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音乐公选课教学实践探索

2024-03-15李佳

当代音乐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心理健康

李佳

[关键词]音乐鉴赏;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于1000多名在校高职学生的心理调查问卷显示,有超过25%的学生曾经有过不少于一次的自杀念头:吕英等对超过3000名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状况调查,发现超过30%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唐继红对高职院校生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25%的学生都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从上述这些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我国高职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繁重的学习压力以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为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院校普遍开设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援助,期望能防患于未然,化解其心理危机。然而,根据调研分析发现,院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学生耻于前往寻求心理帮助,害怕成为他/她在众人眼中的标签——“你知道吗,XXX得了抑郁症”。人们认可心理咨询室存在的必要性,但往往会将其标签化,成为他人眼中的“有病之人”。同学或者老师的异样眼光会使想去咨询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恐惧,面对“颜面扫地”或者“特殊帮助”的这两种必然结果,使得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需要求助,也会令他们望而却步,宁可消极地自我防御,也不愿意面对他人的指指点点,假装毫无心理问题。因此,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心理疗愈道路,推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

节奏和音乐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最深层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悲伤、兴奋、平静等各种情绪。因此,音乐较之于其他课程,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在带给人审美体验的同时,使人精神振奮,情绪焕发,是疏导、疗愈各种心理问题的一剂“良药”。另外,音乐课程的轻松氛围,也能够极大地缓解学生压力,使得他们能够卸下心理防备,沉浸其中。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当前频发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面向最广泛的非音乐专业高职在校学生开设音乐公选课,通过音乐审美体验来塑造学生乐观积极、充满希望、情感充沛的心理面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学生的普遍心理分析

高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处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存在矛盾性、不稳定性、可塑性、变化剧烈性等特点,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成熟的状态:这一时期是学生一生中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阶段,是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智力、理解力、想象力等各个方面通常会经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这是他们进入成年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高职学生通常会经历许多变化和发展,并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是品德意识、白我地位意识增强的重要时期。但也是在这一时期,一些学生在思想上缺乏认识能力,在心理上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在情感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然而,高职学生中一些人由于高考失利而选择高职院校,认为高职学校经历是自己人生的“至暗时刻”。相比本科生,他们面对高职生这个身份,对未来就业前景感到自卑、迷茫及无助。他们普遍认为自己距离曾经勾画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且社会地位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学生。这导致其在校期间易于产生对现实的悲观、不满、消极厌世等负面情绪。他们一方面更希望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他们又极端地看待问题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交接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在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感波动可能会更加明显,也可能面临一些新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因此高职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的调节,这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尤为重要。

二、音乐教师需具备的心理构成

首先,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身心健康的保健者、学生集体组织的组织者以及终身学习的求知者。教师不能只把自己当作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更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自觉地使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符合这些角色的要求。但无论是哪一种心理角色,都离不开“师爱”这一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这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将教师视作值得信赖的人,才能够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信任、友善的桥梁。因此,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实现寓教于乐、洗涤心灵的教学效果。

其次,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审美体验的引路人,其心理结构的建构也需要与这一目标相适应。在认知结构上,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这是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心灵导师,而音乐是能够直接触动精神的艺术。教师的认知结构影响的不是个别人,而是一群人;不是短期的,而有可能是人的一生。在情感结构上,音乐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情感状态、良好的道德感以及平等对话、关系理解他人的自觉性。教师的情感渲染、热情的启迪与引导,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在人格心理结构上,教师的高尚的灵魂与品格对学生影响是十分直接的,音乐教师应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热爱学生、关心理解学生的情怀以及宽容、谦和、刚毅、勤奋等性格特征。

音乐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结构是进行音乐疗愈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条件。然而人无完人,上述提出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最佳心理结构,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实现。另外,教师的心理结构也与其年龄、性别、学历、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性。为避免音乐教育流于表面,实现音乐疗愈的效果,音乐教师需要掌握自我调节的原则,以一种开放发展的心态,对自身心理结构进行不断更新。教,然后知不足。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知自己的不足,在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中,积极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音乐公选鉴赏课程实践

(一)教学方法探索

音乐教学方法有练习法、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活动方式。由于音乐公选课面向全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初衷在于提升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通过增强审美体验以达到调节情绪、净化心灵的目的。相比其他教学活动形式,音乐欣赏教学更容易被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接受,且学生平时也经常有听音乐的习惯。因此,笔者开设“中外音乐鉴赏公选课”,以欣赏法为主要教学法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充分利用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以发挥音乐审美的最大效应,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效果。

首先,音乐没有视觉的直观形象,主要通过听觉来实现情感的传递。音乐欣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感觉与知觉相互作用的过程。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调色等要素通过音响的方式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听觉感受,进而引发其在情绪、情感上的共鸣。音乐美感不仅在于感受到了这些音响的物理刺激,还包括由其引发的进一步的大脑认知。因此,加深这种感官感受,有利于让学生更为深刻直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与情绪情感,更易于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获得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在“中外音乐鉴赏”课程中,借助学校多媒体教室、音乐剧院等音响设施,能够让学生沉浸于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听觉享受之中。

其次,充分进行联想、想象的心理活动对于音乐审美体验作用。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艺术,它没有生动的语言描述与具体的故事情节,也无法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听者只有通过白身的想象,才能进入音乐其高尚美好的审美意境,达到情感共鸣的状态。结合“中外音乐鉴赏”教学实践,笔者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选取音乐作品,便于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揣摩和探索,让其情绪融人音乐中产生想象。此外,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增设了“角色扮演”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要求他们进入“作曲家”角色,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作曲家生平、性格、音乐创作背景,想象作曲家彼时彼刻的心理状态,再辅以笔者丰富的情感和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感受、体悟音乐作品的情感意蕴。

另外,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情感获得能力,使其因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而获得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更多美好的体验。通过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多样性和魅力;做好情境导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作曲家的生平事迹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过程中,针对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涵;在欣赏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各白的感受和见解,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時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情感获得能力。

总之,音乐欣赏是心理理解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情感去聆听音乐,还需要让他们学会用理性去理解和评价音乐。只有基于感性认知后的科学理性的分析,才能深化对作品内涵的认识,从而把音乐作品的内在美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唤醒学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课程思政融入

课程思政作为教学目标中的内在目标,应落实到各个教学内容和具体任务的安排,渗透于学习资源,贯穿学生欣赏音乐的教学实践过程。音乐公选课的教学内容应围绕自省情怀、个人修养、文化自信这三条思政主线,“以德育德、以文化人”,切实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的理解能力与审美体验。

1.立足传统,紧跟时代,弘扬中国精神

从课程内容出发,遵循“因时而进”的教育规律,将中国音乐文化和当下形势结合,在课程情境中,引导学生欣赏具有本民族特色和健康情感的音乐作品,唤起他们情感的巨大能量,强化其文化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引导当代高职学生的建立民族自信心,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价值。这一教学实践带有很强烈的爱国主义特色,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2.对比教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获得真善美

根据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聆听感受古今中外优秀的佳作,还要辅以必要的讲解和引导,以丰富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审美经验的积淀,无疑能更好地体现着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此外,由于音乐世界里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复杂状态。欣赏无疑应以真善美的音乐为对象,通过这种正面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音乐鉴别、判断能力,以便增强抵御那些假恶丑音乐的免疫力。

3.基于鉴赏曲目的风格和表演形式需多样化,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音乐所表现美的形态是千姿百态的,既有崇高、雄伟、庄严、坚强等阳刚之美;也有优美、抒情、委婉、秀雅等阴柔之美。至于人之常情——喜、怒、哀、乐、厌、恶、欲,凡事都可付之以音乐美的表现。不能以教师个人的爱好来选择曲目,以避免“偏食”而造成学生审美心理的片面性发展。此外,在遵循选材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应对我国作曲家的作品和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给予充分的重视,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结语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应关注日益频发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充分认识到心理咨询室存在的“标签化”问题。同时,高职院校应重视音乐在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疏导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音乐心理疗愈课程的开设,探索一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寓教于乐”道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频发的问题。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