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需求引导下城市社区公园营造探索

2024-03-15唐小简陈琛马建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景观营造

唐小简 陈琛 马建梅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公园建设的迅速发展,社区公园成为社区居民公共活动、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社区居民对高质量人居环境的期望。以社交需求为引导,结合江苏常熟琴川城市公园更新项目,以“邻里共享、文化聚合、绿色社交”为理念,进行“社交+”景观设计探索,激发公园的社交属性,将环境和社会行为共融,建立“特色、健康、友好”的社交环境,营造和睦的社区氛围,以达到从“社交+”到“社区家”的目标。

关键词:社区公园;社交需求;景观营造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和居民居住的实际物质载体,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和对生活品质、精神追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社区公园片面注重景观效应,存在“重景观、轻交往”的问题,忽略了居民对于社交活动的需求。因此,让社区公园承载繁华安乐的人居活动,使场所环境和社会行为实现共融,还公园以社交属性,成为大家的共同期待[1]。

一、社区公园与社交需求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社区公园做出定义:社区公园是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用地。其作为5大类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居住用地范围内居民服务的功能,表现形式为提供一定的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包括提供一定规模数量的活动场地和公用设施,以满足大多数社区使用人群的生理、心理需求和物质、精神需求。

社会交往,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通过社会交往,人们能对社会及周边事物有更全面、多样化的认识。选择有益的交往途径及交往场所,有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其主要的特征为:认同、认可、被需要和被看见。生活中,个体与团体在融合过程中会产生交集,并建立连接,以找到彼此的共同点进行知识的交换。

社会交往是人的重要需求。在社区公园营造过程中,可从社交环境需求和社交活动需求入手,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促进社区居民高质量的社交互动。一方面,可将社交理解为社区公园空间场地的本身价值体验;另一方面,社交体现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自身对于社区的参与性[3]。

二、我国社区公园的现状

我国多数社区公园提供的服务功能和游赏体验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仅注重景观效应,忽视了交往空间的建设。一些公园和城市绿地片面注重公园、绿地环境的景观效应,过度强调景观建设,忽视了人们对于公园社交活动的需求。二是交往空间单一,缺乏吸引力。一些公园和城市绿地在空间功能和活动类型设置上较为单一,难以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的社交选择,缺乏场所吸引力。三是交往空间尺度围合不合宜。一些公园和城市绿地忽视了交往空间使用的人群规模,确定了不合理的围合空间的尺度,降低了居民和游客停留的可能性。四是空间转换缺乏提示性。一些公园和城市绿地忽视了对各个不同交往空间转换处的设计,导致空间转换较为生硬,给人一种突兀感[4]。

因此,基于社交需求的城市公园改造设计需要以增进现实交往、环境体验、健康休憩为目的,以优化行为组织、提升环境质量为手段,以系统整合、行为安全、可达性的提升为保障。

三、社交需求引导下的社区公园营造措施

——以常熟琴川城市公园为例

琴川城市公园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常熟文化片区东三环快速路与开元大道交汇处,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8万平方米。公园于2018年6月开始建设,2019年国庆节前正式开园,是常熟市城区最大的单体综合性公园。公园秉承生态建设及国际湿地城市理念进行生态修复,园内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环境优美。其周边以居住、教育和文体用地为主,交通便利,可达性较强。

(一)琴川公园的社交空间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琴川公园场地使用存在以下情况:一是活动空间少,活动内容不明确,社交吸引力弱;二是人们随意占据步道跳广场舞,加上观赏广场舞的人阻碍了交通;三是缺少唱歌的环境及相应场地,在不适合的空间里自发形成的唱歌活动已造成严重扰民;四是缺乏宠物活动场地;五是缺少老年人专属活动的场地及休息设施;六是儿童游乐空间小、设施少,不能满足人群使用需求,且缺少家长等候区域;七是公园内主环道人行、自行車行无分界,存在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八是健身器材场地较少且空间安排不合理,场地常被占用。

基于上述情况,可将其归为三个维度的问题:社交、场地、体验。首先是社交问题,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人社交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交圈,部分人想社交,却没有好的参与方式。其次是场地问题,公园内现有活动空间少,场地形式单一,缺乏丰富的社交场所和弹性空间。现有功能场地的特定时间使用率过高,甚至出现拥挤现象,而其他时间又处于闲置状态。最后是体验问题,公园整体环境以自然景观为主,人们对于社区公园社交活动缺乏认同感。另外,公园中的照明不足,视线受遮挡,安全性、便捷性等的基础设施问题亟待解决。

(二)基于社交需求的设计原则

1.多样化设计原则

社区公园是居民公共活动、社交的重要场所,不同人群的社交需求不同,而兴趣相投的人更容易产生优质的社交行为。在公园社交空间设计中提倡全龄化、兴趣社交概念,以不同年龄人群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设置多样化的社交空间,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社交选择和机会,满足不同人群的社交需求。

2.分级化设计原则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社交需求,而不同环境中人群数量和类别不同,为场所带来的社交热度也不同。具体设计时,要充分调研使用人群的具体特征,分析其对于社交活动的需求热度,再对空间不同区域进行社交热度分层,然后根据不同空间需求进行设计,让空间整体的社交活动和氛围具有层次感,以此提升公园的空间使用效率。

3.服务性设计原则

优质的服务体验能提升人们的心理满足感,增强场所吸引力,提高居民的社交欲望和获得感。社交空间设计不仅要建造物质环境,而且要增强设计的服务意识,积极进行活动组织、服务性设施、体验性设计等内容,以促进社交活动的有序、优质开展。

(三)基于社交需求的城市社区公园营造策略

根据调研分析,结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求,以社交需求为引导,提出“社交磁场”概念,从社交、场地、体验三个维度提出磁力植入、磁性重塑、磁能焕彩、磁场拓展四个设计策略。将具有不同功能的社交空间点插入社区公园内,形成社交磁力点。每个人的活动都能增加磁性,使空间与人、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交关系,形成“社交+”公园空间。同时通过加入社区活动管理和社区活动组织,让社区居民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打造从“社交+”到“社区家”的城市生活新样貌。

1.磁力植入:植入功能空间

琴川公园缺乏多样化的社交空间,大部分人群活动局限于散步、跑步、亲朋聊天和静坐,由于场地的缺乏,其他爱好也就被扼杀了。因此,想要促进社交活动,提升人们社交活动的积极性,就要建立完整、丰富的社交场所。结合琴川公园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和多样化人群需求,在保护公园优美环境的基础上,插入社交功能磁力模块。其中每个模块内又包含着不同功能的社交磁力点,进而形成三个复合型社交功能磁力体,以磁力植入的方式激活公园社交活动。

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需求,设置不同的景观功能空间,建立同类空间磁场,打造各类人群共同参与的社交“磁场”。如在儿童游乐区的营造上,通过设置各种游乐设施和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发展需要,并通过开放、半开放等空间围合手法,设计滑梯攀岩、引力滑梯、管道游乐、健身蹦床、沙坑攀爬、看护区和儿童花境等内容,打造各种游戏、学习、交流、观赏、休息空间,各种功能空间环环相扣,让孩子们在园内寻找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此外,在场地内增设看护区,为家长提供休憩的场地,同时也可以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健身区以运动为主题、体育锻炼为目的,可运用现代综合科技,在提供优质运动场地的同时,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可将运动场地分为三大模块:健身区、球类运动区、滑板区。健身区以连续的艺术装置串联健身、瑜伽和宠物休闲场地,目的是拉近青年人之间的距离。在球类运动区内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活动场所。中老年人会客厅的主要作用是体育锻炼、散步休闲、文化娱乐、会友交流、观赏游览等。根据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设置动静两个区域:动区包括太极草坪、音乐花园、健身天地和全民舞台,静区包括冥想花坛、畅谈客厅、音乐书吧和象棋角。在场地内分设不同功能的空间,可以引导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场地及志趣相投的朋友。

2.磁性重塑:设置弹性场地

公园中的人群对空间的需求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有的场地出现特定时间人群拥挤的情况,而有的场地空置时间较多。根据人群社交需求的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弹性场地,不仅可以解决场地匮乏的问题,还能增强场地对人们的吸引力。可在公园中设置潮汐空间、可变设施和弹性绿地,建立弹性场地提高社交空间的使用效率,重塑公园社交磁性。如老年人喜爱的太极等养生运动常在早上进行,跳广场舞、健身操等健身活动常在傍晚开展,在春秋冬的午后喜爱晒太阳等,基于此,可设置中老年弹性健身空间,并设置置物架、休息座凳等设施,以此提高空间的使用率。此外,家庭社交中热度较高的露营、观演、临时集市等活动多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导致公园中开敞的活动草坪在平时的使用率较低。对此可设置可移动、多功能的社交小屋设施,集看书、唱歌、售卖等功能于一体,在平时可将其移动到活动草坪中,在周末和节假日时,将其移到场地周边,从而为人们留出活动空间。

3.磁能焕彩:营造多彩氛围

结合不同年龄人群的情感需求,以不同的磁场颜色赋予不同的含义,在营造多彩场所氛围的同时,表达美好寓意,形成更具魅力的空间氛围“磁场”。如磁力星球主要针对儿童的心理需要,以绿色和黄色为主。绿色代表成长、好运,黄色代表智力、吸引、学习和信心,通过鲜艳的颜色激发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游玩场所。磁能广场的青年运动健身空间以橙色和蓝色为主。橙色代表促进、吸引、适应力,蓝色代表力量、改变、弹性、治愈,人们在该场地可以积极运动、缓解压力、相互吸引、积聚力量,促进身心健康。磁源会客厅结合中老年人平和、纯净、真挚的情感特性,以棕色和白色为主。棕色代表自然、疗愈,白色代表和平、真实、真挚,通过色彩营造自然、舒适、平和的空间氛围,促进中老年人之间的交往。

4.磁场拓展:搭建智慧平台

为增强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可在设计中搭建智慧系统平台,让人们参与公园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在平台中设置设施监测管理、活动策划、植物养护和居民意見箱等模块。同时,将公园的景点、体验活动、智慧运动设备等信息及数据在公园专有的数字地图上进行呈现,并支持触控与智能语音交互的方式,完成智慧公园的导览和导航,丰富居民的体验。

四、结语

社区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重要类型之一,承载着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对于高质量人居环境的期望。公园中生态、节约的理念不应流于形式,更需要融入人们的社交行为活动中,为景观的更新提供崭新的途径[5]。让社区公园承载着繁华安乐的人类活动,使场所环境和社会行为实现共融,还公园以社交属性,成为大家共同的期待。在社区公园环境建设中,我们要增加居民活动的机会和场所,呼吁居民参与和体验,鼓励居民共享和交流,引导居民互动和交往,形成居民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且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公园。

参考文献:

[1]柏晓芸.邻里视角下的社区公园设计研究:以西安504所社区公园设计为例[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9.

[2]何君洁,汪美英.促进市民社交的城市公园设计方法研究:以美国达拉斯市主街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84-88.

[3]魏德军,贾超,李瑞宁.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社区公园营造探析[J].工业设计,2022(3):76-78.

[4]许嘉慧,许大为.社区认同感视角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研究[J].绿色科技,2021(13):13-16.

[5]张翌.基于社交需求的城市公园更新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唐小简,硕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

陈琛,常熟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马建梅(通讯作者),硕士,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教学。

猜你喜欢

景观营造
园林植物在景观营造上的应用
基于现代化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营造
城市雨水景观营造研究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
漳州市东山县西铜公路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实践
大理起凤公园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
景观园林设计的城市思维和场地精神