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太的“北约化”

2024-03-19杨嘉康

军事文摘 2024年5期
关键词:印太北约欧洲

杨嘉康

2023年7月11—12日北约峰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领导人出席了此次峰会。这也是自北约马德里峰会后,印太四国连续第2年参加会议,这使得印太“北约化”议题再次升温。在涉及中国的议题上,峰会公报称中国的野心和胁迫性政策挑战了北约的利益、安全和价值,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这一表述揭露了北约染指印太,意图威慑中国的战略野心,显示出美国将对印太的安全关切并入北约安全政策轨道,引入北约同盟体系的安全策略,印太事务处理呈现出印太“北约化”的特点。

印太“北约化”的演进

冷战结束后,作为区域性防御组织的北约使命并未因此结束,在美国的控制下逐渐成为美国建立和维系战略影响力的工具。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关注焦点正转向亚洲。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美国战略利益的扩展,北约势力向印太地区的扩张成为必然。从介入安全领域开始,北约在印太地区战略竞争的触手不断向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延伸。

2023年7月11日—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北约峰会

拓展双边或多边关系挤压中国政治空间。北约涉足印太地区始于其扩展与日韩澳新建立联系国机制。2016年,北约与日韩澳新四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政治会晤,加速与上述四国的政治接触。2021年,北约制定“北约2030年议程”提出广泛介入全球事务特别是“印太事务”的发展战略,北约与印太区域国家的互动不断增强。2022年4月,北约马德里峰会首次邀请日韩澳新领导人参会,讨论全球力量平衡的转变和中国的崛起问题。2022年5月,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同四国防务负责人举行会谈。“北约+亚太四国”合作从非传统安全领域逐步扩展到传统军事安全领域。2023年1月,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出访日韩,声称跨大西洋和印太地区安全紧密相连。斯托尔滕贝格在韩国发表演讲时称中国对西方的“价值观、利益和安全构成挑战”。美国在印太地区织密多边联络机制,美英加澳新“五眼联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美英澳三方安全合作机制使北约的政治触角不断延伸,加剧地区安全架构碎片化,破坏印太区域一体化进程。北约通过加强区域盟国的联系,“塑造中国周边的战略环境”实现对中国的战略围堵。

凸显安全议题强化军事合作威慑中国。安全问题一直是印太事务讨论的焦点。2022年新版《美国印太战略》视印太为“优先战区”,美军加速落实“太平洋威慑倡议”,大力推进“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明确将朝鲜半岛、东海、台海和南海局势列为“首要安全关切”,通过与北约盟国、区域内伙伴国开展高频次、多领域军事行动,不断提升威慑强度,展现其维护印太秩序的能力与决心。一方面加强对话磋商,实现态势共享。斯托尔滕贝格称,随着形势变化,安全已不是区域性而是全球性议题。北约需要加强同区域有关国家开展对话磋商,共享安全态势,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从2014年开始,在“伙伴互操作性倡议”下,北约建立“互操作性平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积极参与其中,共享讨论互操作性相关问题的磋商渠道。2022年9月,北约召开年度核政策研讨会,议题涉及中国加速核建设和战略武器军备控制等,并对所谓“中国迅速扩大核武库”表示担忧。2023年4月,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与日韩澳新四国外交代表在比利时会面,探讨深化北约与“印太四国”在海上安全、网络空间、军备发展等军事领域合作,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另一方面,加强区域间联合军事演习,增强协作动能。近年大规模的演习有:2022年6月—8月北约在夏威夷群岛和南加州附近海域举行“环太平洋-2022”联合军演,其中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都出动了本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大演练先进装备与作战概念的力度;2023年6月23日,北约邀请日本参加自北约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空中演习——“空中卫士23”联合军事演习。总的来看,北约与印太国家的军事演习呈现规模扩大、频次增加、力量多元、辐射面广、威慑力强的特点。

美国在印太地区以联盟、合作等形式不断延伸“触角”

经济科技领域寻求封锁遏制中国发展。中国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区域间务实合作。中国于2020年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1年递交《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申请。通过扩展经济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同时为印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增加新动力。美国对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所覆盖区域版图,拓展“印太”区域经济合作纵深地带,同中国争夺区域经济领域影响力的意图明显。2022年拜登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其框架协议文本展现出对冲中国区域经济影响、在多领域开展对华经济竞争的明确政策指向。北约盟国升级在高科技、供应链等领域与中国的竞争烈度,旨在限缓中国科技全面发展。欧洲议会绿党议员赖因哈特·比蒂科弗主张,在跨大西洋地区实施严格的对华出口管制。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态称安全高于自由贸易,以安全为名对华实行技术封锁,不惜粗暴干涉和践踏商业运行规则。北约对中国科技发展、军事投射能力以及全球贸易投资保持警惕,认为中国寻求控制一些关键技术和全球供应链,对西方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指责中国政府“盗窃商业数据”和“侵犯知识产权”。北约成立“创新基金”,支持北大西洋国防创新加速器项目加速孵化,以保持对华新兴和颠覆性技术优势。

印太“北约化”背后的逻辑

2010年版《北约安全框架》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2020年新版《北约安全框架》对中国的定义变为战略性挑战。对中国战略定位的巨大转向反映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迅速崛起的忧虑。美国强调“印太战略”旨在维护“自由、开放与繁荣的区域秩序和国际规范”,促进区域内国家“广泛而共同的利益”。配合美国印太战略推进,北约不断强化印太地区事务参与进程,背后有多重考量。

寻求掌控区域秩序的主动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在全球尤其印太区域的话语权不断加强,美国在印太的影响力日渐下降,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受到威胁。美需要通过加强联盟扩大在印太的影响力。美国依托战略传播手段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称随着中国区域影响力的提升,极大威胁区域安全与稳定的秩序,冲击西方世界乃至“全球民主阵营”的主导地位,借此强迫其欧洲盟国和亚洲伙伴国家选边站位。美国通过许诺对印太区域国家的支持和保护,换取在相关国家不断增强的军事存在。在美国摇旗煽动下北约对华展现出强硬对抗姿态。2022年7月,斯托尔滕贝格在访问欧洲议会时强调,“中国在利益、价值观、安全以及中俄紧密合作等方面对我们构成挑战”。通过挑起意识形态对抗、制造地区争端等方式持续分化消解我国在印太的影响力,此消彼长间寻求掌控印太区域秩序的主动权。

印太区域内的盟国战略利益考量。尤其以韩日为先锋,主动配合印太战略,积极寻求与北约的合作。但其背后的野心却不尽相同。韩国一方面希望通过与北约合作彰显自身区域大国地位。韩国外交部专门对加强与北约合作的必要性做出解释:韩国需要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享议程,履行与韩国政治地位相应的国际责任,以此强化韩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角色。另一方面韩国希望与北约开展合作,解决朝鲜核问题,在朝核问题上争取国际支持,使朝鲜半岛实现“完全、可核查和不可逆转”的无核化目标。在韩国看来,一旦朝鲜“挑衅”引发半岛军事冲突,基于共同价值和利益捆绑,北约将会采取行动支援韩国维护半岛和平。

作为美式强权的拥趸,日本则希望通过强化与北约的关系,加快推进其野心勃勃的修宪计划、彻底摆脱战后体制束缚。日本积极寻求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以及深化域外军事联盟合作以实现军事体制加速转型。同时,面对周边强势崛起的亚洲邻国,日本的战略焦虑加剧,希望通过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来制衡中国,以期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占据优势。岸田文雄宣称“欧洲与印太的安全保障密不可分”,同意北约在东京设立联络处,甘当美国在印太区域遏华的桥头堡。

欧盟对美国妥协,配合其对华战略的选择。北约作为美国影响欧洲政治的工具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美国强调只有依托其领导力才能防止欧洲各国陷入狭隘的国家主义,开政治经济的倒车,毫不掩饰其对欧洲的全面掌控。欧洲的安全困境在于:北约越受欢迎,欧洲就越不安全。所有的军事联盟都像蚂蝗吸血一样依附“威胁”而活。北约希望通过扩张保持活力,近年来北约东扩威胁到了俄罗斯的战略利益,把欧洲逼到了核威胁边缘。欧洲的安全实际成了北约如何同俄罗斯就势力范围相互妥协的事情。自诩为欧洲和平捍卫者的北约,实际上是引爆地缘政治危机的麻烦制造者。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一个论点:“一个由美中两极构成的经济世界正在告诉欧洲,你要走一条自己的平等、自由和团结的道路,或者是沦为两个之一的附庸?”他认为没有办法准确回答,因为“答案就是建立一个在经济、技术和军事方面有绝对主权的强大的欧洲”。但显然后者在美国的干预下难以实现。二战后美国通过经济、政治对欧洲进行全面渗透,军事领域则以北约取代“欧洲军”实现对欧洲的控制。北约看似减轻了欧洲各国的国防负担,却也阻塞了他们的自治之路,欧洲国家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其实并不容易。因此尽管欧盟与中国战略利益远多于分歧,对华政策上保持强硬并不符合欧盟的根本利益,但在推进印太战略上欧盟仍会向美国妥协。

印太“北约化”面临挑战

事实上美国主导的印太“北约化”战略推进并不顺利。国际社会和北约内部存在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北约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印太“北约化”面临诸多挑战。

北约邀请印太国家参与联合军演,其规模和频次正在逐步增加

各国不满美国推行世界霸权行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国际社会警惕美西方鼓动的集团化、新冷战危险。称在世界范围内搞阵营对立和意识形态对抗,这是典型的复制冷战模式的做法。美欧在维护西方集团共同利益方面有一致之处,但欧洲并不认同美国打着北约的旗号向全球推销霸权主义。近年来北约在亚太、中东和欧洲地区的军事行动造成地区动荡混乱,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引发世界各国人民反感。2023年以来仅欧洲就有法国、德国、瑞典、西班牙等国爆发了反对北约的大规模游行。对于印太地区而言,集团政治、意识形态对抗将对区域内部本就脆弱的互信基础、互动模式与政策平衡造成新的冲击,因此各国对北约的扩张保持警惕。

北约成员国对威胁的看法存在分歧。北约内部,各成员国的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中东欧国家希望把北约绑定在俄罗斯方向,主张强化《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的核心职能;南欧国家更关注北约在地中海和北非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北欧国家则关注北极地区的战略管控。部分北约成员国抗风险能力较差,成员国之间存在领土、民族、宗教以及文化等争议,削弱北约整体凝聚力和战略一致性,掣肘北约安全新秩序建构方向。但成员国普遍认同一个观点,即北约成员国资格的意义在于能够保护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免受外来侵略这一重要利益。考虑大西洋以外地区的战略利益不是优先选项。总的看来,北约多数成员国更关注周边威胁,更担心气候、能源、难民等传统议题,而不是追随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到印太地区。部分欧洲国家认为北约在地理上应严格限于北大西洋地区,担心欧洲国家卷入印太事务将导致地区安全风险上升。

北约的扩张并不会给欧洲带来真正的安全

北约内部矛盾纷争不断。在军费开支上,以马克龙为首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呼吁防务自主,避免过度依赖美国。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2022年欧洲的防务开支增长了13%,达345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支出都流向了美国的防务公司。马克龙对“购买美国武器”提出质疑,在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马克龙敦促欧洲防务装备制造商建立自主军事系统,并将生产转移到欧洲大陆,指出“这才是真正的由欧洲保护欧洲”。在领导人议题上斯托尔滕贝格已担任北约秘书长近9年,虽然他已多次表明去意,但由于继任者频频难产,其任期被迫延长至2024年10月。英国防大臣本·华莱士此前有意接任。基于为欧盟利益考虑,法国总统马克龙坚持北约秘书长须出自欧盟国家。明确表示反对任何英国候选人成为下一任北约秘书长,甚至不惜为此动用否决权。当前芬兰和瑞典入约与土耳其的交锋表明北约并不总是同心同德。北约内部的矛盾分歧消解成员国互信基础,影响北约行动的一致性。

结 语

美国推行的印太“北约化”是当前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重要推手。美国试图重构印太战略力量格局,消解中国的影响力达成新的平衡。北约印太转向将导致地区安全形势复杂化引发强阵营对抗局面,这与印太地区国家的利益诉求背道而驰。北约印太化因其霸权而非合作的属性难以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中取得收益。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便能在战略竞争中赢得主动。

猜你喜欢

印太北约欧洲
“印太”概念视野下的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应对
走向北约?
澳大利亚国防战略的调整及对印太安全形势的影响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五片阴云笼罩北约70周年庆
印太战略:深化与勾连
特朗普邀巴西进北约秀“特殊”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