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意识

2024-03-16宋梁缘

新青年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史家国情怀

宋梁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深刻把握家国情怀与历史意识,对全面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新高度具有重要意义。

家国情怀凝聚磅礴力量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对家与国休戚与共、同命相依的情感体验及道德认知,它建立在人的自然情感基础之上,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天然亲情推己及人,并由家及国,升华为积极济世、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要求。

家国两相依,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儒家强调“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有治家的能力,就表明他也具有治国的能力。“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忠臣以事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孝和忠是合一的,忠是孝等家庭伦理法则向国家层面的扩展。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认为,同心圆式的结构是中国乡土社会最典型的特质之一。在这个结构中,这种由己及人的人际同心圆不仅凸显了中国人的社会交往逻辑,也凸显了中国人的社会认同逻辑,是中国人对于家文化的深刻表达,体现着中国人从已到家再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的认同层级。家国情怀深深扎根,赋予我们民族强大的统一性和内聚力,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

从古至今,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結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彭雪枫的“革命是顾千家万家,不能只顾一家”,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是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厚的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精神支撑。

历史意识提升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具有深沉的历史意识,孔子“告诸往而知来者”、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都是以历史智慧镜照现实、启迪未来。

历史意识是以历史实践为基础,为了人类总体的存在与发展积极地建构价值。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是此意。所以当历史无法给予人答案时,人不会走向消沉,而是毅然挺立起新的价值观。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心理,在古代诗词中有着充分彰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何给人淋漓畅快之感?因为面对万古流淌的浩浩长江,即便是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也是渺小的,何况是芸芸众生。无论百姓还是英雄都要被“淘尽”,人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开篇即袒露了人面临的历史与现实的悲剧。接下来苏轼对赤壁如画江山的描绘和对年少英雄周瑜的赞扬,则为价值的建立提供了情感基础和人格榜样:江山永恒而美好,人生也应该永恒而美好;周瑜风流倜傥而又“雄姿英发”,人生也当如此。苏轼此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其根源在于它深深契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即对待历史与现实的悲剧,不是直接与其斗争,强行为历史规定“价值”,也不是默认,在颓废中生活,更不是妥协屈服,在悲伤中绝望,而是对其进行审美超越,以历史实践为基础,建立起具有合理性的价值观念和存在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家国情怀与历史意识的集中体现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与历史意识的集中体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家国情怀,指出“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将学习历史、总结历史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指出“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新时代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与新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继承发扬家国情怀,培育深远历史眼光。立志干大事,而不是求大名、图大利;立志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多作贡献,而不是只顾个人、只顾小家。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华章。

(编辑·姚晶晶)

猜你喜欢

学史家国情怀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普洱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