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筝表演中的体态美

2024-03-15陈楚楚

当代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肢体语言古筝教学

陈楚楚

[关键词]古筝:教学:肢体语言:呼吸调整:修养学识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在古筝表演中,表演者应通过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把古筝弹奏表演当作单纯的技术活,而是演奏者对音乐韵律和情感的体验。作曲家写的是自己的感受,而演奏者作为二次创作者,应结合作曲家的思想加入自然的律动感。

古筝表演中的体态美是需要演奏者亲身感受、体会、摸索的学问。对此,本文的古筝演奏的误区、古筝演奏的三要素、日常教学如何带人动作和体态的关系,以及体态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古筝演奏的误区

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演奏乐器,其在演奏过程中具有穿透力强、感染力强及音色正等特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演奏者可以通过古筝演奏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人员往往将重点放在古筝演奏的流畅性上,并没有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这种演奏方式虽然能够为人们带来完整的乐曲,但是却无法让欣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导致古筝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过于古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演奏者需要明确认识到演奏中的重点要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演奏质量。

二、古筝演奏三要素

(一)古筝的正确演奏姿势

古筝演奏是一门综合艺术,演奏时大多采用坐姿,在登台演出时演奏者的体态会直接影响观众的第一审美效果。演奏姿势的优美至关重要,初学者应该遵循弹奏姿势的一般原理,让自己一步一步熟练。具体来说,古筝的演奏姿势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弹奏者要坐在靠近琴头的位置,腰线对着前岳山,身体距琴一拳远。

第二,坐板凳时,不能满坐,要坐凳子的三分之一。肩膀放松,膝盖并拢,双脚踩地,或一脚踩在筝架上,以免演奏时筝体晃动。

第三,身体要端正,要自然放松。

第四,脖子挺直,大臂下垂与小臂夹角形成钝角,万不要抬肘或肘部紧夹腰间。

第五,双腿自然弯曲,左脚稍前.右脚稍后,呈丁字步。两腿不要向前伸直,这样容易无力;也不要向后屈起,否则容易造成膝部、腿部、腰部的肌肉緊张,放地上即可。

第六,让身体各部位放松,演奏时便于身体的自然转动和前俯。

第七,演奏时,不要摇头晃脑,但也要避免呆板僵硬。演奏者所做的动作,要符合乐曲表达的内容。

演奏者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掌握学习古筝的第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古筝演奏姿势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要根据音乐的要求投入自己的感情,使得演奏的姿势有所变化。

(二)肢体语言

在古筝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姿势和动作,都是弹琴时的自主表达,并不是故意为之,它代表着弹奏时的气息变化、情感的走向,如果在演奏中忽视肢体语言,那么演奏将会变得索然无味。通过不断的交流学习以及舞台表演经历的不断积累,舞台表现在古筝弹奏和表演中十分重要,然而在现实中,体态的表现常常被忽视,大多数人只是片面地追求演奏技巧,殊不知,良好的演奏体态也是古筝表演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肢体上抬下落等都属于肢体语言的表达,主要取决于曲目的风格与情感。一般来说,肢体语言运动幅度越大,其所传达的情感就越强烈,动作幅度的变化,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演奏作用。演奏时肌肉相对紧张,可以得到饱满激情的演奏效果:肌肉放松则能够得到柔美利落的演奏效果。我们学习到最后就是为了提高大脑对于我们身体每一部分的控制能力,通常在曲目演奏开始肌肉放松,到高潮部分肌肉逐渐紧张,最后回到放松状态、借助肢体语言,将曲目风格及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三)气息控制

弹奏时演奏者对气息的控制决定了音乐的表达效果,演奏中的呼吸和肢体语言都需要借助大脑来控制。我们经常说弹琴是一个全身的运动,通过控制肢体、手臂的协作,最后力量集中在指尖通过弹奏乐器发出声音,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通常在古筝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对学生技巧方面知识的传授,简而言之就是理性太多、感性太少。但是笔者认为音乐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和答题能力,它本身是一个感性的学科。一些教师虽然有着高超的演奏技巧,但是缺乏对音乐情感的反应,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对乐谱符号只是一种数字、数学化的机械反应,完全感受不到演奏中内在的节奏流动感,因而无法做到人琴合一,难以体现古筝表演中的美感。如果演奏者在古筝演奏时,能够合理控制气息,就如同为每个音符赋予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但是同时需注意呼吸的方向,手指抬与落所对应的呼气、吐气不同,加入呼吸去演奏,能够在表现娴熟的技巧的同时,调动观众的呼吸,使演奏更具流动感,调动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古筝呼吸调整与肢体语言教学

(一)呼吸调整训练

第一,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学生认知度,对呼吸调整以及与乐理知识演奏配合的方式等有全面的了解,为呼吸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为学生示范的时候,会结合适当的动作加上讲解,这些动作不是夸张,而是为了调动演奏的气息和感觉,让学生先有个大概的感知。

第二,加强基础教学与练习,将呼吸调整训练贯穿整个演奏教学。经过长期实践以及实时监督,可以确保学生正确掌握吸气抬手与呼气弹奏的呼吸方式。

第三,加强协调性训练,将呼吸调整与其他演奏要素密切配合,如肢体语言、演奏情感、演奏技巧等。

第四,加强“肢体呼吸放松法”等方面的训练,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呼吸调整技能。

(二)加强意识训练

古筝演奏是个别肌肉紧张与整体放松的交替过程。在表演中体态的放松是演奏成功重要的条件。

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既要自然大方,又要有投入感,面部既要平静松弛,又不能呆滞紧张。如不懂得放松,肌肉过分紧张,就容易导致动作僵硬。有的表演者在演奏时面无表情,会导致观众无法沉浸音乐之中。

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启发后,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放松呼吸的状态下,以气体为原动力,从口鼻吸人气体,通过肩膀手臂等部位汇集至手指。手各部位发挥功用,感受气体的一泻千里、奔涌而出。通过反复练习,锻炼各部位肌肉与关节,从而真正做到自然放松与和谐,在演奏中做到肌肉紧张放松自如,并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从而实现从气血到意识的转变,借助合理的肢体动作营造完美的意境。

(三)肢體呼吸放松法要点

要想达到心手相通的演奏效果,就要对各肢体部位的功能,以及肢体如何密切合作有明确的认识。将负责带动手部灵活的肩膀、大臂当作后方总指挥;用于伸展的关节、小臂,负责将手放到演奏具体位置;手腕与手掌、指关节等部位,主要负责手指运动以及控制活动范围。各部位分工合作且相辅相成。在弹奏乐音前后时,演奏者肩膀伸展,手腕至手指第一关节,应当呈自然延伸状态,由指尖触弦由第一指关节带动,用力结束后,呈放松状态并回到原位。

(四)纠正演奏错误姿势

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除了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还必须与身体各部分恰当的体态表演结合起来。演奏者在登台表演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自己演奏的体态,从而让观众得到全方位美的享受,成为观众娱心悦目的审美对象。这样才能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演奏者的整体风貌将演奏技巧与体态巧妙地结合,既能加强表演者外在的体态美,也能加强古筝音乐的内在美,更好地表现音乐。

就如同跳舞之人,有的人做的动作让你觉得很流畅舒展、人情合一;有的却让人觉得做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演奏者良好的体态从视觉方面对古筝表演能起着辅助的作用,而不良的体态则会影响甚至破坏演奏的审美效果。

从臂肘高抬角度分析,出现此情况的原因通常与琴凳、筝架高度不协调因素有关。为纠正弹筝姿势,应当因人而异,调整琴凳与筝架高度。筝架高度以学生双腿在筝架下,可以自由伸缩为合适。成人筝架高度,一般为57cm。琴凳高度以肘部刚好在筝面上方为合适,从而端平小臂,使大臂、肘呈自然放松状态,腰带与筝柱尖持平。成人琴凳高度通常为52cm左右,儿童琴凳高度应当根据实际身高调整。从“龙爪手”角度分析,要求在自然手形上,根据右手弹奏及左手按弦等演奏需要,稍微张开大指、中指。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手掌都要呈半握拳状,手指自然弯曲。

(五)丰富学识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教琴技,还要对学生的学识修养加以培养,这对于古筝演奏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古筝是我国传统的弦乐器,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因此演奏人员要想提升古筝演奏的感染力,就需要具备丰厚的学识修养。

1.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及优秀古筝音乐作品的教学

古筝曲目的创造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某一故事或者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要想将古筝演奏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演奏者则必须对古筝曲目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中情感的走向以及演奏层次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将曲目情感以及自身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比如在演奏《临安遗恨》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了解该曲目的创作背景,该曲目的创作灵感来自《满江红》,因此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将岳飞报国无门的情感诠释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表达出其真实情感。

2.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古筝演奏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演奏质量,就需要提升其艺术赏析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赏析绘画作品以及音乐作品,通过其表面的表现手法,感悟作品内部的情感表达。艺术是没有界限的,因此在提升自身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先对简单的艺术作品进行赏析,逐渐加大赏析难度。这种方式能够不断开阔演奏者的眼界,提高其内在艺术修养,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目的。

四、体态如何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

(一)调整体态

在古筝表演中,因为大多数人采用的是坐姿,体位的前后变化对于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力点从腰部开始,所以腰是古筝表演的关键。腰为支点进行体位调整,通过气息带动上肢的运动。所谓“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发于腰”,才能“形于体”。所以在古筝演奏腰背不挺直,技巧再好也无济于事。在演奏过程中,当气息“发于腰”,并在体内流动,继而带动上体和头部舒展时,体态才能随着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展现而“形于体”,心、腰、体一气呵成,使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

例如,王中山在演奏中体态动作干净利落,一曲《西楚霸王》将项羽“尽倾江海里,赠与天下人”的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最后一个音落下时,伴随着他站起身来的连贯动作,他人琴合一的状态使观众沉浸在音乐中。

在日常教学中相关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伊犁河畔》慢板前有几个低音区的7按音,这几个音就有关于体态、体位的问题,在按低音区的音时,因为学生手臂长短不同,如果身体重心不往左倾斜,不随着音域的变化而变化,则难以保证音准,也就无法表达感情。

(二)手臂动作带动

在示范《金陵怀古》中承上启下的一个段落时,由于段落比较激昂,笔者动作幅度就会比较大,因为弹奏古筝不光是用手指去弹奏,而是个连贯动作,以手臂带动手肘、手肘带动手腕等,所以如果有的音不利用整个手去带动,就无法演奏出你所想呈现的声音:在弹奏伊始,教师可让学生先把手放在自己的腿上,做好准备了再“起范”,别小看这个动作,有一个“起范”的动作,这实际上也就是“提沉”在体态中的运用。古筝演奏要“欲下先上”“欲前先后”。同样,一个“起范”的动作其实也是“欲沉先提”的过程,古筝演奏者在完成这一过程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起范”动作,即气息先于动作,以气带动身体,再由身体牵动韵律。

结语

古筝演奏效果,不仅与演奏技巧基础有关,也得益于演奏者的艺术修养、个性风格,从而赋予曲目灵魂与艺术内涵。弹奏古筝时的动作体态切忌夸张逾度、哗众取宠、喧宾夺主,更不能斜眼歪嘴、咬唇伸舌、摇头晃脑,引起观众反感,破坏音乐表演的艺术境界。核心素养与演奏技巧的相辅相成,是决定古筝演奏效果的关键要素,它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如肢体、气息、力量的运用等,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并运用的,这还需要演奏者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多加体会和揣摩。

猜你喜欢

肢体语言古筝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例谈肢体语言在Phonics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水族舞蹈肢体语言与水族文字蕴含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