国亮点,对实现体育舞蹈的跨文化传播,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1 助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艺术联通世界,开放拥抱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向全世界展现了全面、立体、真实的国家形象[5],在体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孕育了体育舞蹈与中国文化互鉴互融、同美同行的新发展格局与艺术化探索[6]。但目前,从已有的作品内容看,体育舞蹈通过中国元素的巧妙运用,虽然较好地顺应了新全球化时代交流与互鉴的国际传播理念[7],但整体而言,还比较缺乏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优质作品。体育舞蹈作品的舞蹈形象、动作编排、空间调度、主题音乐和服装道具中中国元素的运用能使作品更“贴地气”。如作品《黄河》中,舞蹈编导既保留了黄河精神的实质内涵,又紧密结合时代的脚步对体育舞蹈进行原创性设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体育舞蹈起源于西方,但在我国却发展得有声有色,这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还将作为我国文化传播和国际形象塑造的新载体,助力国家形象的提升。

3.2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跨文化传播,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于如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8]诚然,随着现代人类科学技术的改变,社会生活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不同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交往必将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那么,诸如此类舞蹈作品的出现,必然使得海外观众认识到不一样的中国,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向往与认同。体育舞蹈作品《黄河》的编导王鑫以黄河精神为主题,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元素融入作品之中,让所有观众身临其境,切身领略到了黄河的魅力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收获了一场非同凡响的“艺术之旅”。

3.3 增进中外体育文化交流

“体育拥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别的力量”[9],而体育舞蹈则因中外文化融合形式丰富多样,成为体育跨文化传播结下的硕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灿烂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不小的差异,但其中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基于此,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掘体育舞蹈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积极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创作。体育舞蹈作品《黄河》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于体育舞蹈的典范。这个精心创编的优秀作品找到了二者的契合点,从而拉近了中西文化的距离,提升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吸引力[10]。

4 结语

舞蹈跟随着人类迁徙的足迹也曾远涉重洋,融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作品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大体现。艺术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体育舞蹈作品的发展也是如此。体育舞蹈作品《黄河》就是这样一部独具匠心的大作,它的成功表明:中国元素是体育舞蹈跨文化传播的媒介,体育强国建设更需要新兴体育项目的支持,而体育舞蹈跨文化传播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舞者的创作素材和增进中外体育交流。体育跨文化传播不仅是中外体育舞蹈文化之间紧密关系的体现,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美呈现。体育舞蹈跨文化传播顺应了时代发展和体育的需要,对于体育舞蹈的“中国化”发展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舞者再接再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弘扬好,进而让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走向世界,成为体育舞蹈界的传世经典,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微薄力量。

猜你喜欢

舞者跨文化黄河
舞者
舞者
舞者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美丽舞者再翩跹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