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岩采茶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价值与运用

2024-03-28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张淑霞

家长 2024年1期
关键词:龙岩蝴蝶幼儿园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 张淑霞

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并与幼儿园课程的深度融合,让幼儿园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阵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岩采茶灯”走进幼儿园为例,引导幼儿学习、感受龙岩采茶灯的文化与内涵,阐述龙岩采茶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价值、现状与问题,探索非遗文化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等,促进幼儿发展。

“百花开放好风光,采茶姑娘满山冈,手提篮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这是龙岩采茶灯中的经典歌词,洋溢着劳动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欢乐气息。龙岩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岩民间标志性文艺,发源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是世代村民“采茶劳动”创造出来的,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歌舞,有16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乡土特色,在世代的传承中积淀了音乐、舞蹈、表演、服装、道具以及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丰富的文化特质。

如何让幼儿学习、感受龙岩采茶灯的文化与内涵,在传承非遗文化中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文将从龙岩采茶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价值、现状与问题以及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进行阐述,谈谈思考与做法。

一、龙岩采茶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已然成为现代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式。如非遗传承人走进幼儿园、开设家乡非遗课程、非遗日主题活动等。龙岩采茶灯进入幼儿园活动同样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了解体验龙岩采茶灯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永久保存、传承传播、利用发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针。龙岩采茶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龙岩采茶灯的发展呈下降趋势,并且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保护传承彰显空白,通过开展《龙岩采茶灯在园本课程构建中实践运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尝试从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区游戏、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多方面探索、体验,从而逐步形成园本课程,帮助幼儿体验与感受龙岩采茶灯文化,在幼儿心灵中播下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保护和传承的种子,从而强化中华文化根基,培养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等家、园、社区互动、共育活动,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让龙岩采茶灯这一家乡文化进一步向社区辐射,增强全民文化自信,使龙岩采茶灯薪火相传,成为龙岩市一张真正有底气的名片。

(二)系统学习龙岩采茶灯,有助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在非遗文化进幼儿园的模式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专家授课、同伴互学与课题研讨等方式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龙岩采茶灯相关知识,促进教师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较系统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别具一格的语言、音乐、舞蹈、装扮、服饰及内涵等。同时,教师以幼儿为本,通过课题研究载体,探索集中活动、活动区游戏、非遗日主题活动、亲子活动等方式构建课程,使得教师的学识、视野等都得到提升,促进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三)开设龙岩采茶灯活动课程,有益于丰富幼儿园文化内涵

从幼儿视角和兴趣出发,将龙岩采茶灯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从龙岩采茶灯的角色、服装道具、音乐、舞蹈、情节、内涵、文化等多方面挖掘龙岩采茶灯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创设随处可见、可闻、可听、可触、可乐的龙岩采茶灯环境,有助于丰富和拓宽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活动区游戏、幼儿一日活动、亲子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课程,逐步构建更为完善的园本课程,形成优质课程资源,实现非遗进校园的实效和长效,彰显办园文化与特色,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二、龙岩采茶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调查

优秀传统文化“龙岩采茶灯”融入幼儿、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各阶段教育全过程,有效推动地方优秀文化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通过对当地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的龙岩采茶灯教育活动进行调查,发现当地的中学曾将龙岩采茶灯的音乐融入音乐课和课间音乐中使用,让学生从课堂和学习生活中体验家乡非遗文化的美。小学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的学校进行了全校千人采茶灯广播操、采茶灯千人舞、千人合唱采茶灯等,有的学校在编曲上下功夫,如在传统的课间操中融入采茶灯歌舞,将经典动作与现代街舞结合,融入童谣和时尚的说唱音乐,在传承中进行创新。也有幼儿园通过集体教学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龙岩采茶灯的唱段、舞蹈动作,将龙岩采茶灯的音乐、内容作为音乐游戏组织集体教学,并成立相应的小社团进行表演。我们从中发现龙岩采茶灯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能够为幼儿提供多元体验,丰富幼儿经验,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

(二)问题分析

从以上开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也发现龙岩采茶灯进入幼儿园活动的问题。

一是教师对龙岩采茶灯的认识不够全面,开展的活动缺乏全面性与多样化,常以成人视角、拿来主义等主观意识开展单一的、侧重技能知识的模式化教学,忽略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幼儿的认知与兴趣,或只选择小群体参与研究、模仿或形成表演的节目,这类做法容易让活动表面化、零散化、模式化;二是资源运用不足,缺乏家、园、社区的协同共育,无法形成适宜幼儿园的传承路径与做法。可见,立足幼儿园实际,挖掘龙岩采茶灯的优秀文化资源,探索龙岩采茶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发挥龙岩采茶灯的价值势在必行。

三、龙岩采茶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幼儿园活动指在幼儿园开展的一切活动,按特征分为生活活动、区域活动和教育活动;按教育内容分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按组织形式分类,一般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三种;按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还有全园活动和亲子活动等其他形式的活动。如何让龙岩采茶灯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有效融入形式多样的幼儿园活动中,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甄别教育价值,拓展德育载体

1.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开展富有特色的体育节活动。以“璀璨非遗快乐运动”为主题,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比赛项目中,让每一位幼儿在游戏中运动,在运动中感受非遗文化。如大班“狮王争霸赛”、中班“建茶亭”、小班“趣味采茶”。

二是开展有趣多元的艺术节活动。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舞台表演体现龙岩采茶灯的歌舞表演、二十米的“巧手绘家乡”长卷画由小班的孩子们在“江山睡美人”山峰的底图上,绘出绿绿的山峰和蓝蓝的天空,中班的孩子们添画茶山的茶树、茶亭、蝴蝶等景物,大班的孩子们则绘画采茶姑娘、茶公、茶婆,全园幼儿共绘家乡美景。

三是开展话说非遗之“我是小小非遗宣讲员”活动。幼儿园培养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营造人人知晓非遗,人人传承非遗,人人热爱非遗的浓厚氛围,组织幼儿轮流在每周的升旗仪式的“话说非遗”环节中进行宣讲,并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非遗小小宣讲员”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识,展示当代儿童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2.家园社区互动。

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家园互动、亲子活动,与社区协同,开展龙岩采茶灯文化进社区、进养老院活动等,让家庭、社区等感受龙岩采茶灯的魅力,进一步搭建家、园、社区三位一体合力共育的载体。

(二)聚焦核心经验,促进幼儿发展

1.融入五大领域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依据目标专门设计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龙岩采茶灯中的茶公、茶婆角色为例。茶公、茶婆是龙岩采茶灯角色中的灵魂人物,他们的表演、服装道具及角色的特点等均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作为社会领域的集中教学活动,我们立足社会领域中社会文化的核心经验——社会认知与社会归属感,帮助幼儿了解社会文化,对生活环境文化的认识、所处地域文化的核心经验与知识,以及民俗、节日、习惯等方面的认识与继承。如大班社会活动“茶公、茶婆”(社会文化)活动目标可设定为:让幼儿了解龙岩采茶灯茶公、茶婆角色特点,感受茶公、茶婆装扮、动作、语言的诙谐幽默;知道丑角在戏剧中的作用,以及体验表演的乐趣,愿意把快乐带给别人。活动中,教师邀请了民间艺人“茶公茶婆”进行表演,引导幼儿欣赏茶公、茶婆的表演,结合思维导图引导幼儿了解角色特点,观看视频,了解丑角在戏剧中的作用,并引导幼儿扮演茶公、茶婆,体验表演的乐趣。

作为音乐活动中的韵律活动,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节奏感与协调性、培养幼儿随音乐动作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生活经验与个人情感的能力等。如大班音乐活动“茶公茶婆”(韵律)活动目标可设定为:感受音乐的活泼有趣,尝试根据音乐的变化创编相应的动作;与同伴共同讨论、记录动作,并跟随音乐合拍表演茶公、茶婆的动作,以及体验与同伴共舞的快乐。活动中,教师结合视频,引导幼儿欣赏茶公茶婆的表演,说一说他们表演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幼儿倾听音乐,提问幼儿:茶公茶婆还会做什么,你会怎样表演?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记录创编的动作,并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表情地表演。

茶婆的说白押韵且朗朗上口,例如“上起岭来背驼驼,(众和):背驼驼(就)背驼驼。落起岭来八八跺(蹦蹦跳),(众和):叭叭跺(就)叭叭跺。一山过了又一山,大家爬到满身官(汗)。今年的茶丛实在媠(美),篮篮茶叶有堂(有的)担”。作为语言活动,教师引导幼儿理解茶婆说白的内容,感受龙岩方言的音韵,引导幼儿用表演的方式来表现说白的内容。

2.融入活动区游戏。

活动区游戏是指幼儿在活动区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和需要的最好途径。

茶是龙岩采茶灯文化中的一大主题,种茶、采茶、制茶、品茶均是孩子们在活动区中乐于游戏的内容。“斜背茶”体验区里,手工制作传统的斜背茶、品斜背茶的清香与甘甜、用茶叶梗制作贴画和香包;美工区里,斜背茶敲拓染、茶叶纸艺;小厨房里,茶香蛋、茶香糍粑、蜂蜜斜背茶的制作让孩子们品尝美味;科学区里,茶香皂的制作更是融入科学常识的趣味制作;小农庄里,小小斜背茶园里种植斜背茶亦是孩子们活动的内容。

3.融入创造性游戏。

由表2可以看出,当训练样本数与测试样本数一致时,MKSRC比其它算法具有更高识别率。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训练样本数的增加,各算法的识别率明显提高,尤其当每个类别拿出9副人脸人耳图像用作训练样本时,MSRC与MKSRC算法都达到了识别率为100%的良好识别效果。又因为本实验所使用的人脸人耳数据库具有丰富的光照、姿态、表情及拍摄角度变化,故MKSRC算法针对人脸人耳图像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茶女在采茶路上会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景?她们和茶公茶婆还有什么故事?这些都是发挥孩子想象的好题材。

一是融入表演游戏。孩子们将龙岩采茶灯中的情节、歌舞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等编入绘本剧中,既有绘本中的角色扮演,又有家乡文化的融入,让绘本剧表演独具特色。如大班绘本剧《时钟王国》中,就有大臣们对龙岩的介绍,还有时钟国王来到龙岩观看采茶灯表演的情节,呈现时空穿越之趣。

二是融入角色游戏。采茶灯表演在幼儿园的家乡剧场是常盛不衰的节目,小演员们在舞台下精心打扮、在舞台上精彩演出,剧场的工作人员设计海报吸引客人;采茶灯影楼里的服装、道具等让孩子们扮演茶女、茶公、茶婆等,在镜头中留下传神的瞬间,在装扮和表演中进一步感受龙岩采茶灯的魅力;采茶灯文创店中,孩子们化身创意满满的“艺术家”,制作采茶灯扇子、文化衫、采茶灯与蝴蝶等,件件作品为龙岩采茶灯代言。

三是融入建构游戏。采茶路上会发现有四角、六角、圆形等不同形状的茶亭,教师可提供各种各样的茶亭图片以及低结构建构材料,让幼儿尝试利用平铺、围合和垒高的方法搭建茶亭,鼓励幼儿集体进行建构活动,共同设计方案。搭建过程中需要孩子们的思考、合作,能围绕一个主题建构,表现物体的细节和特征,展现孩子们的建构水平。

(三)把握年龄特点,提升幼儿能力水平

扑蝶是龙岩采茶灯中的经典表演情节,活泼灵动的蝴蝶随音乐上下翻飞,与茶女的互动有趣生动,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环节。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与能力水平,我们根据蝴蝶与扑蝶等教育资源,设计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引导孩子们感受、体验龙岩采茶灯的艺术魅力。

1.以美术活动“蝴蝶”为例。

小班美术活动“蝴蝶”,教师巧妙地运用蝴蝶的对称来实现印画,让幼儿在印画操作中完成对蝴蝶翅膀的装饰,感受蝴蝶对称的美,激发创造美的兴趣。中班美术活动“蝶儿飞飞”,引导幼儿学会剪简单的对称纹样,并用对称的方法装饰蝴蝶的翅膀,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和自编儿歌引导幼儿掌握对称剪的方法等。大班美术活动则引导幼儿能用线描的方法表现蝴蝶翅膀上的花纹。

2.以音乐活动音乐游戏“扑蝶”为例。

小班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认真欣赏采茶扑蝶音乐片段,感受音乐的优美,引导幼儿乐于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蝴蝶飞舞和扑蝶的情节,体验扑蝶的乐趣。中班活动中,教师通过故事,引导幼儿欣赏音乐,辨别茶树生长与蝴蝶飞舞、游戏的音乐,引导幼儿创编茶树生长和蝴蝶飞舞的动作,并与同伴跟随音乐节奏游戏。大班的活动可让幼儿感受乐曲的轻快、活泼的情绪,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表现蝴蝶飞和扑蝶的情境;尝试使用扇子,创编扑蝶的动作;乐意与同伴共同游戏,体验扑蝶游戏带来的快乐。

四、结语

以幼儿为本,以幼儿园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幼儿园开展的非遗文化作为课程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常规课程,构建体现育人功能、特色教育、多元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让家乡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龙岩蝴蝶幼儿园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为了蝴蝶
童迷黑白秀
捉蝴蝶
龙岩:“三色”发力 崛起提速
龙岩全面推进“九措到户”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捉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