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代典籍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2024-03-16包树望

新青年 2024年2期
关键词:包容性中华文明阴阳

包树望

習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结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其中之一就是“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中蕴藏的深邃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兼收并蓄的胸怀,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推动着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阴阳互根互生”的运思方式。《说文解字》中讲“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阴阳的初始含义极为简单,向光为阳,背光为阴。随着古人对宇宙自然的观察思考逐渐深入,阴阳其义逐渐引申扩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古人将自然界相互关联、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属性概括为阴阳,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内在根源,是天地万物生成演化的决定因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之谓道。”“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这种阴阳对立统一、互为根本、相互依存的观念,从根底处决定了中国人、中华文化的运思方式,不是孤立隔绝、对立静止、封闭片面,而是普遍联系、融通互生、开放全面、平等包容地看待世界、对待外物、分析处理问题;秉持“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的理念,与其他民族平等交流、和谐交往、深入交融。“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所以受到全球广大国家的欢迎和支持,就是因为秉持着多边主义、尊重理解、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合作共赢等理念。

“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 “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和而不同”体现在对人性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生来本性是相近的、平等的,没有孰善孰恶、孰高孰低,这为人的自由和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交流奠定了最坚实平等的根基、最开放包容的空间。“和而不同”体现在对万物持和合共生的开放包容态度。《中庸》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中华文明尊重包容天地万物的差异性,认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完全可以和睦和谐、互相促进、和合共生,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而不同”体现在推己及人的思考逻辑。《论语》强调“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即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愿强加于人。《尚书》记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论语》强调“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都是要求提高道德修养,尊重差异。道德影响、感召、吸引无疑是最具开放性、包容性、合理性的人际关系与人类文明的建构方式。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用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在兼收并蓄中涵养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既不是靠穷兵黩武,也不是靠对外扩张、经济胁迫,而是靠中华文明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开放胸怀,靠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

“民胞物与”的理想境界。古人对理想境界的描绘,无不蕴含着以包容之心容天下万物的色彩。在《逍遥游》中,庄子深刻阐述了“小大之辩”,认为大小与长久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鲲鹏、蜩与学鸠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有其自主性,揭示了人自身、他人乃至天地万物不依凭外在、不互相依赖,由无待而自足、自立、自主的本质,为天地万物建立了多元平等的存在合法性、自足性,构筑了基底性的平等观。《论语》中则建构了一个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孔子认为只要敬业、谨事、恭礼,超越一己私欲,就能达到“天下一家”。孔子思想中对于家的观念,指向的不是小家,而是天下一家的大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包揽宇宙、天地、古今的胸怀气度,是担负起宇宙自然、人类总体的存在与发展的使命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何以获得世界共鸣?其原因就在于该理念超越了民族与国家界限,能让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求同存异、包容发展,与此同时每个国家能够积极履行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形成共同参与、携手并建、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通过对古代典籍的梳理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他人、对天地万物都抱有尊重友善、多元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体会到中华文明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差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明建构方式。我们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按照“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包容性中华文明阴阳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