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社交货币的《狂飙》:影视剧出圈的互动仪式链研究

2024-03-20杨晓周芮

新闻爱好者 2024年2期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狂飙

杨晓 周芮

【摘要】在寻求认同感与表达欲的数字互联时代,高热度的影视剧成为重要的社交货币,网络视频平台的发展为个体搭建起使用社交货币的虚拟场景,为个体间互动仪式链的形成提供条件准备。在对影视剧《狂飙》受众群体的互动仪式链形成与产生效果的研究中发现:互动仪式中产生的身份符号与情感能量能够投入新的互动仪式中,将过去与现在的情境相连,对影视剧的出圈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社交货币;情感能量;群体身份符号;《狂飙》

网络与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使得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Web2.0迅速发展,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建构,改变了受众的身份与属性,“受众”成了兼具信息生产、传播与接收为一体的“用户”,在互动与社交的驱动下进行信息生产与传播,通过参与架构制造网络效应[1],为影视剧受众间的虚拟互联和在线互动提供了便利。鉴于此,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影视剧《狂飙》的出圈为例,试图探究在以娱乐为价值取向,以共鸣为认同标签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影视剧《狂飙》何以成为受众群体间的社交货币?影视剧受众群体间互动仪式链是如何形成的?其仪式链模型是如何推动影视剧出圈的?

一、理论回顾

“社交货币”一词最早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中被提及,布尔迪厄认为“社交货币可以用来描述所有真实而又潜在的资源,它来源于社交网络和群体,既存在于虚拟网络,也存在于离线的现实”。[2]“社交货币”的核心在于分享,凡是能买到别人的关注、评论、点赞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社交货币。[3]影视剧《狂飙》,作为央视八套连续九年收视榜首的节目,拥有极高的热度与话题讨论度,成为其网络用户间进行互动往来的“社交货币”。

柯林斯基于微观情境学视角,在欧文·戈夫曼提出的“互动仪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认为,互动仪式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情境反映,社会运转的核心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互动仪式产生的情感能量的传递。情感是该理论的产生条件,也是互动仪式产生的结果。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兼具弹幕、评论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视频平台,为个体提供了随时随地可互动的虚拟场域,用户在爱奇艺视频平台观看影视剧《狂飙》的过程中可以自主与他人互动,以获得剧迷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用戶将互动所获的情感能量再次投入互动之中,形成了互动仪式链。

二、仪式形成:基于分享互动的社交货币流通过程

(一)网络平台实现虚拟在场的群体聚集

互动仪式产生的前提在于群体的聚集,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刻阐释了媒介对社会空间的塑造与重构,电子媒介的发展消弭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网络媒体提供的数字平台让人们能够跨越物理空间的交流,进入到虚拟空间的互动仪式中去。通过爱奇艺视频平台这一中介,被影视剧《狂飙》吸引的受众汇集于此,通过注册的账号在虚拟的情景之中实现“在场”与“群体聚集”,在观看中获得社交货币的资源储备,再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在新型数字交往方式中,群体聚集的虚拟场景并不是单一的,观众往往在互动的过程中将空间范围向“起源地”(爱奇艺)以外的虚拟空间扩展,如在微博场域中开通《狂飙》相关的超话,实现多个虚拟场景的“群体共在”。

(二)共同认知传播设定局外人的界限

社交货币的流通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因此个体间的互动需要基于相同的认知,这与柯林斯的观点不谋而合,完成仪式需要有共同认知的人,因此要对没有共同认知的局外人设置限制。作为开放的交流场,虚拟空间的准入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到互动中,因此局外人的身份并不固定,但不是所有加入互动的人都能够真正地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狂飙》受众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会基于剧情内容造“梗”,使其成为群体的代表符号,以“梗”来作为基于趣缘联结起的共同体的身份标签,强化自身归属于群体的身份符号认同,以此将“局外人”与“群内人”加以区隔。

(三)共同内容聚焦促进群体互动

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只有依靠符号个体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交往,群体成员拥有共享的符号[4]和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互动的前提。《狂飙》的观众能够实时通过弹幕与评论了解群体中其他个体的关注焦点,这些焦点就是个体用以“购买”他人关注的社交货币,当共同关注的焦点出现后,个体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互动以寻求认同,使群体间的互动达到高潮。如当剧情即将结束或关键性证人出现时,弹幕的数量会瞬间攀升,这些个体共同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促进了群体成员间的互动。

(四)社交货币流通带动情感体验共享

互联网的匿名性与即时性让人们暂时脱离现实的身份,驱使个体在网络世界主动分享个人的情感与体验,以个人经历和情感作为社交货币博得他人的关注与情感共鸣,以期求得自我认同与情感满足。在《狂飙》中“大嫂”教训儿子时说“我数到三”的剧情中,观众在弹幕中分享自己的体验与经历,在附加个人情感价值的社交货币流通过程中,个体能够更强烈地体验到与他人的情感共鸣,并在与其他个体的情感体验共享中将剧情的热度推向高潮。

三、仪式效果:身份符号及情感能量获得与再投资

群体团结的形成与个人情感能量的获得并非仪式的结束,当个体带着曾经获得的身份符号和情感能量进入到新的情境,把过去与现在的情境联结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完整的互动仪式链。个人在互动仪式中完成了身份符号和情感能量的储备,并根据情感能量最大化的原则进入新的互动仪式的过程,就是前一个互动仪式的效果再投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份符号和情感能量的介入会促进前一个情境的二次传播,形成长期循环反馈的效果。

(一)身份符号介入下的文化狂欢

理查德·道金斯曾提出“模因”的概念,认为“模因是文化进化与传播的最小单位,人们通过复制和模仿进行人际传播实践,其本质特征是成功地实现复制与传播”。[5]个体进行社交货币储备与流通的过程,也是通过不断重复群体代表符号,获得群体身份认同,并将所获得的身份符号带入新的互动仪式的过程。通过前一轮仪式互动获得同样身份符号的成员会产生群体团结,在新的互动仪式中,当大量拥有同一群体身份符号的个体在新的互动仪式中发布其代表符号,新的个体出于模仿的天性会给予其较高的关注,并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期待获得参与感。

在各大视频平台中其他与《狂飙》题材类似,或由《狂飙》的主演出演的影视剧弹幕中,《狂飙》的受众群体通过发布“从狂飙那里过来的”“从隔壁安欣那里来的+1”“这鱼让我想起了狂飙老默的鱼”等弹幕,向其他的成员展示身份符号,在有相同身份符号的成员的回应下再次形成以“狂飙”为群体代表符号的互动仪式。在此过程中,群体外的成员作为“局外人”想要进入群体内部,就需要了解相关话题,建立起共通的意义空间,将群体的代表符号作为一种社交货币去购买进入该群体的“入场券”。对于《狂飙》的观众而言,剧中的服装、人物、台词以及由此在网络上进行二次创作生产的表情包、台词梗等,都成为其成员身份识别过程中的谈资,观众通过讨论相关话题,识别群体成员并吸引局外人的注意,局外人通过了解《狂飙》获得社交货币储备,购买进入《狂飙》讨论群体的入场资格。在身份符号介入与模因驱动下掀起的文化狂欢,推动了《狂飙》的二次传播,扩大了《狂飙》的受众群体范围与虚拟互动仪式场域,逐步推动《狂飙》的出圈。

(二)社交货币驱动下的情感能量转化

受众使用网络主要有获取有用的信息、宣泄自己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参与娱乐或打发时间四种目的。[6]在网络视频平台播放的《狂飙》通过塑造共同的话语场,将网络中的虚拟个体紧密相连,加深虚拟空间中个体间的情感依赖与陪伴,《狂飙》的受众群体在虚拟场域的互动仪式过程中,通过对群体符号的使用宣泄自己的情绪与体验,并在群体身份符号的互动中形成情感共同体,得到情感能量的满足。情感能量的传递依托附加情感价值的社交货币的流通,在新媒体平台中,个体主动的分享与表达并不仅是为了进行信息交换,而是通过个体间的人际互动获取群体内的社交认同,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将其称为“社交与尊重的需求”,个体在此互动仪式中能够获取更多的信任資本。

情感能量的强度包括充满热情与自信的高端的情感能量、较为平淡的中端的情感能量以及消极的、缺乏主动性的低端的情感能量[7],其中,高端的情感能量能够促使个体选择主动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仪式,以达到自身情感能量的最大化。在《狂飙》的群体互动中获得高端的情感能量的个体,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容分发:如微博、知乎平台上以《狂飙》为话题的相关法律知识普及、衍生表情包传播;小红书博主以剧中人物“大嫂”的妆容为焦点,分享“大嫂”的穿搭与仿妆;抖音平台则以《狂飙》中人物模仿视频为主。个体在以“我”为主的互动中凝聚更多的情感,寻求身份认同与更大的情感能量回报,在凝聚情感能量的过程中,也吸引了更多的流量汇集,当流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个体的情感能量即能实现由社交货币向流量财富的转化,《狂飙》也借此获得二次传播,逐步出圈,在法治观念普及、视频模仿、美容穿搭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网络视频平台的技术搭建使个体突破身体在场的局限,虚拟在场的实现为个体在观看影视剧时形成互动仪式链提供了条件,在信息交流、情感共享和身份认同的互动模式中,个体间形成的群体团结和符号资本不断推动作为结果的身份符号与情感能量再次投入新的互动仪式中,从微观的情境扩大到宏观的社会结构中。《狂飙》以扫黑除恶为主题,对法治观念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围绕此剧产生的共同焦点成为个体进行二次传播的驱动力,在互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个体可以将身份符号与情感能量扩大至现实场景中。把握互动仪式链模型的特征,结合身份符号与情感能量引导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动延伸,能够使影视剧获得更好的互动效果与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社交媒体导言[M].赵文丹,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33.

[2]Bourdieu,P.Richard Nice,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刘传.如何为你的品牌打造社交货币[EB/OL].http://36kr.com/p/5048265.html.

[4]罗韵娟,张欢.抖音互动仪式链中的区域文旅形象共创[J].当代传播,2022(3):106-109.

[5]Dawkins,R,The selfish ge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6]胡翼青.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3(6):204-208.

[7]何秋红,王璐妍.嘻哈音乐节目《说唱新世代》互动仪式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8):39-41.

作者简介:杨晓,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讲师,博士(西安 710063);周芮,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硕士生(西安 710063)。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互动仪式链狂飙
风,在身后 兰博基尼Huracán STO赛道狂飙
剑气凛冽起狂飙
战神狂飙
狂飙突进的青春之歌
波士顿狂飙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研究
媒介仪式观视阈下社交电视透析及发展策略探究
“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少先队仪式教育的启示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政务直播中的互动思考
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要素构成及其运行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